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作。初载于1926年10月《莽原》半月刊第19期,总题《旧事重提》。初收于1928年9月北京未名社出版的《朝花夕拾》。这是回忆性散文的名篇,文章前半部分着意渲染百草园——孩子们的乐园——那充满生机而又含蓄着无限趣味的可爱景象;后半部分则是描写作者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乏味的情状。作家通过童年的生活片断的对照,表现了自己童年时代对自然景物和自由生活的热爱,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教育对儿童的精神戕害,并对反动统治的走狗文人进行了有力的讽刺。鲁迅的散文以写人物见长。本篇记事散文就是以传神之笔,刻画出私塾先生的性格特征。作者先以极省俭的笔勾勒了他外貌,然后从三个方面写先生执教的严格,还写了他迂腐可笑的一面。作者通过人物的语气、声音、动作、神志,着墨不多,却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塾师的形象和性格特征。另外,本篇选材精炼,对照强烈;写景和叙事都富有情趣。 ☚ 猫 山阴道上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九月十八日。 (1926年《莽原》半月刊第1卷第19期) 赏析这篇小品文,用诗情画意的艺术形象和亲身感受,把作者的儿童教育观艺术地展示给读者,淋漓酣畅地写出了少年儿童追求广阔的生活情趣的天性,对摧残儿童心灵、限制儿童健康发育的封建教育制度进行了艺术的批判。 运用对比的方法表现主题思想,是这篇小品散文最大的艺术特点。文章用对比的手法,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充满了生机和乐趣的“百草园”,另一幅则是充斥着枯燥、沉闷空气的“三味书屋”。两相对照,不仅给人以深刻印象,而且把作者鲜明的爱憎倾向表达得淋漓尽致。 作者首先以浓墨重彩,层次清楚地描写了“百草园”中的“无限趣味”:在植物生长的季节,百草园充满了生机,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高大的皂荚树,蓬勃生长。鸣蝉在树上长吟,黄蜂伏在菜花上采蜜,叫天子时而从草间窜入云霄!好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作者在描写这些景象时,匠心独运地用了两个“不必说”,暗示出更可爱的情景还在后边。接着,作品又对百草园“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小动物的世界,做了精心的描绘和诗意的渲染。运用“弹琴”、“低唱”等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蟋蟀、油蛉等各种昆虫的鸣叫。绘声绘色,意趣盎然。在这些生动的自然景物描写中,突出了陶醉在这新奇而令人神往的乐园中的童年鲁迅无比欢快的心境,使自然景物与小主人公的心绪水乳交融为一个整体,达到了文情并茂之极致。 冬天的“百草园”是荒凉的,但是,作者别开生面,摄取雪后捕鸟的镜头,把冬季的百草园描绘得别有风趣。这与前边描写的万物丛生、绚丽多姿的景象相映生晖,从不同的角度抒发了童年鲁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欢乐的纯真感情。 与“百草园”中的“无限乐趣”相反,“三味书屋”则完全是另一个世界。在这里,儿童的自由、欢乐消失了,代之而来的是读古书、对对子,生活单调,空气沉闷,环境森严,充满了封建教育的陈规陋习,令人厌恶、反感。鲁迅以幽默、嘲讽的笔调,描写了封建私塾生活的枯燥、烦闷,与百草园的“无限乐趣”形成鲜明对照。通过两个世界、两种氛围、两种心情的对比,使善恶美丑得到褒贬,使作者的爱憎倾向得到尽情的抒发。从而对封建教育制度限制儿童自由发展的弊害,进行了艺术的批判,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著名散文。这篇散文最早发表于1926年10月的 《莽原》半月刊第19期上,后收入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 《朝花夕拾》 中。这篇散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的名篇,文章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绘声绘色地渲染了百草园的景色,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和自然景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百草园是孩子们的乐园,它充满了无限的生机,蕴含着无穷的情趣; 后一部分集中描写了作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沉闷、枯燥、乏味的情形。作者通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表现了自己童年时代对自然景物和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并揭示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心理和精神的禁锢。鲁迅的散文以写人见长,这篇散文中就以神来之笔刻画了私塾先生的形象,勾勒出他那迂腐可笑的样子。作者通过人物的语气、声音、动作、神情等,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作品前后对照强烈鲜明,语言生动有趣,形象典型,思想性强,有力地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百读不厌的散文名篇。 ☚ (4)散文 可爱的中国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