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果干腐病pomeqruits canker又名“胴腐病”“干腐烂”由贝氏葡萄座腔菌侵染仁果主干、枝干和果实,导致皮腐、干枯、果腐的真菌病害。1911年在美国的茶藨子上发现,1925年报道为害美国的苹果。1943年中国报道苹果上有此病。 分布和为害 广泛分布,欧美较多,中国东北、华北、华东、西南等地区均有发生。导致死枝死树,70年代后期经常为害果实,重病果园病果率达50%~60%。 为害枝干时,多为害大树的主干和侧枝,表现溃疡型和枝枯型二类症状: 溃疡型初为不规则形、暗褐色,表面湿润的病斑,病部溢出浓茶色粘液,后病斑扩大成表面溃疡,在极度衰弱的树上能烂透树皮达到木质部,随着水分逐渐丧失,病部干枯凹陷,病健交界处常裂开,中部往往出现纵横裂纹,病皮易翘起直至剥离,后期病部密生黑色小粒(病菌子座),严重时,病斑合并,若韧皮部坏死绕茎一周,上部枝条枯死。枝枯型在衰弱树的小枝上,病斑呈紫褐色或暗褐色,扩展迅速,病菌深达木质部,使枝条枯死,其上也密生黑色小粒。幼树受害,多在嫁接部附近形成暗褐色病斑,沿树干向上扩展,严重时幼树干枯而死。病部密生黑色小粒。为害果实时,初期为圆形或不定形浅褐色病斑,有深浅相间的轮纹。欧美常称为“白腐病(white rot)”以示与真正轮纹病的区别。直至全果腐烂而果形不变,病部散生黑色小粒,后期病果水分丧失,成为黑色僵果。轮纹病与干腐病在苹果果实上的症状很难区分,前者致病力较强,后者较弱,日本和中国将二种病菌所致的果腐统称苹果果实轮纹病(apple ring rot)。 病因 病原物为贝氏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bakeri Rehm.) 和葡萄座腔菌 [B.dothidea(Moug. ex Fr.) Ces. et de Not.],均属子囊菌,座囊菌目。无性态为小穴壳属(Dochiorella),属半知菌、球壳孢目。子座生在皮层下,形状不规则,子囊壳与分生孢子器常混生同一子座内。子囊壳洋梨形或扁球形,黑褐色,孔口乳头状; 子囊长棍棒形,无色,囊壁厚,内合8个子囊孢子,呈双列排列; 子囊孢子椭圆形,无色单孢; 拟侧丝混生于子囊间。分生孢子器近球形,数个横排成列; 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单胞,无色至淡褐色。除苹果、海棠、梨等仁果外,还侵害桃、李、杏、梅、樱桃等核果和柿、核桃、葡萄、柑橘、香蕉、杧果、可可以及其他许多花卉林木。 苹果品种中以金冠、国光、白龙、富士等发病重,感病品种果肉的总可溶性氨基酸量和皮内总酚量较低。 病菌只侵害衰弱的老树,或移植后缓苗期的苗木、或管理不良的幼树。树皮含水量低时,病菌扩展迅速,故干旱季节枝干发病多。地势低洼,降雨不均,土壤瘠薄、肥水管理不良、结果过多,伤口多等均有利于病害发生。落花后至7月降水量大,雨日多,有利病菌侵染果实。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枝、干病部越冬,翌春4月产生孢子,藉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或再侵染。病菌寄生性弱,主要从伤口(树皮裂缝、枯芽、苗木接口、虫伤和各种机械伤)侵入,先在死组织上生长,再侵入活组织,也可从皮孔侵入。病菌有潜伏侵染,树势健壮时,菌丝体在皮孔内潜伏,树势衰弱时开始扩展显症。辽宁南部,从5月中旬至10月下旬,枝干均可发病,从幼果期开始至7月底,均可侵染果实。8月以后,由于皮孔木栓化,病菌难以自皮孔侵入,早期侵入的,潜育期较长,到果实近成熟期才表现症状。在山东,被害枝干在6月至8月和10月有两个发病高峰。 病害控制 ❶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体抗病力,如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适时灌水等,缓苗期的小树尤其需加强肥水管理,切勿用速效氮肥催苗。 ❷防止树体受伤、受冻,有伤口要涂药保护,促进愈合。 ❸剪除病虫枯枝,集中销毁,不用病枝干作果树的支撑物,或果园的篱笆。 ❹喷药保护,大树在发芽前喷一次福美砷液,落花后(5月至8月初),根据降雨情况,结合防治轮纹病、炭疽病,喷洒多菌灵、甲基硫菌磷或百菌清等杀菌剂。 ❺及时刮除病斑,并涂福美砷、腐必清等消毒保护; 枝干发病严重时在生长期进行“重刮皮”,铲除树体所带病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