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法fúfǎ常用来指犯人被执行死刑。出自《史记·田叔列传》。 汉景帝时,窦太后很宠爱小儿子梁孝王,曾有让他继承帝位的打算。由于以袁盎为首的一些大臣的反对,后来作罢。梁孝王因此对袁盎怀恨在心,便派人刺杀了袁盎。事发后,朝廷震惊,汉景帝派大臣田叔前往调查,经查袁盎确系梁孝王派人刺杀的。田叔返回京城,向景帝说明情况之后,叹息道:“在臣看来,您对这件事也没办法啊!”景帝不解,反问道:“那是为什么呢?” 田叔说:“如果梁孝王不偿命,汉朝的法律就得不到执行;但若真将其伏法(犯法者被处死),太后就会吃不香、睡不着啊!” 原来梁孝王与景帝都是汉文帝的儿子,且都为窦太后所生,而窦太后又极喜欢梁孝王,所以事虽查清,但景帝确实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不了了之。 田叔说的“伏法”,后来就成了一个词语,至今仍常用,古今意义没有变化。 伏法fúfǎ(罪犯)依法被执行死刑 △ 杀人犯已经~。 【注意】跟“服法”不同。“服法”指服从法院判决。 伏法fú fǎ因犯法而被处死刑(1)。《报任安书》:假令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假使我犯法被判死刑受到诛杀,那就像九牛身上失去了一根毛,同死只蝼蚁有什么差异? 伏法依法被处死刑。司马迁《报任安书》:“假令仆~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被处死 被处死刑戮 刑僇 辜戮 因小怨而被处死:睚眦触死 依法被处死:伏法 抵法 受法律制裁被处死:伏法受诛 一并被处死:骈首就戮 骈头就死 骈首就谬 骈首就死 ☚ 被处决 没收 ☛
被处决 被处决伏刑 伏锧 伏钺 赴法 被处死刑:就法 被杀或处死:人头落地 (犯人)被执行死刑:伏诛 伏法 见法 抵法 被斩首:头足异处 身首异处 身首分离身首异地 首足异处 手足异处 头足异所 ☚ 被处决 被处死 ☛ 伏法❶泛指犯罪分子被依法捉拿归案,受到法律制裁。 ❷专指因犯罪而被判处死刑。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伏法 伏法认罪。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假令仆伏法受诛。” ☚ 伏辨 伏罪 ☛ 伏法be executed 伏法按法律处以死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