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代东门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代东门行》

代东门行

伤禽恶弦惊,倦客恶离声。

离声断客情,宾御皆涕零。

涕零心断绝,将去复还诀。

一息不相知,何况弄乡别。

遥遥征驾远,杳杳白日晚。

居人掩闺卧,行子夜中饭。

野风吹草木,行子心肠断。

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寒。

丝竹徒满座,忧人不解颜。

长歌欲自慰,弥起长恨端。

鲍照,字明远,南朝宋人。出身寒微,虽步入仕途,一生并不得志。他和谢灵运、颜延之为“元嘉三大家”,是南北朝杰出的诗人。《东门行》属乐府《相和歌》, “代”即拟,即仿作之意。这首诗写尽了出外的游子离家时依依不舍的痛苦情景和离家后天涯作客的愁苦心情。

前八句写游子临行时的痛苦情景。开头两句,用了《战国策·楚策》中的典故:更嬴以无箭的空弦射下一只徐飞而悲鸣的雁。魏王问其故,更嬴说: “徐飞是雁本已受伤,悲鸣是久已失群。旧创犹在,惊心未定,听见了弓弦之声就竭力高飞,旧创加剧,便掉下来。”这是说受伤的飞禽怕听弓弦之声,奔波行旅的游子怕听离歌之声。鲍诗颇重起调,以“伤禽”来比拟和兴起“倦客”,起句就很不凡。 “离声”两句是说离别的歌声令游子肠肝断绝,送行的宾客、赶车的人都流下了惜别之泪。道出了“倦客恶离声”的所在。 “涕零”两句是说送行人的涕零,更使游子肝胆欲裂,临行仍频频回首告别。 “一息”两句是说片刻的分离已难于忍受,何况是远游异乡的长期离别。诗人将游子的心情与宾御的心情对照,将片刻之别与长期离别对照,更增添了游子离亲别友、难舍难分、不胜悲苦的气氛。

中间八句写游子异乡作客的愁苦。 “遥遥”两句是说游子乘坐的车辆渐渐远去,从白昼直走到黄昏。 “遥遥”写出了征途的遥远,“杳杳”写出了暮色的苍茫。这些形象的描述,突出了征途之劳。“居人”两句是说闺中人掩门斜卧无限惆怅,远行的游子为了赶路程只得在半夜才能吃上晚饭的凄苦之情。两相对照,把离愁表现得更加充分。 “野风”两句是说荒野的风吹动了草木,游子见景伤情更加柔肠寸断。 “食梅”两句是说吃梅子常担心太酸,穿葛布之衣经常无法御寒,又无法使之不酸、不寒。再次以比兴的手法巧妙地引出下文的“优人不解颜”。

最后四句写游人的离愁。满座吹奏弹唱的人空自奏出动人的乐曲,也没能使忧伤的游子有一丝笑颜,就象不能使梅子不酸、使葛衣不寒那样。本想长声歌唱聊以自慰,却越发增添了愁绪。一个“弥”字,把游子忧心忡忡、肝肠俱碎的烦恼程度,恰当地表现出来。

当时,贫寒之士为了一家温饱,不得不离别家人远走他乡,前途渺茫,无有归期。加以古代交通困难,就更加重了离别的凄苦。诗人选取这种极常见而又感人至深的典型场面细致描绘,体现了作品的人民性和人道主义精神。

这诗的起句是经过千锤百炼的,以“伤禽”兴起“倦客”,联想就很丰富,而且诗中善用比兴手法,有比有兴,兴中有比, 运用自如。构思也独具匠心,以对照的方法把离愁别恨写得细致人微,动人心弦。这首诗意境凝重,感情委婉,往复顿挫,一咏三叹,可谓千古绝唱。


古代爱情诗词《》代东门行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代东门行

 

 伤禽恶弦惊,倦容恶离声。
 离声断客情,宾御皆涕零。
 涕零心断绝,将去复还诀。
 一息不相知,何况异乡别?
 遥遥征驾远,杳杳白日晚。
 居人掩闺卧,行子夜中饭。
 野风吹草木,行子心肠断。
 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寒。
 丝竹徒满座,忧人不解颜。
 长歌欲自慰,弥起长恨端。


 本篇是行客思家怀人之辞。
 首句用禽鸟起兴。据《战国策·楚策》说,更赢曾用空响的弓射下一只徐飞而悲鸣的雁。他解释说:这只大雁飞得慢,是因为身受箭伤;鸣声悲哀,是因为失群已久。旧时的创伤犹在,所以一听见弓弦声就心惊胆战,猛力高飞,结果因创痛加剧而坠地。这里是以物比人:长年出外的行客害怕离歌之声,正如受伤的大雁害怕弓弦的响声一样。因为离歌声起,就到了该启程的时刻,这时送行的宾客、驾车的御者也都伤心落泪,至于行客更是悲痛欲绝,临去时又与妻子郑重告别。为什么这别离中显得格外恋恋不舍呢?因为此去甚远,以往一喘息之间的别离都使人产生难以忍受的隔绝感,更何况这次要长途跋涉,远去异乡,其苦自不堪言。以上是诗的前半部分,追忆临别时的苦景。
 以下是诗的后半部分,描写客中的愁况。车马越行越远,天色也渐渐晚了下来。由于急着赶路,行客一直到半夜才就馆投宿。当他独自就餐的时候,不禁想到此时此刻自己的妻子正掩闺独卧,该是何等寂寞凄凉!她一定也在苦苦地思念自己吧。此时户外的野风吹动草木,发出萧飒的声响,更使行客肝肠寸断。诗写到这里,插进两句比喻之辞:“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寒。”食梅衣葛,酸寒自知;而行客的愁苦,也只有亲身经历者才能真正体会。梅,无法使其不酸;葛,无法使其不寒;忧人,也无法使其欢乐。即使满座丝竹乐器发出悦耳的乐音,也无法使他开颜一笑。本来行客是想通过乐歌求得自我安慰的,不料愈加引起了更深的愁绪,这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了。
 本篇在艺术上颇具特色。一,以实带虚,相得益彰。实写行客,虚写思妇。思妇虽是虚写,但决不等于可有可无。因为同她的分离,正是行客一切愁苦的根源。行客之所以“恶离声”,之所以“心断绝”,之所以“心肠断”,之所以“不解颜”,不都是根源于同心上人的离别吗? 而思妇如此值得怀想,则其人之多情、之美好自不言而喻。这可以说是“一笔而两面俱到”,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二,通过各种形象,尤其是听觉形象的描绘,来表现行客的悲苦情怀。开头以惊弦声起兴,引出离歌声,而离歌声又引出宾御的涕零声。然后是行客与居人的再次诀别声,车马行进的沓沓声,野风吹动草木的沙沙声。最后以丝竹声、长歌声引起的行客嗟叹声作结,与篇首的离歌声相呼应,进一步深化了感情。诵读全诗,就好象在听一首哀怨的离别相思曲。三,开首几句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使得诗句相互勾连,层层递进,一步一步推向抒情的高潮。而“食梅常苦酸”二句,宕开一笔,似离实合,更是颇具神理之妙笔。

乐府诗《代东门行》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代东门行

 

[南朝·宋]鲍照


 伤禽恶弦惊,倦客恶离声。离声断客情,宾御皆涕零,涕零心断绝,将去复还诀。一息不相知,何况异乡别。遥遥征驾远,杳杳白日晚。居人掩闺卧,行子夜中饭。野风吹草木,行子心肠断。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寒。丝竹徒满坐,忧人不解颜。长歌欲自慰,弥起长恨端。

 《代东门行》是鲍照五言乐府诗的名篇, “代”,是模仿的意思。《东门行》,属古乐府《相和歌辞》。鲍照现存乐府诗八十多首,诗题前往往冠一“代”或“拟”字,但他并不因袭模仿前人之作,只借转其形式,创制新诗境,开拓新领域。正如陆时雍所说:“鲍照材力标举,凌厉当年,如五丁凿山,开人世之所未有。”(《诗境总论》)以乐府诗而言,晋宋时代的大诗人陶渊明和谢灵运也不能与之相比,他的确是“灵心妙舌,乐府第一手”(《古诗归》)的诗人。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郭茂倩在《乐府解题》中说:“古词‘出东门,不愿归:来入门,怅欲悲’,言士有贫不安其居者……若宋鲍照‘伤禽恶弦惊’,但伤离别而已。”余冠英在《汉魏六朝诗选》中说:“本篇写行客念家。前半追叙临别的苦景,后半描写客中的愁况。”他们认为诗是“伤离别” “行客念家”之作,但未说明行客的身份和离别的原因,显得不足。
 诗的前八句,写客子追叙离家时的情景, “伤禽恶弦惊,倦客恶离声”。诗的起句,尽管采用了一般民歌以兴开首的手法,但起势不凡,它巧妙地运用了更赢虚发弓而得鸟的典故。 《战国策·楚策》记载:更赢虚发弓而下鸟,魏王问其故,他解答说:“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而创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创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者音烈而高飞,故创陨也。”诗以受重伤的禽鸟厌恶弓弦之声比兴疲倦的行客厌恶离歌之声,则非常形象而得体,使诗意既宽宏又深刻。读者透过伤禽徐飞的动作、悲鸣的声响和未已的惊心,可想象到“倦客”一听到离歌之声时的特殊神情与心境。“离声断客情,宾御皆涕零。涕零心断绝,将去复还诀。”“宾”,指送者。“御”,指赶车者。 “诀”,告别。这种描写与蔡琰《悲愤诗》 “别子”一段的艺术描写虽都是感情真挚,形象动人,但本诗语言更为经济简净,更具艺术情味。它以宾主互衬的手法,给诗平添了浓郁气氛,增强了感情色彩,由行客痛楚不已的表现,引起送者的悲伤涕零,再由送者涕零得“心断肠”,又引起行客的极大伤痛,将去又回过头来与之告别。通过对双方历历在目的表现和心理活动的描述,把行客离家时的动人场面再现得十分动人。把宾主难舍难分的心情刻画得真切入微。说明他背乡离井不是自愿的,而是迫不得已的。接下二句写道:“一息不相知,何况异乡别”。“息”,喘也,“一息”,一喘息之间,即片刻。“不相知”,即不在一起。此二句以议论性的慨叹语气说,片刻的离别就很难受了,何况是异乡的久离别呢?这就从更深层次的理念上抒发了“行子”内心深处的愁情。
 诗的中间六句写途中之苦。“征驾”,远行的车辆。 “杳杳”,深暗的样子。“掩闺卧”,关上房门安睡。“夜中饭”。半夜时才进饭。此六句,描写行客离家后, 日复一日地向着远方征行不息,每天都是在居住人家掩门安睡的半夜时分,才能停下来进饭。在那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深夜,身处异乡的客子怎能不愁肠欲断呢?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叙事、对比、环境烘衬和直接抒情的艺术技巧,突出了行子征途之遥远,道路之艰难、环境之荒凉、饥渴之困顿的思乡念亲之忧情。
 诗的末六句从感受上抒泄了思家的愁情别绪。“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寒”二句, 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作比,从身心感受方面,抒写了客子心中的悲酸和生活的苦寒,显得其形象更为鲜明动人。同时,这二句还有起兴“丝竹徒满坐,忧人不解颜”的作用。在那笙弦齐鸣、听人众多的欢快场合中,不管他人怎样欢乐,而客子是不会开颜欢笑的,其忧愁也是难以消除的,即使想放声高歌自我宽慰一下,也是徒劳的,反而更加引起深长的怨恨愁绪。诗以长歌消愁愁更愁的句式收束全篇,有着“篇终接混茫”的艺术魅力,既使诗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又使诗味无穷,尽读者循着客子思维发展的轨迹去想象。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客子不是为了及时行乐、云游异乡的浪子,也不是为了追求富贵利达的仕宦者,而是一个受压抑不得志的人。从其留恋家乡和“宾御皆涕零”以及远到异乡所遭受的苦况来看,客子的思想,与诗人怀才不遇、倍受压抑所产生的反抗思想是一致的,是不合理的社会所造成的。因此,本诗所表达的忧伤之情,仍具有其时代的进步意义。
 本诗在写作上很有些特色。诗人采用多种表现手法,从不同的侧面,塑造了行客这个艺术形象 从结构上看,按着客子离别、行途和感受的事件顺序,加以篇章构制,使人物的形象逐渐鲜明,感情愈来愈痛楚。语言句式和修辞方面也是灵活多变的,既有接字的句式,又有叠词对句,还有比兴、议论与烘衬等等,这种综合艺术方法的运用,使得诗歌错落有致、情调隽永,形象动人,情感奔放,给人以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3:3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