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政府的会计报告。其中包括全国财政收支总额及其分类数字,如户口、赋税、经费、储运、禄食等项。宋代会计报告的编制始于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 的《景德会计录》,直至宋亡。其数量之多,是历史上所罕见。宋代编造《会计录》其目的是“国之财用,必得节制之法,节财之要,必资会计之方”。“出纳之数以会计而明,虚滥之费以会计而省,惟其会计详尽,则登耗(增减)所自皆可得而知矣。” 以便达到财用有节、稽核有方。
会计录
唐以后历代封建政府的会计报告。会计录始于唐代。唐宪宗元和二年 (807年),宰相李吉甫撰 《元和国计簿》,上呈皇帝,列举天下户口数、州县数、岁出入数、官员养兵数等。宋代的会计录是依照李吉甫的国计簿编制的,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 编造的《景德会计录》开始,按年号顺序依次编制有祥符、庆历、皇祐、治平、熙宁、元祐、宣和、绍兴、乾道、绍熙、庆元、端平等会计录,及元丰年间所编 《中书备对》。明代编有·《万历会计录》。宋、明会计录皆为官修。清代有《光绪会计表》,为私家纂述。各代会计录内容不尽相同,一般包括全国财政收支总额及其分类数字,如户口、赋税、经费、储运、禄食、杂记等项。编制会计录目的在使政府掌握收支数额、盈亏状况,提供管理财政经济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