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优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优伶

优伶

古代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的统称。以表演乐舞为主的称“倡优”,以表演戏谑为主的称“俳优”。统称“优”。又相传黄帝时乐官名伶伦,后世遂称乐人为“伶”。宋元以后,通常称戏曲演员为优伶、优人或伶人。

☚ 傩   俳优 ☛
优伶

优伶

古代演员的总称。用于指称以音乐、舞蹈、歌唱、调笑嘲弄、百戏杂技和戏曲表演等为职业的人。优伶为“优”和“伶”的合称。以“优”作为职业名称至迟在春秋时期就已确定,《国语·晋语》云:“公(献公)之优曰施,通于骊姬。”(献公即位于公元前678年)“优”古训为调笑、戏谑之行为。引申之,则从事此行为者亦称为“优”。《左传·襄公六年》杜预注:“优,调戏也。”《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孔颖达《正义》:“优,戏名也,……戏为可笑之语,而令人之笑也。”《说文解字》将“优”训为“倡”,“倡”与“唱”同,则优亦通歌舞。“伶”一作“泠”,得名于传说中黄帝时代乐官伶伦,故多指奏乐艺人,亦指兼掌音乐事务之乐官,汉颜师古注《急就篇》“泠幼功”:“伶人,掌乐之官也。”
优伶之起源有二说,王国维、冯沅君等持“优源于巫说”,认为古巫以歌舞娱神,优则承继其伎艺而变为娱人,此说较为流行(见于国维《宋元戏曲考》、冯沅君《古优解》)。今人有持异见者,认为古巫与古优均脱胎于原始歌舞,彼此实无渊源关系,(孙崇涛、徐宏图《优伶原始》)可备一说。优伶成为职业团体当是奴隶制的产物,是作为统治者之娱乐工具而产生的。先秦时期,优和伶尚有不同,技艺也有所侧重,优有“俳优”、“倡优”两类,“俳优”多指滑稽调笑、供人笑乐者;“倡优”一般指乐舞艺人;“伶”则是乐官和奏乐人员之专称。先秦优伶以娱乐为本职,取悦人主,又在娱乐之本行下从事讽谏,奠定了优伶史上绵延长久的“优谏”传统。汉魏六朝时期,从事滑稽表演者亦称“俳优”,也间称“优人”、“优倡”等,百戏歌舞者则总称“散乐”,又据其伎艺分工尚有“象人”、“伎人”、“乐人”、“舞人”等称谓。此时期宫廷优伶繁盛,一些艺有专精者被冠以“黄门名倡”、“黄门工倡”之名;汉武帝时,设立“乐府”,以倡优李延年为协律都尉,招收童男女训练歌唱技艺。贵族豪门蓄优之风渐行,“外戚豪家,多列女倡,歌舞于前”(《后汉书·卢植传》)。甚而“至与人主争女乐“(《汉书 ·礼乐志》),此开后世“家乐”之风。民间散乐不仅用于宴客娱宾,丧葬祭祀亦常用之。佛教传入东土,佛寺伎乐更盛,致“士女观看,目乱睛迷”(《洛阳伽蓝记》卷一),寺庙遂成优伶之重要演出场所。唐时优伶亦分宫廷、民间和家乐三类,其中宫廷优伶之盛为古代之冠,其称谓名目繁多,如“梨园弟子”、“教坊人”、“宫人”、“内人”、“弹家”等,机构则有“教坊”和“梨园”,人员众多,《新唐书·礼乐志》云:“唐之盛时,凡乐人、音声人、太常户子弟及鼓吹署,皆番上总号音声人,至数万人。”且名优辈出,代表唐时优伶艺术之最高水平。中唐以后,民间散乐有所发展,寺庙演出更盛,还出现了流动性的商业班社,如参军戏女艺人刘采春及其夫周季南、叔周季崇等常流动演出于扬州、绍兴一带。家庭乐伎则承前代之绪有所发展,一些官员还可据其官职获得配给的女乐(见《唐会要》卷三四)。至宋代,优伶发展呈转折状态:宫廷与官方优伶渐趋萎缩,民间优伶则发展迅速。以致宫廷举行较大规模演出时,常须从民间抽调艺人,俗称“和雇”(或“和顾”,见赵升《朝野类要》卷一)。宫廷优伶隶属教坊,“衙前乐”则用于承应官府。在民间,优伶分为两种,民间流浪艺人称“路岐”,《武林旧事》云:“或有路岐,不入勾栏,只在耍闹宽阔之处作场者,谓之‘打野呵’,此又艺之次者。”另一类则是民间职业戏班艺人,其组织名曰“社会”,他们主要演出于勾栏瓦舍,也承应官府,是宋代优伶队伍之主体部分。就伎艺而言,宋代亦呈纷繁复杂之势,有杂剧、说唱、歌舞、傀儡影戏、百戏杂技等。
从宋元戏文子弟开始,优伶发展进入新阶段。宋元以来,戏曲占据表演艺术之主体地位,故优伶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戏曲艺人之专称。戏曲一般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和地方戏四段,宋元南戏演员习称“戏文子弟”,开始时以业馀之“畸农市女”演唱村坊小戏,入城后,南戏渐有发展,戏文子弟便有“良家子弟”(业馀演员)和“戾家子弟”(职业演员)之别,尤以后者为主体。元代优伶亦有宫廷、民间和家乐三类,以民间戏班为主,演员称谓沿用宋代旧名称“路岐”,也有称“伶人”、“乐人”者。其演出场所主要是城市勾栏和乡村庙台。元夏庭芝《青楼集》记载颇详,其中一百五十馀位艺人中,杂剧艺人占多数,且女性艺人有相当比重。明代承南戏而来的是南曲传奇,有“海盐腔、馀姚腔、昆山腔、弋阳腔”四大声腔,与之相应,优伶也多有称“海盐子弟”、“弋阳子弟”、“昆山子弟”者。明中叶以后,昆腔主宰剧坛,“昆山子弟”遂影响最著。明清昆伶以职业戏班和家乐为主体,尤以职业戏班艺人为优伶队伍中最庞大之一支。“家乐”则分三种形态:以女性童伎组成称“家班女乐”,以男性童伎组成称“家班优童”,以职业优伶组成则称“家班梨园”,其中以“家班女乐”最盛。至清代,随着地方戏之兴盛,文人剧作之衰落,优伶成了剧坛之主体。在优伶组织形态上,也有着明显的变化:家乐随昆腔之衰而渐寥落,宫廷优伶亦趋衰弱,职业戏班则大盛,成了优伶史上最富生机实力的优伶团体。
优伶是古代表演艺术之创造者,又是古代独特的社会群体,千百年来已形成其特殊的群体特征,包括制度习俗、社会地位、行为方式、心理状态等。优伶属“贱民”,是一个低贱的社会群体,备受压抑、侮辱,如内部通婚、不得参加科举、规定本行服饰、优伶买卖等,这些构成了优伶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另一面。近代以来,对改变优伶地位和生存方式曾有过强烈的呼吁,声称“优伶者,实普天下之大教师也”(三爱《论戏曲》)。这一近代人的呼吁可视为传统优伶概念的渐趋终结。

☚ 剧场   曲律 ☛

优伶

 旋行之牛,主人悯而休之,令散处于野; 比视之,旋行如故。见者争相笑也。夫不有功成名遂,身退而终不能自放者乎?
 张伯任先生曰: “今世仕宦都不类优伶。优伶舍其故我,扮脚色于当场; 士大夫苟且当场,但修边幅于林下,盖优伶退而歌哭者耶? ”

(《梅花草堂笔谈》)


 这篇小品连缀了两重比喻。
 旋转而行、车水灌田的一头牛,被主人放下来休息,得到散处乡野的机会。及至主人回头看它,却见它仍在转圈,像车水时候那样。周围的人笑它只会自苦,不会放松。这个寓言式的比喻说完以后,作者引出一个喻旨: 难道只有牛才如此吗?有些人功成名就,退居林泉,却还在争名逐利,不是跟那头“旋转如故”的牛一样可笑吗?
 接着转述同乡前辈张伯任的话。其中只含一个比喻,记完即止,既无评论、亦无申说,而意思更深于前喻。他的意思是: 优伶仅在登台演戏时隐去演员的身份,以所扮的角色出现; 士大夫则相反,在官场中蝇营苟且,等到退居林下,乃不得自然之至,弄得自己像土木人形,就像优伶下台以后不下装,依旧在唱戏、表演一样,优伶决不肯做这样的蠢事,而退居林下的士大夫却如此愚蠢。
 “旋传如故”的牛,“但修边幅于林下”的士大夫,都是在可以任其天性的时候,还不肯放下有违于自然之致的姿态,他们“久在樊笼里”,根本不懂得“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的可贵。正是在这一点上作者连缀了两个比喻,而题作“优伶”,指的就是此两者从台前到台后一直只有“角色”,而没有“自我”。

优伶;幽灵

◉ 优伶yōulínɡ  旧时称戏曲演员。〈例〉~戏女/ 堪羡~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 幽灵yōulínɡ  幽魂。人死后的灵魂(迷信)。〈例〉~似的空虚/ 这个罕见的~,在骨瘦如柴的头上戴着恐怖的王冠。〈近〉幽魂。

优伶yōu líng

演戏为业的人:因他(柳湘莲)年纪又轻,生得又美,不知他身分的人,却误认作~一类。(四七·1089)

演员

演员

角 伶工 脚色
元明时代对戏曲演员的俗称:行院
戏曲演员:优伶 伶优 伶伦 梨园弟子梨园子弟 黎园子弟
戏曲女演员:坤角 坤伶
女演员:女优
受观众欢迎的演员:星(影~)
旧时称出风头、走红运的演员:红角儿
有名的演员、运动员等:明星
非常受欢迎的明星:红星
著名的戏曲演员:名伶
著名的演员或角色:名角
配角演员:龙套
戏曲、曲艺界称业余戏曲、曲艺演员:票友
(参加戏剧、影视、歌舞、曲艺、杂技表演的人:演员)

☚ 古代艺人   角色 ☛
优伶

优伶

旧时对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之统称。昭梿《啸亭杂录》卷一《杖杀优伶》: “世宗万几之暇,罕御声色。偶观杂剧,有演绣襦院本《郑儋打子》之剧,曲伎俱佳,上喜赐食。其伶偶问今常州守为谁者(戏中郑儋乃常州刺史),上勃然大怒曰:‘汝优伶贱辈,何可擅问官守?其风实不可长。’ 因将其立毙杖下,其严明也若此。”

☚ 倡优   伶人 ☛

优伶

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杂技表演为业的艺人之统称。一般认为以表演戏谑为主的称“俳优”,以表演乐舞为主的称“倡优”。演奏音乐的艺人称“伶人”。宋元以来,常称戏曲演员作优伶。

优伶you ling

【旧语】actor or actres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1: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