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会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会子 南宋时期地区性纸币。它的面额,最初以一贯为一会,后来又增发200文、300文、500文的会子。后来模仿交子,从乾道四年(1168年)规定三年为一界,每界的发行量为1 000万贯。会子的行使区域,最初是在两浙使用,以后逐渐扩及到淮、浙、湖北、京西等地。由于纳税、上贡以及民间买卖田地、房屋、马牛、舟车以及日用支付都可使用会子。因而会子成为南宋流通中的最主要的货币。它的形制与钱引不同,为长方形,红蓝黑三色铜版印刷,上半部突出的地位印着“敕[皇帝的命令]伪造会子犯人处斩”,以及检举告发的赏格。这赏格的右边为票面金额如“大壹贯文省”,左边为号码,称第若干科。赏格下面一行大字,自右至左“行在会子库”五字,再下面为花纹,图案花纹及制作都不如钱引精美。会子的发行是不断增加的: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开始两界并行,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又曾三界并行,到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遂改定每界会子的发行额为3 000万贯;而流通中的纸币数量,在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年)两界的发行量已多至4 120余万缗,到嘉定二年(1209年),会子的发行量则达11 560余万贯。因而通货膨胀的现象是日益发展的。次年,会子一贯只值三四百元。纸币的不断膨胀,引起流通中铜钱的减少与隐匿,大量的铜钱被销熔为器,或流往北方,除此,还促成劣币,伪币流通的不良情形。理宗绍定四年(1231年)蒙古军攻川陕,五年,会子的发行量高达32 900余万缗,随着金的灭亡,南宋也面临亡国的危机,通货膨胀趋势日益恶化起来,理宗嘉熙四年(1240年)会子的发行更为增加,单是十六、十七两界已达50 000贯之多。到了后来,应值200贯钱的会子还买不到1双草鞋。这时候,田野萧条,饿殍载道,经济濒于崩溃。 会子huǐzi“会”(huì)旧读。 ![]() ![]() ![]() ![]() ![]() 会子南宋发行的一种纸币。始由商人发行,高宗绍兴三十年 (1160) 由户部办理发行。初行于两浙,后通行于淮、浙、湖北、京西等地。币面印有发行机关名称、界数、面额及对首告伪造者的赏格等。面额有一贯、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等数种。《宋史·食货志下三》:“ (绍兴)三十年,户都侍郎钱端礼被旨造会子,储见钱,于城内外流转,其合发官钱,并许兑会子输左藏库。明年,诏会子务隶都茶场。三十二年,定伪造会子法。当时会纸取于徽、池,续造于成都,又造于临安。会子初行,止于两浙,后通行于淮、浙、湖北、京西。” 会子huì zi❶指一会儿或一段时间。如:你们坐了~,还不知道和谁在那儿。/买不买的,进来说~话! 会子huì·zī表示不太长的时间:我不困,只略歇歇儿,你且别处去闹~再来。(十九·427)过~我开了楼房,凡有这些东西,都叫人搬出来你们看。(四五·1030)这长安城中,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去罢了。在家跳蹋~,也不中用。(六·130) 古代名物 > 貨幣類 > 紙幣部 > 宋 > 會子 會子 huìzi 宋代紙幣。北宋熙寧年間已有此名目(見宋·吕惠卿《日録》),至南宋初,江浙民間行用“便錢會子”,爲異地兑换錢幣之票券。紹興三十年(公元1160年)收歸官辦,始發行是幣,行用于兩浙。後擴展到兩淮、湖廣、京西等地,且納税、交易皆可使用,幾爲一種法幣。初印時面額有一貫、五百文、三百文。二百分四種。三年一界。界滿以舊换新。後年界及面額時有變異,至嘉定年間因發行過濫而貶值,然一直行用至南宋亡國。南宋中後期又出現專行於特定區域内的地方會子,如湖會、川會、關外銀會子,又有鐵錢會子、金銀會子、小會子等名目。元初博州亦曾發行名爲“會子”的紙幣。按,南宋先後或並行流通的紙幣有會子、關子、錢引、交子等,實質差别不大,祇是前者流通範圍較廣。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東南會子》:“當時臨安之民,復私置便錢會子,豪右主之。錢處和爲臨安守,始奪其利,以歸於官。既而處和遷户部侍郎,乃於户部爲之。〔紹興〕三十一年春,遂置行在會子務。”按,會子實物至今未見,僅有一銅鈔版傳世,面額爲一貫。長一八五毫米,寬一二四毫米。中間通欄爲“行在會子庫”的大字,上部爲賞格,印有“敕僞造會子犯人處斬。告捕者賞錢壹阡貫,如不願支賞,與補進義校尉。若徒中及窩藏之家,能自告首,特與免罪,亦支上件賞錢,或願補前項各目者聽。”賞格右邊爲票面金額,左爲號碼,稱第某料。下部爲一山水樹果形花紋。據古書記載當由土朱、靛青與黑色三色印製,板印後需加蓋官押,一界一换板。參閱宋·朱熹《朱文公集》卷十九、《宋史·食貨志下三》。 行在會子庫鈔版 短时间 短时间少(少刻;少时 少顷;少选;少焉) 间(少间;选间;为间) 旋(旋而;少旋) 俄(俄而;俄尔;俄顷) 顷(顷时;顷者;顷间;有顷) 暂(暂尔;暂且;暂而;暂刻) 短时 短期 一晌 一霍 一霎 一刻 岁月 岁年 朝夕 朝旦 昏朝 分寸 寸旬 小悉 时向 时饷 须时 倏而 眼闪 急切 昏旭 朝夕 靠歇 摩睺罗 一寸阴 无几何 另见:时间短 ☚ 时间很短 很短的时间 ☛ 会子 266 会子南宋时期使用的一种纸币,广泛流通于东南地区,故有东南会子和行在会子之称。初由商人发行,至绍兴三十年(1160)官营的会子由户部发行,其流通范围由两浙扩展到淮、鄂、京西等地区,可用于纳税和交易。三年为一界,定期回收。会子以铜钱作币本位,面额分四种:一贯、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会子的式样是长方竖形,上半的中央为赏格,赏格的右边为票面金额,左边为号码,下面为图案花纹。由于滥印滥发,严重贬值,最后不得不停止发行。 ☚ 交子 钞票 ☛ 会子 会子钱名。南宋时的一种纸币。《宋史·食货志》:“(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户部侍郎钱端礼被旨造会子,储见钱,于城内外流转,其合发官钱,并许兑会子输左藏库。明年,诏会子务隶都茶场。三十二年,定伪造会子法。当时会纸取于徽、池,续造于成都,又造于临安。会子初行,止于两浙,后通行于淮、浙、湖北、京西。除亭户盐本用钱,其路不通舟处上供等钱,许尽输会子; 其沿流州军,钱、会中半; 民间典卖田宅、马牛、舟车等如之,全用会子者听。孝宗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 诏会子以 ‘隆兴尚书户部官印会子之印’为文,更造500文会,又造200、300文会。置江州会子务。乾道二年 (公元1166年) 以会子之弊,出内库及南库银100万收之。三年,以民间会子破损,别造500万换给。又诏损会贯百钱数可验者,并作上供钱入输,巨室以低价收者坐之。四年,以取到旧会毁抹付会子局重造,3年立为1界,界以1000万贯为额,随界造新换旧。以户部尚书曾怀同共措置,铸 ‘提领措置会子库’ 印。每道收靡费钱20足,零百半之,凡旧会破损,贯百字存、印文可验者,即与兑换。五年,令行在榷货务、都茶场将请算茶、盐、香、矾钞引,权许收换第一界,自后每界收换如之。其州县诸色纲钱,以7分收钱,三分收会。九年,定捕造伪会之赏。” ☚ 黄册 会子务 ☛ 会子 会子南宋发行的一种纸币。绍兴年间,临安民间有“便钱会子”尚属汇票性质。绍兴30年(公元1160年)改由户部发行,成为南宋的主要纸币。因主要流通于东南地区,又称“东南会子”。初期面值为1贯,后增发200文、300文和500文三种。会子发行后,不断贬值,政府亦几次用金银收兑,减少会子的发行数量。宁宗以后,会子进入恶性通货膨胀时期,三年一界的发行额都超过了限额。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第16、17两界会子已发行至5亿余贯,政府用第18界会子以一对五的兑换率收兑第16界会子,第17、18界界满并未收回。南宋亡时,元朝以中统钞一贯当会子50贯。 ☚ 关引 银会子 ☛ 会子 会子❶亦称“东南会子”、“行在会子”。南宋的主要纸币。南宋初,临安(治今浙江杭州)民间有“便钱会子”,当为汇票性质。钱端礼知临安时改为官办。高宗绍兴三十年( 1160 )由户部接办, 流通于两浙、两淮、湖北、京西(治今湖北襄阳)等路。会子以三年(实足二年)为界,但期满常不换发新会子,故发行的界数不多。理宗淳祐七年(1247)取消分界办法,第十七、十八界会子永远行用。孝宗乾道四年( 1168 )规定每界发行额为1000万贯,次年起两界同时流通。宁宗庆元元年( 1195 )每界发行额增至3000万贯,后来又三界并行,而且每界都超过限额。由于发行过多,导致会子的严重贬值。 ☚ 银会子 湖北会子 ☛ 会子 会子中国南宋的一种主要纸币。流通范围较广,最初由民间发行,称“便钱会子”。性质类似便换。后归地方政府发行。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由户部接办。起初只流行于两浙,后通行两淮、湖北、京西诸路,纳税、交易多使用。竖长方形,印有发行机关、面额及对首告伪造者的偿格和图案花纹。面额有四等,最初以一贯为一会,隆兴元年(1163年)增发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三种。乾道四年(1168年)规定三年换发一次,并兑现换现钱,称为一界。每界发行额为一千万贯。嗣后每界展至九年,会子数量大增,钞值低落。至南宋末期,钞值大落,竟至于第十八界会子“二百不足以贸一草屦”。宋代还有一些地方性会子,如湖北会子,面额分一贯和五百文二等,专用于湖北;铁钱会子,面额有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三等,流通于兴元府金洋州。此外,绍兴七年(1137年)川陕宣抚副使吴玠在河池(今甘肃徽县)发行银会子,以钱为单位,面额分一钱、半钱两种,每年换发一次。银会子四钱抵“钱行”一贯。以后又有金银会子的发行。 ☚ 交子 金交钞 ☛ 会子 会子南宋发行的纸币。南宋初,临安民间有“便钱会子”,为汇票性质。钱端礼知临安时改为官办。高宗绍兴三十年 (1160年) 由户部接办,流通于两浙、两淮、湖北、京西等路。会子成为南宋的主要纸币。会子以3年 (实足2年) 为1界,但期满常不换发新会子,故发行的界数不多。理宗淳祐七年(1247年) 取消分界办法,第17、18界会子永远行用。孝宗乾道四年 (1168年) 规定每界发行额为1 000万贯,次年起两界同时流通。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 每界发行额增至3000万贯,后来又3界并行,而且每界都超过限额。由于发行过多,导致严重贬值。在临安发行的会子亦称“行在会子”、“东南会子”。此外,一些地方发行地区性纸币,如两淮会子、湖北会子、银会子、四川会子等。湖北会子亦称“直便会子”、“湖广会子”,简称“湖会”,孝宗隆兴元年 (1163年) 开始发行,行于湖北、京西 (治今湖北襄阳)、湖南等路。银会子于高宗绍兴七年 (1137年) 发行于河池 (今甘肃徽县),流行于今陕甘边境一带、面额有1钱,半钱两种,4钱折四川钱引1贯,原为1年一换,十七年改为2年一换。它是中国最早的代表白银的纸币。此外,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何实在博州 (治今山东聊城) 发行会子,以丝为准备。(参见“交子”) ☚ 关子 交子 ☛ 会子除四川钱引外,南宋地区性纸币皆称会子。有东南会子、两淮会子、湖广会子、四川会子、银会子、铁钱会子、小会子等多种。东南会子初行于两浙,后行于两淮、江南、湖广、京西等路。铜钱本位,三年一界,共发行十八界。淳祐七年(1247)决定十七、十八界不立期限,永远流通。宋廷禁止在宋、金交界区流通铜钱,故于孝宗年间先后发行以铁钱为本位的湖广会子及两淮会子。湖广会子只在湖北流通,又称“湖北会子”, 始造于隆兴元年(1163),淳熙十三年(1186)规定三年一界。两淮会子又称“两淮交子”,始造于乾道二年(1166),次年规定三年一界,流通于淮河以南、长江以北。鉴于宋廷随意印发,如东南会子最高日印量竟达十五万贯,加上经常展界行使,不予兑现,致使会子贬值,不可收拾。(参考图390) 会子〈量〉指不长的一段时间。会儿;阵子。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