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企业管理理论将企业管理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系统研究的理论。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并分为许多不同的学派。 1. 科学管理理论。又称“古典管理理论”。将企业管理开始从经验上升为科学的管理理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企业管理逐步从经验上升为科学。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性学派有:(1) 科学管理学派。主要研究如何以科学方法代替经验方法,以实现管理的标准化。以美国的泰勒制(又译为“泰罗制”)为代表。科学管理学派着重于研究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作业管理。(2) 程序管理学派。主要对企业整个组织的运营和企业内组织模式进行研究。其理论以法国的管理组织理论(又称“管理过程理论”)及德国的权威组织理论(又称“官僚制管理理论”、“行政组织理论”)为代表。 2.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以对人类行为规律的研究为基础的管理理论。兴起于20世纪20—40年代,后来得到进一步发展。分为:(1) 管理心理学。(2) 人际关系学派。(3) 人性管理理论。包括X理论-Y理论、超Y理论、Z理论、不成熟-成熟管理理论。(4) 归因管理理论。(5) 激励管理理论。包括需要层次理论、激励与保健双因素管理理论、期望概率管理理论、期望激励管理理论、公平管理理论、强化管理理论等。(6) 群体动力学管理理论(又称“团体动力学管理理论”)。(7) 领导行为管理理论。包括支持关系管理理论、管理方格理论、目标-途径管理理论(又称“目标导向管理理论”)。 3. 现代管理理论。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兴的管理理论。主要有:(1) 社会系统管理学派,(2) 决策理论管理学派,(3) 经验主义管理学派,(4) 系统管理学派,(5) 权变管理学派,(6) 管理科学学派(又称“数理管理学派”),(7) 企业再造理论(又称“企业重构理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