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今日良宴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今日良宴会 今日良宴会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伸。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轗轲长苦辛。 ☚ 行行重行行 明月皎夜光 ☛ 今日良宴会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①。 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②。 【释】 ①飙:暴风。策:马鞭。高足:快马。津:渡口。此处以“要路津”借指重要的职位。 ②轗轲:车行不利,引申为人不得志。 【译】 今日的宴会呵,美妙绝伦, 欢乐的场景呵,难于一一述陈。 你听那古筝弹得逸响如飘云, 新制的乐曲美妙入神。 知音识曲的能人在高谈畅论, 欣赏乐曲要懂得其中深含的内蕴。 他道出了众人心中的感慨, 只是平时大家没能表述而深含在心: 人生寄托在这庸碌的世界, 短暂快速如同飘忽的一粒浮尘。 大家何不甩开大步, 先去占据那权势的要津? 为什么自守穷贱, 坎坷失意一辈子苦辛? 【评】 在上一首“青青河畔草”的评中,笔者谈到《古诗十九首》表现了人的内心深处的感受,表现了有些在平日伦理纲常正常状态下似乎“无耻”的内心世界。如果说,彼一首表现的是生理感受,这一首则表现了人的社会欲望,权利欲望。 这大概是一个高歌狂舞的酒宴,与会者大都已喝得酩酊大醉。此时的时代,就像是这个酒气熏天的盛宴,人们坐在即将爆发的火山口上狂欢,等待着世界末日的到来!既然举世皆醉,你我何必要独醒,“何不𫘪其糟而啜其儃?”举世一片混沌,你我何必要洁身自好,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被屈原摒弃了的人生态度此时正可以高扬!同样被屈原所鄙视抨击的“忽驰鹜以追逐兮,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恰恰是诗人们此时悟出的人生道理: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贫贱,轗轲长苦辛。 感悟到人生短暂,是华夏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但在这里,却既不是屈原所着急的“恐修名之不立”,也不是如后人如曹操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而是赤裸裸的表现要“权”要“利”的欲望。这也不能不说是对华夏传统文明的一种冲决,而华夏文化允许了这一反叛,也见出了其“有容乃大”的胸襟气魄。 今日良宴会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①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② 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③ 【注释】 ① 飙:暴风。②策:马鞭。高足:快马。津:渡口。此处以“要路津”借指重要的职位。③轗轲:车行不利,引申为人不得志。 【译文】 今日的宴会呵!美妙绝伦,欢乐的场景呵!难于一一述陈。你听那古筝弹得逸响如飘云,新制的乐曲美妙入神。知音识曲的能人在高谈畅论,欣赏乐曲要懂得其中深含的内蕴。他道出了众人心中的感慨,只是平时大家没能表述而深含在心。人生寄托在这庸碌的世界,短暂快速如同飘忽的一粒浮尘。大家何不甩开大步,先去占据那权势的要津?为什么自守贫贱,坎坷失意而一辈子苦辛? (王 洪译) 【集评】 明·钟惺:“欢宴未毕,忽作热中语,不平之甚!”(《古诗归》卷六) 明·陆时雍:“慷慨激昂。‘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辕轲长苦辛。’正是欲尔不得。”(《古诗镜》卷二) 清·王夫之:“‘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一章,深意于此仿佛。”(《古诗评选》卷四) 清·沈德潜:“据要津乃诡词也。古人感愤,每有此种。”(《古诗源》卷四) 清·陈祚明:“此应是合乐之作,寄意在后六句,欲听者辨之,故曰:‘识曲听其真。’听曲者但知声,未必详其何所诉也。‘齐心’二句,言贫贱之情,人有同感,各有所愿,未获申白,我今代为倾吐,意望听乐贵人闻而接引。盖古‘白石南山’之旨。尘随风飞,其去甚速。”(《采菽堂古诗选》卷三) 清·吴琪:“劈首‘今日’二字,是一篇大主脑,以下无限妙文,皆回照此二字。盖往者亦可追,来者不可邀,所可据以行乐者,惟今日耳。下‘飙尘’之喻,正谓今日之难长保耳。”(《六朝选诗定论》) 清·张玉谷:“此闻豪华之曲,而自嘲贫贱之诗。首四,以得与宴会,乐听新声直叙起;弹筝逸响,是陪笔,新声指曲,乃主笔也。‘令德’四句,即闻曲暗引富贵可欲,却以人虽贵德跌入,又以人心皆然剔醒,曲甚,幻甚。后六,顶上两句,将人生不久、乐富贵厌贫贱、普天下所齐心含意者,尽情倾吐,感愤自嘲,不嫌过直。”(《古诗赏析》卷四) 近·王国维:“‘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可谓淫、鄙之尤。然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人间词话》) 【总案】 富贵欲望,人皆有之,多拘束于“君子忧道不忧贫”的儒学教诲而不肯正视罢了。作者的勇气正在于将这“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的意思直接地表白出来。而这勇气是与他对生命短促的迫急之感紧密相联的。生活既多“轗轲”,生命又如此短促,当然只有及时行乐,才不辜负这人生。但行乐需要资财,要及时行乐,自须先追求富贵。故与其长守“穷贱”,倒不如“先据要路津”了。这是激愤不平之语,并非如陈祚明所以为的向听乐贵人的求援歌,也不是沈德潜所说的“诡词”,更非陈沆《诗比兴笺》中所解释的不羡富贵的“反言”。但这又不仅仅是激愤之语,它反映了作者对现实遭际的抗议。相对于文人通常的牢骚和忧愤,它无疑具有一种积极的行动意识。 (蒋方) 《今日良宴会》今日良宴会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伸。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 这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四首,其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前八句写宴会上聆听歌曲的情形,后六句是就所听歌曲而生发出的议论。诗的词句上没有什么难解之处,但全诗的主旨和情绪却不易把握。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极言宴会规模的盛大、豪华,一派欢乐气氛。 “难具陈”是虚笔总述,为下文的听曲作了铺垫。古人的盛大宴会是一定要作乐的,而这乐又须是依词谱曲,既要演奏,又要演唱。 “弹筝奋逸响”是写乐曲的非凡脱俗,令人陶醉; “新声妙入神”是说歌词的新颖高妙,令人神往。从这两句开始,已引入到了诗意的主体,以下四句,均是承接歌词的神妙来作的渲染。所谓“高言”,即是只有贤哲之士的“令德”才能唱出的“新声”,对其中的真谛也只有“识曲”的知音者才能领悟。参加宴会的人自然都是“识曲”的,故能对歌词的“含意”心领神会,只是又都不肯明白地表述出来。这四句故意在“高言”上兜圈子,造成一种高深莫测的神秘感,那么诗人的用意何在呢?读到这里还并不清楚。 “人生寄一世”以下六句,是诗人代“伸”“高言”的“含意”:人生在世,有如旋风卷起的尘土,飘忽即逝,因此要抓住时机赶快往上爬,去占据高官要职的有利地位,这样才可以享受荣华,免受穷贱苦辛。看来, “高言”的奥秘并不新。前边在“高言”上所兜的圈子,不难显现出“令德”或“识曲”者们的故弄玄虚,甚至带着自鸣得意的神态。这里虽可使前边的疑问明朗了些,却又产生了新的疑点:作者何以要发这样的议论?作者也是参与宴会者,他与其他的人又有何不同? 这种感受和作者的身份是直接相关的。作者如果是肥马轻裘的阔佬儿,面对这欢乐宴会视为当然,也就不会有感慨了。正因作者依然“守穷贱”,依然“长苦辛”,在这种场合听人家笑语,内心未免感到一种艰涩。所以这番议论既含有自嘲的意味,也含有愤激的情绪,并非劝人及时行乐。 这首诗的调子并不慷慨激昂,而是缓节安歌,徐徐道来。要了解诗中的含意,又须从后翻转回去,细细品味。这便形成了此诗的一种蕴藉风格。对此,饶学斌在《月午楼古诗十九首详解》中说得极好:“以为有言,未出诸口;以为无言,已发诸声;谓是有意, 藏而未露;谓是无意,含而将申。”这种风格特点,正是全诗的主旨和情绪不易把握的所在,又是需读者去把握全诗主旨和情绪的所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