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代悲白头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代悲白头翁

代悲白头翁

唐诗篇名。七古。刘希夷作。见《全唐诗》卷八二。诗题一作《代白头吟》,亦作《白头吟》。《白头吟》为乐府旧题,故此诗又见《乐府诗集·相和歌辞·楚调曲》。诗中以自然流丽之语言,铿锵谐美之音韵,表现华年易逝,富贵不常的感伤情绪,诗意浓郁,且富哲理,其流畅婉转之风韵,在初唐七言歌行的创作中透发出新的气息。其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将物是人非,世事变迁之感慨,以环回跌宕、骈偶对比的语句出之,警拔精粹,古今传诵。据传其舅宋之问甚爱此二句,求为己有,刘许而竟不与,后被宋以土囊压杀于别舍(见《唐才子传》卷一)。此说恐不足信,然可见人们对此联的喜爱。该诗对后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直接的影响,且从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遗》、清曹雪芹《红楼梦》的《葬花词》中,亦均可见到其流风馀韵。

☚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感遇 ☛

代悲白头翁

 

[唐]刘希夷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儿女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惜。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须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丈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人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白发乱如丝。但看旧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代悲白头翁》,又名《白头吟》,属《乐府·相和歌辞·楚调曲》。前人所作,大都为或叹夫妇不能白头相守,或“自伤清直芬馥,而遭铄金玷玉之谤。”刘希夷的这首拟作,显系感伤韶光易逝红颜难驻之咏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一作“坐见”)落花长叹息。”诗一起手,便把人带入一个感伤的意境。桃红李白, 占尽三月春色,但易荣亦易枯,转眼即花谢花飞,不知落入谁人庭院汨落为泥了。这为时短暂的荣枯,极易引起人们韶光易去之感,尤其对于“惜颜色”的女子,更易引起“红颜难驻”之叹。这里到底是女儿见花而“惜颜色”,还是因“惜颜色”而思及“桃李花”,大可不必去费力推敲,恐二者兼有且互为因果的可能性更多些。诗以此为兴起,便奠定了全诗的感伤基调。
 说是感伤,确系感伤,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再露端倪。人的青春真是短暂啊,花开花落,占时无多,人的容颜就有了变化。如果待到来年花开,焉知还有何人再得一睹呢?何况“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号称长寿的“松柏”被人摧折为烧柴, 日有所睹,沧海和桑田也会发生“沧桑巨变”,更何论短暂的人生呢! 果然,“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今古人世已几经变迁了,今人不过仍在步古人的老路而不自知罢了。思念至此,谁能不发岁月无情,人生短促的浩叹呢!诗至此,韶光易逝的感伤已达到了顶点,这个思绪的脉络被作者写得十分清晰,是由花而人,由人而长寿之松柏而本无生死的桑田再复归到花而人, 自然合理。此情此景,人们发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叹是极易理解的。这两句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被誉为千古名句。其原因除了它和诗境极为和谐外,大概还由于它高度概括了人生短暂、韶华难挽的规律吧。诗句以“年年岁岁”、 “岁岁年年”作状语,将虽易谢亦易开,且在人的视觉中,去年和今年并无不同的花和年齿与岁月俱增,逝去的年华永不再现的人生作比,道人人所欲道而不能道,极富有哲理。这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处在转捩点上,承上启下,既是对前半所咏之总结,又为下半之吟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开启与规划了以下所吟的思路与内容。
 “寄言全盛红颜子,须怜半死白头翁。”二句乃是思路之必然,作者的创作意图水到渠成地道出了。“寄言”,交代了题作“代悲”的缘由, “须怜”是作者写本诗所欲达到的目的。 “全胜”与“半死”,“红颜子”与“白头翁”的比照作用十分鲜明。如果说, 上面所咏之“花”、 “人”、 “松柏”、 “桑田”还只是理性的认识的话,那眼前的“人”的变化就“感性”而直接,使人不能不注目以思了。 “此翁白头真可怜”, 以“白头”点题,以“可怜”再聚人们应注之焦点,作以下的反思;“伊昔红颜美少年”。“红颜美少年”与“全盛红颜子”同义,再次吟出是提醒人们反思的焦点:今日的“全盛”正是他年的“可怜”,于今“伊”的“半死”,而不久前还是“红颜”啊,能不“须怜”吗? “伊昔”句也是下文回忆的总领,下面“公子”至“将军”四句,则是具体追述“伊” “昔”“红颜美少年”时的行状。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是说“伊”在“昔”也曾与王孙公子们留连于“花间”、 “芳树”的美景之中,沉缅于“清歌妙舞”的神仙似的岁月,整日征逐于权贵、豪富的“光禄”、 “将军”的“池台”、“楼阁”之上,过着“丈锦绣”、“画神仙”的悠游生活,可谓“全盛”,可谓“美”至无以复加了。但岁月无情,不知不觉老病将至,白发将取代红颜。果然, “一朝卧病无人识”。花天酒地的生活加速了老病的进程,而“一朝卧病,”那些声色犬马之交哪里还会来看视自已!这个“无人识”既是世态炎凉,酒肉征逐之交的真实写照,也是岁月无情,容颜渐衰,连自己也无法辨认自己的如实描绘。荣枯如此翻复,在这样的境遇下,也只能作“三春行乐在谁边?”的无限怅惘之叹了。怅惋之后,是不能不作这样的反思的,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白发乱如丝。”“宛转”、 “须臾”,极言时间的短促, “乱如丝”是对“能几时”不疑而问的确切回答,而“白发”则是“蛾眉”必然的归宿了。这四句描叙的是人生由盛而衰的当然历程,这一历程及其变化在提醒着仍在以“红颜”自诩的人们, “白头”是难以逃避的将来,“全盛”之时无多, “半死”必亦随至。 “芳树落花”,“清歌妙舞”、“丈锦绣”、 “画神仙”都只不过是过眼云烟,要“须怜”白头,怜人亦即自怜。不是吗? “但看旧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哪一场歌舞无尽?哪一种“全盛”不衰?只要看看从前的舞榭歌台如今已是人去楼空,蓬蒿丛生,只有乌雀于黄昏之时在这些废墟中悲鸣,就可以知道得一清二楚了。这一收束再次为人们敲响了警钟,重申了题旨,更增添了诗歌的感伤气氛,使人读后往往难以自拔。
 刘希夷的这首《代悲白头翁》,全诗充满了韶华易逝的伤感情调,容易置人于沮丧而深感人生短暂,继而诱发颓废,遁世,寻仙以求长存的消极之中。我们在鉴赏这一作品时,万万不可堕此魔道。诗中所抒之理,固为常理,但人们如能奋发,不象诗中所述之“红颜”在“全盛时,唯只知声色是逐,放纵为娱。而知人的生命有限,当在此“有限”之时,振作有为,不虚掷年华,不碌碌人生,则可无此“白首”之叹,而可告慰于已,活得充实,活得不枉了。
 如果说旧时人们称道此诗更多的是在内容上引为同调的话,我们今天对它的称许则更多侧重于其艺术成就方面。这首诗虽未全脱六朝浮艳之气,柔巧之风,但全诗自然流畅,诗境与诗意和谐统一,语言晓畅,不事雕琢又无比精炼,象“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全无斧斫痕迹,浑若天成。一些重要词语如“花”、“人”、“红颜”等的反复使用,不仅未给人以重复拖沓之感,而且增加了诗的咏叹味道。感叹句式、疑问句式的大量运用,也使诗的句式富于变化而增强了感染力。诗的结构也妙合无垠。对比手法的安洽运用形成了意念上的反差,增强了命意的表达。这些当是本诗今日生命力之所在。

唐诗《代悲白头翁》全文、译文、翻译和点评 - 可可诗词网

代悲白头翁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好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2,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3,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开锦绣4,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婉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释】
 1.这是一首拟古诗,题又作《代白头吟》。《白头吟》是汉乐府相和歌楚调曲旧题,古辞写女子毅然与负心男子决裂。此诗融会汉魏歌行、南朝近体及梁、陈宫体的艺术经验,自成一种清丽婉转的风格。还汲取乐府诗的叙事间发议论、古诗以叙事方式抒情的手法,又巧妙运用各种对比、发挥对偶、用典的长处,是这诗艺术上的突出成就。
 2.松柏摧为薪:松柏被砍伐,当作了柴薪。用《古诗十九首》:“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中成句。
 3.红颜子:即下半篇中的“红颜美少年”,年轻人。非指妇女。
 4.光禄:官名。秦时设郎中令,掌管宫殿门户。汉武帝时改名禄勋。东汉因之。光禄池台开锦绣:用东汉马援之子马防拜为光禄勋的典故:《后汉书·马援传》:“(马)防兄弟贵盛,奴婢各千人已上,资立巨亿,皆买京师膏腴美田。又大起第观。连阁临道,弥亘街路,多聚声乐,曲度比诸郊库。”此句谓马防家楼阁池台如同铺开的锦绣那般豪华贵丽。将军楼阁:指东汉贵戚梁冀曾为大将军,大兴土木建造华美的宅第、楼阁。画神仙:指装饰宅第,在建筑物上绘画神仙的图像。
 
 【译】
 洛阳城东那鲜艳夺目的桃花李花,
 在春风里飞来飘去也不知落在谁家。
 洛阳姑娘喜爱漂亮的色彩,
 看见如此美丽的落花不禁叹息伤怀。
 今年这缤纷的花朵已然衰谢凋败,明年花儿盛开,今年观赏的人儿还有谁在?
 早已见过苍松翠柏被砍伐成了薪柴,更听说万顷桑田一夜之间变成了海。
 古人不会再赏花在洛阳城,今人却仍然面对落花春风。
 时光一年年地逝去,花儿年年相似;年龄一岁岁地增长,人儿岁岁不同。
 我要对那些正当妙龄的少男少女们说,你们应同情这位白头萧散的老翁。
 这位老翁青春已逝真真可怜,可是他当年也曾是英俊少年。
 和一些公子王孙冶游在芳美的树下,妙舞清歌在落花之前。
 他也曾做客光禄池台,如锦簇花团,他也曾拜访将军府第,观赏画中神仙。
 如今一旦卧病在床,再没有人与他相识,
 就永远失去了快乐,失去了春天。
 唉,青春的容颜能保持几时?
 一转眼,已是满头白发乱如丝。
 你看古往今来歌舞之地,只有鸟雀在黄昏里悲啼。
 
 【评】
 初唐诗如同人之青春少年,多有对人生之无名之叹,莫名之哀。此诗以乐府歌行咏叹人生之短暂,却只有淡淡之哀伤。起首以落花起兴,比照“洛阳女儿”,以下八句,抒写心中感慨,其中尤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醒目,盖因其概括力高而具哲理意味,时光之流逝,年年花木相似而人却不同,本是人所常见之事,一经揭示,竟成千古名句。第三层十句,以白头翁一生经历为说法,将上述之哲理坐实,使人知此非虚话。结四句,转笔再写“洛阳女儿”,以“蛾眉”对“鹤发”,以“歌舞地”对照“黄昏鸟雀悲”,呼应起首,揭示主题,全诗虽哀婉却不见悲苦,正是少年之莫名惆怅也。

哲理诗《代悲白头翁》原文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代悲白头翁

 

 洛阳城东桃李花, 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 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落花颜色改, 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 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阳东, 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 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 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 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 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 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娥眉能几时? 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 惟有黄昏鸟雀悲。


 这是一首感叹人生苦短、富贵无常的警世之作。作者运用典型具体的艺术形象,高度概括了人自身的生命历程,并将这个生命历程,同自然界的花开花落,同人世间的天地翻覆结合起来,透露出厚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生命意识,创造出一种深沉哀婉的艺术氛围,闪现出发人深醒的哲理之光。
 诗的前半部分, 由洛阳女子感伤落花写起,抒发了红颜易老、人生苦短的感慨。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洛阳春深的画轴,桃红李白,落英缤纷,春风挟着飞花,飘向洛阳城东的深宅大院。洛阳城东当时是富贵人家的聚居地。于是便有了洛阳女儿的触景生情与对花叹息——韶光流逝,红颜易改,更何况人世间沧桑之变不可抗拒。这历代的花柳繁华地, 已不见前朝赏花人,当今的赏花人又何尝不是像风送落花一般。花落还会复开,青春却难再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就是大自然的辩证法。“年年岁岁”和“岁岁年年”的颠倒重复, “花相似”和“人不同”的两组交叉对比,不仅造成了音韵的回环美,更重要的是准确抒发了对时光流逝和青春不再的无奈情绪,因而成为“人人心中所有”和“人人笔下所无”的千古佳句。
 诗的后半部分,由白头翁的凄楚晚景,写出了人生的不测和世事的多变,从而抒发了富贵无常、悲天悯人的感慨。这位垂暮之年、奄奄一息的老者,当时也曾是美少年,当年也曾同公子王孙一道,沉醉于春风桃李中,轻歌曼舞,也曾同达官显贵密切交往,也有过显赫而阔绰的青年时代,然而曾几何时,一旦卧病在床,则被亲朋遗忘,无人问津。而在他凄苦独处之时,世人一如既往地如醉如痴,寻欢作乐。于是诗人挥动理性之笔,饱蘸激情地发抒“宛转娥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的感叹。并用“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作为全诗的收束之笔,点出了本诗之主旨。“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二句,出现在前后部分之间,用作承前启后的联系与过渡,同时点明红颜子和白头翁的因果关系——白头翁的今日,就是红颜子的明天。在当时社会里,人们无法主宰自己,当然也摆脱不了命运之神的安排。
 这首古乐府融汉魏歌行及梁陈宫体诗的特点于一炉,把叙事、议论与抒情结合起来,构思巧妙,语言优美,音韵和谐,意蕴深厚,是初唐诗坛上的优秀之作。尤其“年年岁岁”两句更为世人称道。传说其舅父宋之问曾要求将此联让给他,刘希夷不同意,宋之问非常恼恨,曾拟使仆人以土囊将他治死。又传宋之问以刘希夷的《洛阳诗》为己作,至今这首诗载于宋之问集中(见《唐诗纪事》卷13行《唐新语》)。其实宋之问诗歌上的成就远高于刘希夷,无须将刘希夷的诗作据为己有。只是因为宋之问人品低下,才有了人们的附会之言。然而却似应了《代悲白头翁》中的谶语,刘希夷在诗成不到一周年之际,便被奸人所害,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迷,从而也使《代悲白头翁》更增添了几分伤感乃至神秘的色彩。

《代悲白头翁》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代悲白头翁

 

刘希夷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开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作者小传】
 刘希夷(651—?),一名庭芝,汝州(今河南临汝)人。高宗上元二年(675)登进士第。希夷少有才华,善弹琵琶,落拓不羁。善为从军闺情之诗,词调哀苦。其七言古诗明朗流畅,在诗歌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
 【解题】
 此诗题一作《白头吟》,作年不可考。诗中前半写洛阳女儿伤春意绪,婉转感人;后半以白头翁的遭遇痛惜人生无常。将哲理的启悟,溶铸于明丽诗境,异常警策,下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大唐新语》卷八谓希夷写到“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时,自悔曰:“我此诗似谶,与石崇‘白首同所归’何异也?”更作“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又叹曰:“此句复似向谶矣。”诗成未一年,为奸人所杀。一说其舅宋之问爱此诗欲夺之,遂以土囊压杀希夷。此说未必可信,但说明此诗感人之深。
 【注释】
 ①颜色:容貌:坐:由于,因。②松柏摧为薪:树木古老而折断为柴。桑田变成海:《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后以“沧海桑田”为成语,比喻世事变迁极大。③二句意谓古人已不可能再看到今天洛城东的桃李花,而今人却还是面对着过去吹残落花的风。④寄言:传话。全盛:最完美的时期。红颜子:年轻美貌的女子。
 ⑤伊昔:往日。伊,语首助词。⑥二句写白头翁少年时的才华。意谓在光禄寺的池台边吟咏华章,在将军的楼阁中画神仙图。光禄:官署名,即光禄寺。长官为光禄寺卿,专掌酒醴膳馐之事。开锦绣:指吟咏华美的诗章。⑦三春:春季三个月。⑧宛转:形容年轻美女活动姿态。蛾眉:代指美女。须臾:顷刻。鹤发:白发。

古代名诗《代悲白头翁》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 可可诗词网

代悲白头翁

 题解
 这首诗咏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极富人生经验和哲理。
 
原文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开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注释
 ①坐:因。 ②颜色改:指青春逝去。 ③古人二句:意为亡故之人再不能欣赏洛阳城东的桃李花,世上的人依然要面对春花的败落、年华的流逝。 ④全盛红颜子:生命力正强的年轻人。 ⑤伊昔:往日的他。 ⑥公子二句:言此老翁曾与豪门子弟在花木丛中嬉戏,在落花叶节欣赏美妙的歌舞。芳树,花木。 ⑦光禄:光禄大夫,唐文职阶官称号,为从二品。此二句老翁曾为朝廷文官武将的家中客。
 赏读
 诗的前半部分借洛阳女子感叹落花,抒发人生短促、红颜易老的感慨。起首四句由桃李花飞起兴,引出洛阳女儿由花想到自己红颜易老的叹惜。接着用八句诗描写洛阳女子的心态。松柏为薪,桑田沧海,花落复开,人老难回。在花可复开,人难再少年的对比中,抒发了人不如花的感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含义隽永,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写白头老翁的沦落遭遇,抒发诗人世事变迁,人事无常的感慨。“寄言”两句是对红颜之人的嘱托,也点明白发老翁的今日正是红颜女子的未来。红颜女子与白头老翁将有相同的命运,因而同病相怜。这两句是上下两部分的过渡。白头老翁昔年风流倜傥,倍受欣赏,如今却孤独病卧,无人问津。结尾四句总结全篇,点明婉转蛾眉终将“鹤发乱如丝”。“几时”“须臾”从时间迅疾角度表明春华易逝,“但看”“惟有”,从范围的全部角度表明一切风流都将云散,使全诗的感慨更增加了深度广度。
 这首诗清丽流畅,音韵谐美,融汇汉魏歌行、南朝近体及梁、陈宫体的艺术经验,形成一种清丽婉转的风格。
 


古代文学作品《代悲白头翁》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 可可诗词网

《代悲白头翁》

《代悲白头翁》

诗歌篇名。唐刘希夷作。宋葛立方《韵语阳秋》:“《西京杂记》载,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乐府诗集》谓《白头吟》者,疾人以新间旧,不能至白首,故以为名。……至刘希夷作《白头吟》乃云:‘寄言全盛红颜子,须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则是言男为女所弃而作,与文君《白头吟》之本意异矣。”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少年每轻视老翁,因言老翁当少年时,亦尝与公子王孙游冶,一朝奄忽,尽付空虚。今之少年,能免衰老乎?末又宕开作结。”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韦绚集刘禹锡之言为《嘉话录》,载刘希夷诗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希夷之舅宋之问爱此句,欲夺之,希夷不与。之问怒,以土囊杀希夷。世谓之问末年贬死,乃刘生之报也。吾观之问集中,尽有好处,而希夷之句殊无可采,不知何至压杀而夺之,真枉死也。”清赵翼《瓯北诗话》:“‘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此刘希夷诗,无甚奇警,乃宋之问乞之不得,至以计杀之,何也?盖此等句,人人意中所有,却未有人道过;一经说出,便人人如其意之所欲出,而易于流播,遂足传当时,更名后世。”近人闻一多《唐诗杂论》:“相传刘希夷吟到‘今年花落……’二句时,吃了一惊,吟到‘年年岁岁……’二句,又吃了一惊。后来诗被宋之问看到,硬要让给他,诗人不肯,就生生的被宋之问给用土囊压死了。于是诗谶就算验了。编故事的人的意思,自然是说,刘希夷泄露了天机,论理该遭天谴。这是中国式的文艺批评,隽永而正确,我们在千载之下,不能,也不必改动它半点。不过,我们可以用现代语替它诠释一遍,所谓泄露天机者,便是悟到宇宙意识之谓。从蜣蜋转丸式的宫体诗一跃而到庄严的宇宙意识,这可太远了,太惊人了!”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唐诗选注》:“这首诗写宇宙万物时刻在变化,人到了盛年,总是在走向衰老死亡。诗中反复咏叹,带有哲理意味。它的基调却是深沉的。”这是一首拟古乐府,题又作《代白头吟》。《白头吟》是汉乐府相和歌,古辞写女子毅然与负心男子决裂。此诗则从女子写到老翁,咏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为全诗精警之语,比喻精当,语言精粹,令人警省。艺术方面,构思独创,抒情婉转,语言优美,音韵和谐。在唐初即受推崇,历来传为名篇,清曹雪芹《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词》,便直接受了此诗的影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9: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