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仙人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仙人柱Jamaica cactusCereus jamacaru DC.,又称牙买加天轮柱。仙人掌科,仙人柱属。多年生肉质植物。原产美洲南部,中国已有引种。大型柱状,株高10 m,茎粗10~14 cm,刺座上无毛。花喇叭状,白色,夜开昼闭。喜温暖干燥和阳光充足环境,较耐寒,越冬温度5℃。扦插繁殖,生根非常容易。栽培时要求土壤肥沃、疏松,可加适量粗砂、草木灰,冬季保持干燥。常用于庭院布置,或作室内盆栽观赏。同属观赏种还有大轮柱和山影掌。 仙人柱鄂伦春族及部分鄂温克人定居前的住房。周围汉族称其为“撮罗子”。“仙人柱”是鄂伦春语言译音,意为“遮阳光的住 仙人柱亦作“斜仁柱”、“歇人柱”等。鄂伦春语音译,意为“遮阳光的房子”。别称“楚伦安嘎”,汉语称“撮罗子”。游猎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过去居住的一种圆锥形帐篷。以若干根桦木或柳木杆(鄂伦春语作“仙人”)搭成木架,夏秋季外面以芦苇、干草、桦皮等覆盖, 冬春季围盖兽皮。大小依人口和季节而不同,夏大冬小。大则高约7米,底部直径8米;小则高约4米,底径6米左右。柱内中央为篝火处,用以做饭取暖。三面以芦苇、兽皮等席地为床, 进门正面名日“马路”(亦作“马罗”), 为家中未婚男人、小孩及男客人卧席,妇女不得卧坐。左右两侧称“奥路”,右为长者、左为年轻夫妇卧席。门多东向或南向。每个家族公社*乌力楞包括数个仙人柱, 一般只能排成一字形或弧形,不能前后排列。解放后实现定居,已为砖瓦或土木结构的新房屋所取代。 鄂伦春族过去居住的仙人柱 仙人柱 仙人柱汉语称“撮罗子”, 即帐幕。东北鄂温克和鄂伦春等游牧民族的住所。以二三十根落叶松杆搭起伞形架子, 夏天以桦树皮覆盖, 冬天用麋鹿皮或狍皮围住, 屋顶开一天窗, 便于空气流通和出烟, 一面开门, 沿边设铺席, 中间设一火塘, 用以煮食和取暖, 十分简陋。当时鄂温克人和鄂伦春人小则二三天, 多则八九天就搬一次家, 仙人柱适于这一飘泊无定的游猎生活。 ☚ 毡房 船形屋 ☛ 仙人柱旧时鄂伦春人的一种原始住房。鄂伦春语音译。亦作“斜仁柱”。“仙人”意为“木杆”,“柱”是“房子”的意思。俗称“撮罗子”,毕拉尔路鄂伦春人称※“楚伦安嘎”(尖房子)。流行于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省。为游猎鄂伦春人和使用驯鹿鄂温克人过去的传统住房。一般以少则八九根,多则数十根长约5米,直径5厘米的桦树或松树、柳树杆搭成,圆锥形,大小以家庭人口、季节而定,通常夏季住的比秋季的大。建造程序:先斜立两根带杈的树干,再搭上6根(有的只用两根)木杆,构成主架,上端套柳条圈,然后将20余根一般木杆搭上,即成框架。冬季底部用狍皮覆盖,上部以芦苇帘作围子;夏天多用桦树皮;民国时期有少数户改用棉围子。每块覆盖物成扇形,四角顶带相互扎结和系于木杆上。顶端留一尺多不覆盖,作出烟孔,下雪天用一块皮子遮上,但不遮严。砍树干、割芦苇、扒桦皮由男子承担,覆盖物的加工、缝制由妇女做。搭时,只需两三人,一小时左右可搭成。门朝东南或西南,也有向正南或正东的。冬挂皮门帘,夏挂布帘。内部结构:进门正面和左右两侧以木头隔成三块,分别称“玛鲁”和“奥路”,中间空处置火堆,作烧饭、取暖之用。“玛路”右角上高一米处挂“博如坎”(神偶),下是男客人和男主人的坐席,为家中未婚男子和小孩的卧铺,禁止妇女至其上。两侧“奥路”,右为老年夫妇或姑娘们的居处,左为年轻夫妇的铺位。人口超过此限的户,则另搭一座。每户“仙人柱”后都有一棵小树,挂有数个桦皮盒,供奉各种“博如坎”,妇女不得至其处。每个※乌力楞(家族公社,三四家至20余家不等)的仙人柱成一字形或弧形排列,不能一前一后,有的地区也不能成弧形。20世纪50年代定居后消失。赫哲族旧时也有这种住所,称※撮罗昂库。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