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传染性红斑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传染性红斑infectious erythema

系好发于儿童的一种急性传染性发疹性疾病。疑由病毒感染。病变开始在面部双颊出现玫瑰色片状红斑,境界清楚,呈蝶形分开。在1~2天内皮疹向躯干和四肢蔓延,可出现轻微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4~5天后渐退。可适当应用抗病毒药物。

传染性红斑erythema infectiosum

可能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皮肤病。好发于儿童,冬、春季多见,具有流行性。损害发生于面部,初为两颊部出现水肿性红斑,呈蝶形分布,边缘清楚,类似丹毒,可扩展至额及下颌部,但不累及鼻部。少数患者四肢可出现不同形状的红斑。偶有微痒或低热,愈后不留痕迹。应与丹毒、接触性皮炎、猩红热等鉴别。病期应隔离。需对症处理,并外用炉甘石洗剂。

传染性红斑

传染性红斑

传染性红斑是一种可能由病毒传染的轻型传染病,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六个月以下婴儿似有免疫力。好发于冬、春季,有局部地区流行倾向,传染途径不详。周围血嗜酸粒细胞增多,提示机体对感染原有免疫反应。
潜伏期7~14天,可无明显前驱症状或偶有微热,咽痛与呕吐。皮疹为主要体征,先见于面颧,为鲜红色融合性斑丘疹,对称分布,口周皮肤相对苍白。1~2天内在前臂、小腿、大腿和臀部出现网状红斑,但不累及掌和足心,有瘙痒感。红斑一般于一周内消退,红疹中部先退,形成特殊的鱼鳞状或轮圈形。皮疹消退顺序大致与出疹同,不留色斑遗痕,亦无脱屑。当受创伤、寒冷、情绪波动和阳光等刺激,皮疹可反复再现,故皮疹忽隐忽现为其特点。齿龈、软颚、悬雍垂和咽部可有非特异性点状红疹。颈淋巴结可肿大,但无触痛。患儿一般无全身症状,周围血淋巴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可增多。
本病预后良好,并发症很少,偶有报告并发溶血性贫血、局限性肺炎及感染后脑炎。
根据典型临床特征,除外其他出疹性疾病如麻疹、风疹、某些肠道病毒感染、猩红热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不难作出诊断。本病无特殊治疗,大多病例仅需注意休息,偶给对症处理。儿童集中处如有本病流行时,患儿应隔离至皮疹消退,密切接触者应留验2周。

☚ 婴儿玫瑰疹   水痘 ☛

传染性红斑

传染性红斑

传染性红斑可能是由病毒引起,多见于冬春季,具流行性。潜伏期约5~14天。患者大都为2~10岁儿童,在大流行时成年人亦有罹患。损害大多仅见于面部,为略带水肿的大片红斑,类似丹毒,对称分布于双面颊部,其次是眉间、前额与下颌部,而鼻部则照例不累及。有时面下部边缘为一条颜色鲜明的红线,其内为一狭窄的正常皮肤带,再向内则为颜色较淡而不均匀的大片红斑。少数病例,继面部损害出现之后2~4天,四肢可出现多环性、轮形或花纹样红斑,可从手蔓延至肩,或从足至臀,以屈侧最为鲜明。在气温低时红斑若隐若现,高时则很鲜明。仅偶有微痒和烧灼感,间有低热,白细胞早期略有升高,而淋巴细胞比例下降,晚期则嗜酸粒细胞比例上升。病程约为7~10日,愈后不留痕迹或暂留网状色素沉着。患病后似有免疫力,二次发疹者约占10%。本病在诊断上应与丹毒、猩红热、接触性皮炎等鉴别。由于病程有自限性,主观症状轻微,一般不须治疗,需要时可用炉甘石洗剂。

☚ 手足口病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
传染性红斑

传染性红斑erythema infectiosum

可能为病毒感染所致,面颊部有蝶形的水肿性片状红斑。具流行性。损害处边缘清楚,类似丹毒,可扩展至额及下颌部,但不累及鼻部。少数患者四肢可出现不同形状的红斑。偶有微痒或低热,愈后不留痕迹。该症好发于儿童,冬春季多见,病期应隔离。对症处理,外用炉甘石洗剂。

☚ 肝斑   感觉障碍性红斑 ☛
0000138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3: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