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伊阙之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伊阙之战

 伊阙之战是战国中后期,秦国在伊阙(今河南洛阳东南龙门)打败韩魏联军的一次著名战役。公元前298年,齐国发动齐、韩、魏三国攻秦,三国联军经过3年苦战,攻入函谷关。秦国害怕三国联军继续前进,不惜割武遂(山西临汾)与韩,割武陵与魏,割7城与齐讲和。后来,秦国和东边的齐国讲和妥协,集中力量对付韩、魏。公元前294年,秦左庶长白起统率秦军进攻韩国,一举攻占新城,白起因功被封为左更。公元前293年,韩、魏以公孙喜为主帅,率联军24万进据伊阙,迎击秦军。伊阙为韩、魏门户,两山对峙。秦军在数量上只有韩、魏联军的一半。联军各自保守实力,互相推诿,不肯先战。秦将白起针对这一情况,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先设疑兵牵制联军主力韩军,然后集中兵力出其不意地猛攻魏军,一举将其歼灭,杀其主将犀武。随后立即集中兵力攻打韩军,韩军翼侧暴露,遭秦军夹击,溃败而逃。白起乘胜追击,又全歼韩军,俘韩将公孙喜。韩、魏联军遭到惨重失败。此战,白起抓住联军各自保存实力,互相推诿,不肯先战这一战机,共歼灭韩、魏联军24万,攻占伊阙等5城,是先秦战史中一次较大规模的,以少胜多的歼灭战。伊阙之战是秦国远交近攻策略的成功范例。从此,秦国连年向韩、魏进攻,迫使其割地献秦。

伊阙之战

战国时期,秦军在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大败韩、魏联军的一次战役。周赧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94年),秦昭王派左庶长白起率军约10万人进攻韩、魏。韩、魏组成联军24万人,由魏将公孙喜任联军主将,依托地形险要的伊阙抗御秦军。秦军与韩、魏联军形成长期对峙。次年,秦军白起(已升任左更)发现韩、魏联军互相观望,谁也不愿率先出战的弱点,便决定采取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战法。白起以一部兵力钳制力量较强的韩军,亲率主力攻击力量较弱而且无准备的魏军,魏军惨败。接着,秦军转兵夹击韩军,韩军溃败。白起乘胜追击,大破韩、魏联军,攻下伊阙,俘公孙喜。此战,韩军损失了精锐力量,秦国则乘势向中原迅速扩展。

伊阙之战

战国时期秦军与韩魏联军之间的一次战役。周赧王二十一年(前294年),秦派白起率军东攻韩国,力图打通东进中原之路。同样处于秦威胁之下的韩、魏两国组成联军,由公孙喜带领在形势险要、易守难攻的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迎战。开始,兵力较少且地形不利的秦军一时无法继续东进,双方遂对峙不战。第二年,白起利用韩魏联军互相观望、军心不一的弱点,采取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战术,首先以主力猛攻力量相对弱小的魏军,获胜后即转攻韩军,大败之,并乘胜追击,全歼韩魏联军24万,俘公孙喜,占领伊阙,夺取周围5城。此战,韩、魏两国均受重创,韩军精锐丧失殆尽,再也无力西拒秦国。

伊阙之战

战国后期秦败韩魏联军的战役。秦昭王九年(前298)齐国约合韩、魏等国合纵攻秦,相持三年取胜,攻入函谷关,秦割地于韩、魏请和。不久,秦国进行反攻,韩魏两国联合抵抗。前293年秦将左更、白起在伊阙(河南洛阳东南龙门)大败韩魏联军,歼灭二十四万人。从此秦国连年向韩、魏进攻,迫使其割地献秦。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4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