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仁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仁学》

《仁学》

谭嗣同著。谭嗣同(1866~1898)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政治家、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曾参加戊戌变法,失败后与杨锐、林旭等6人同时就义。全书共50篇,分为2卷,书前有《自叙》及《仁学界说》27条。上卷主要通过阐述“仁”,宣传资产阶级平等、民主、自由的思想。下卷对封建纲常名教和君主专制进行揭露和抨击,提出了变法维新的主张。该书认为,“仁为天地万物之源”,试图建立一个仁学体系。但该书对仁学的学术界定混杂不清,认为凡是讲论仁学的,在佛学方面应当通晓《华严经》及心学、相宗之书,在西学方面应当通晓《新约》及算学、名学、社会学之书,在中国方面应当通晓《周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以及陶渊明、周敦颐、张载、陆九渊、王守仁、王夫之、黄宗羲之书。作者死后,梁启超,唐才常分别将《仁学》一书在日本《清议报》和上海《亚东时报》上连载发表,后又出版多种单行本。198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由蔡尚思、方行编的《谭嗣同全集》(增订本)本,校勘最为完善,是目前最好的版本。此外,周振甫《谭嗣同文选注》本作有详细注释,可参考。


古籍名著《仁学》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 可可诗词网

仁学

 思想著作。共二卷。近代谭嗣同撰。成书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别号华相众生、通眉生、东海褰冥氏、通眉苾刍、寥天一阁主等。清同治四年(1865年)生于北京,卒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祖籍湖南浏阳。曾参与湖南变法运动,成为维新派主将之一。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受命光绪帝以四品卿衔任军机章京,参与新政,为变法竭力奔波。变法失败,谭不愿从劝东游,宁愿以身殉国。被捕后,作诗言志,慷慨赴难。一生著有《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壮飞楼治事十篇》等。《仁学》写于光绪二十二年底,其时,谭嗣同官隐南京,博览群书,力图用哲学思想论证其要求革新的社会政治观。
 该书分《自序》、《仁学界说》和正文三部分。《自序》对“仁”加以释义并言其著书目的。《仁学界说》二十七条,简明扼要地对“仁”进行界说。正文共五十篇,上卷三十篇,主谈哲学问题,下卷二十篇,多论社会政治问题。该书广泛吸收了当时的中外思想资料,结合中国的现实,全面表述了谭嗣同的哲学观、历史观以及变革现实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等方面的见解。“仁”、“以太”是本书的两个基本概念。“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是超时空的精神实体,“故唯心,故唯识”,这是其全部学说的核心。“仁以通为第一义”,“通”即是平等,从而构成“仁—通—平等”的世界普遍法则。“以太”是借用西方十九世纪后期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谭嗣同规定为“遍法界、虚空界、众生界,有至大至精微,无所不胶粘、不贯洽、不筦络,而充满之一物焉”,即它是原质之原、世界本体。“仁”、“以太”都是宇宙之根本,“仁”是“以太”之表现。“以太”是“仁之体”,二者互相贯通。这反映了作者既接受并发展了中国古老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又深受佛教的影响。该书还提出“日新变化”的发展观、历史观,强调天地万物只有不断更新才有生命力,反对守旧不变的顽固思想,认为社会要前进,就必须“革故鼎新”。但《仁学》又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性,将生和灭等同起来。怀疑人的认识能力,把认识真理、解决矛盾的方法归结为佛教式的苦苦思索,而且提出了“破对待”的命题,要取消事物间的一切差别、对立和矛盾,达到“彼即彼,彼即此”的无矛盾对立的最高境界。由此出发,他得出了事物“但有回环,都无成毁”,只有量变而无质变的结论。这是改良派只求改良、反对革命的理论表现。
 《仁学》力倡平等。平等既是“仁”的落脚点,是实现“仁”的手段,也是“仁”与“不仁”的标志,它具体可分为中外、男女内外、上下、人我四种平等。作者试图用平等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用平等来正已经坏死了的人心。同时,它还极力抨击封建统治和纲常理教,宣扬变法,指出“君主废,则贵贱平;公理明,则贫富均”,尽破一切“不仁”、“不通”之黑暗局面。以“民择君”的“共举论”,否定“君权神授”的传统说教,认为是“有民而后有君”而非有君后才有民。以“民本君末”的民权论,否定君权至上观;以君权可变论,否定君权不变论。他指出,纲常理教是帝王对百姓实行精神统治的工具,“三纲之慑人,足以破其胆而杀其灵魂”,独夫民贼借其名暴虐无度,“一切刑律制度皆依此为率”,这就一针见血地指明了封建伦理道德和专制独裁的关系及其惨烈之毒害。为此,该书主张必须“冲决君主之网罗”和“伦常之网罗”,实行变法,实现平等、自由、博爱的理想社会,提出变法则民智、民富、民强、民生,“唯变法可以救”中国。书中呼吁发展资本主义,认为这是中国摆脱贫困落后面貌的关键。该书还萌芽着反清革命思想。但由于其佛学唯心主义影响,书中又引入“心力”概念,幻想用主观精神解释并改造黑暗的社会现实。
 此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邹容称之为“维新运动的《圣经》”,梁启超讲“其思想为吾人所不能达;其言论为吾人所不敢言”,在当时影响颇大。
 《仁学》最早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一月二日由梁启超在日本的《清议报》刊出,一月三十日上海的《亚东时报》也开始连载。单行本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十月以“国民报社出洋学生编辑所”的名义出版。民国六年(1917年)上海文明书局出版的《谭浏阳全集》和一九五四年三联书店出版的《谭嗣同全集》将该书收入。目前以中华书局一九八一年版《谭嗣同全集(增订本)》所收《仁学》校勘最为完善。

仁学

书名。近代谭嗣同著。1896年写成,共二卷,五十篇。把儒、释、道、墨诸家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经济、政治、社会学说及近代自然科学相结合,熔铸成庞杂的思想体系。书中认为封建“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猛烈抨击三纲五常,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常、利禄、天命等封建网罗,指斥二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为“大盗”之政,专制君主是独夫民贼,一切罪恶的渊薮。阐述君民关系的新观念,否定“君权神授”说。为变法维新、实现君主立宪制造舆论。此书于1899年始刊于《清议报》,后来正式刊印成书。各刊本内容与章节略有差异。编入《谭嗣同全集》时,经校勘辨证,较为完备。

仁学

近代谭嗣同著。1896年写成,共2卷,50篇。把儒、释、道、墨诸家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经济、政治、社会学说及近代自然科学相结合,熔铸成庞杂的思想体系。书中认为封建“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猛烈抨击三纲五常,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常、利禄、天命等封建网罗,指斥二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为 “大盗”之政,专制君主是独夫民贼,一切罪恶的渊薮。阐述君民关系的新观念,否定 “君权神授”说。为变法维新、实现君主立宪制造舆论。此书于1899年始刊于《清议报》,后来正式刊印成书。各刊本内容与章节略有差异。编入 《谭嗣同全集》时,经校勘辨证,较为完备。

仁学

中国近代谭嗣同主要著作,一名“台湾人所著书”。成书于1896年,分上下两卷共五十篇,篇首有仁学界说二十七条。书成后自藏其稿,以副本交梁启超,1899年由梁写《仁学序》,始刊于日本出版的《清议报》。以后各刊本,内容与章节略有差异。1981年中华书局收入《谭嗣同全集》时,经校勘辨证,较为完备。该书集中反映了谭嗣同的哲学观点和政治伦理思想。吸收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经济、政治和社会学说,结合中国传统的儒、道诸家思想和佛教华严宗、法相宗思想,熔铸成庞杂的体系。书中论述了“性一以太之用”的自然人性论;提出“仁——通——平等”的人权观,认为“仁以通为第一义”,“通之象为平等”, “平等者,致一之谓也,一则通,通则仁”;猛烈抨击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纲常名教,提出“冲决网罗”的口号,要求变化日新,尽破一切“不仁”、“不通”的黑暗局面,以达“中外通”、 “上下通”、 “男女内外通”、“人我通”,实现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博爱。在人生态度上崇动斥静,尚奢抑俭,赞扬墨家学派“摩顶放踵”的献身精神,以“杀身灭族”的无畏精神激励人们去反对封建统治,投身救亡图存、维新变法。该书由于受儒道家和佛教影响,表现出过分夸大主观精神和伦理道德作用、宣扬相对主义等倾向。

仁学

178 仁学

清代谭嗣同著,共二卷,1896年成书,1899年始刊于《清议报》。集中反映谭嗣同的政治、哲学和伦理道德思想。书中吸收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成果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社会学说,结合中国儒、道诸家和佛学华严宗、禅宗、唯识宗思想,熔为一炉,构成一个庞杂的哲学思想体系。开头提出界说27条,为全书纲领。用当时物理学上通行概念“以太”解释仁,提出“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并说“仁以通为第一义”。所谓通即指“中外通”、“上下通”、“男女内外通”、“人我通”,通即可实现平等。据此批判封建专制和传统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号召冲决“网罗”。提倡变化日新,破除一切不通、不仁,实现自由、平等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伦理原则。提出君为民所共举,要为民办事,反对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提供理论根据。还提示人们用“循环无端,道通为一”为指导,来领悟《仁学》的精神实质。主张破除对待,以泯灭差别,有相对主义倾向。此书编入新版《谭嗣同全集》。

☚ 大同书   訄书 ☛

仁学

185 仁学

清末政治哲学著作。谭嗣同著。其内容吸收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经济、政治、哲学、社会学说,结合中国传统的儒、道诸家思想及佛教华严宗、法相宗思想,构造成庞杂的思想体系。在伦理上,本书以“仁为天地万物之源”,“仁以通为第一义”,“通之象为平等”的哲学观为依据,提出以“仁—通—平等”的公式作为普遍准则,并抨击封建伦理道德纲常为社会的“网罗”,提倡变化日新,尽破一切“不仁”、“不通”的黑暗道德局面,以达“中外通”、“上下通”、“男女内外通”和“人我通”,建立新的伦理道德准则。本书在政治伦理上,提出君为民所共举,君要为民“办事”的政治道德准则。本书对清末伦理思想大变化有过一定影响。

☚ 大同书   道德哲学 ☛
仁学

仁学

清末维新派哲学著作。二卷,五十篇。清末谭嗣同著。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参加了1898年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被害。死时慷慨陈词:“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仁学》成书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至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后,作者“因有见于大化之所趋,风气之所溺,非守文因旧所能挽回者”,故积极寻找维新变法理论根据,认为“非精探性天之大原,不能写出数千年之祸象与今日宜扫荡桎梏、冲决网罗之故”,遂著此书。成书后,曾抄录副本分寄梁启超和唐才常。作者牺牲后,梁启超和唐才常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分别于日本出版的《清议报》和上海出版的《亚东时报》上连载。《仁学》集中反映了作者的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其思想来源十分庞杂,“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于中国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船山、黄梨洲之书。”吸收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经济、政治、社会学说,结合中国传统的儒道诸家及佛教华严宗、法相宗等思想,熔铸成思想体系。并提出《界说》二十七条,为全书纲领。
《仁学》用物理学上的“以太”概念以释“仁”,既认为物质性的“以太”为世界万物的基础,“任剖某质点一小分以至于无,察其为何物所凝结,曰唯以太”。又认为“以太”和精神性的“仁”是同一东西,说:以太“精而言之,夫亦曰仁而已矣”。进而断言“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表现了唯心主义倾向。提出日新进化的观点:“天不新,何以生,地不新,何以运行?日月不新,何以光明?四时不新,何以寒暑发敛之迭更?草木不新,丰缛者歇矣;血气不新,经络者绝矣;以太不新;三界万法皆灭矣。”强调事物的运动、变化和进化。并指出变化日新的动因在以太自身,“日新乌乎本?曰以太动机而已矣”。认为“以太”本身具有“异同攻取”的动力造就了日新之变化。
《仁学》提出“仁”的首要涵义是“通”,“仁以通为第一义”,“通之象为平等”,而“平等者,致一之谓也,一则通,通则仁”。据此批判封建专制和礼教是束缚人的“网罗”,大声疾呼“冲决君主之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冲决天之网罗”,尽黜一切“否塞”不通的黑暗局面,实现“中外通”、“上下通”、“男女内外通”、“人我通”,贯彻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伦理原则。
《仁学》认为仁道不通是由于“世为名敝”,“仁之乱也,则于其名”,原因在于名不能随着实而变化,同时有人凭借权势和习俗来用名。为了实现仁道,必须扫除这些名目。在哲学上表现了唯名论观点。并认为要扫除这些名目,就须破一切对待之词,以泯灭客观世界中的一切矛盾和差别,“无彼复无此,此即彼,彼即此,不必知,亦无可知”,表现了相对主义倾向。还认为通过破对待就可以达到世界的实体——“以太”,而“以太”即“心力”,“以太也,电也,粗浅之具也,借其名以质心力”。并高度称颂“心力”:“心力最大者,无不可为。”以为心力能改变规律,创造自然,表现出了唯意志论倾向。并据此提出“吾贵知,不贵行也,知者,灵魂之事也;行者,体魄之事也”。认为精神比形体更重要,知此行更重要。而其所说的“知”,并非是通过感觉和思维活动而获得的,而是依靠宗教的方法,“教也者,求知之方也。”
《仁学》提出“两三世”说的社会历史进化观,吸取康有为的“三世”说,又将其同《周易》乾卦之爻相配合,以为人类社会历史由“内卦之逆三世”而发展为“外卦之顺三世”。即洪荒太古太平世,演变为“渐有教主君主”的三皇五帝之升平世,进而到三代的据乱世,这是内卦之逆三世;在经历了长期君主统治的据乱世之后,发展为全球“大一统”的升平世,最后达到“遍地民主”的太平世界即世界大同,这是外卦之顺三世。这已触及了历史螺旋式上升的思想。作者又认为要真正实现大同理想,需要创立一种宗教,凡创教的“各教教元,皆自匹夫一意孤行而创之者也”。表明其社会历史进化观有宗教幻想的色彩。
《仁学》猛烈抨击“三纲五常”的名教和君主专制主义;“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认为历代帝王都是“独夫民贼”、“窃国大盗”,强调君民关系是“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君末也,民本也。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岂可因君而累及民哉?”这同卢梭的《民约论》相似,不仅为变法维新制造了舆论,而且对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有积极影响。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国民报社”印行有《仁学》单行本。1958年中华书局重新排校单行本。目前以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由蔡尚思、方行编集的《谭嗣同全集》(增订本)所收的《仁学》校勘最完善。周振甫的《谭嗣同文选注》所收的《仁学》有详细注释。

☚ 新民说   翼教丛编 ☛

仁学

近代谭嗣同著。二卷五十篇。以“以太”释“仁”,断言“仁为天地万物之源”,“仁以通为第一义”,认为“通之象为平等”,而“平等者,致一之谓也,一则通,通则仁”。以“仁—通—平等”的公式批判封建专制和宗法礼教,号召冲决罗网,提倡变法日新。强调君为民所共举,君要“为民办事”,主张君主立宪,变法维新。成书于光绪十二年,光绪二十五年刊行于《清议报》。后编入《谭嗣同全集》,为较为完备之版本。

仁学

仁学

哲学著作。清谭嗣同撰。成书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分自序、界说和一、二两篇。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变法思想。(1) 作者从中国 “仁”字的文字学意义出发,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所以说: “仁以通为第一义”。他以 “中外通”反对闭关自守,以“上下通、男女内外通” ( 《仁学界说》) 反对封建礼教等级制度,从而企图冲破一切封建网罗。(2) 用中国传统哲学的变化日新观点,论证变法的必要性。他说: “德之宜新也,世容知之,独何以居今之世,犹有守旧之鄙生,断断曰不当变法,何哉?” 他认为,作为世界本体的 “以太”具有自己运动的能力,因以 “成乎日新之变化”。所以他认为那种主静之说是致亡之道,“顾哀中国之亡于静”( 《仁学一》十八、十九)。(3)痛斥君主专制,提倡民主:“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他认为“君末也,民本也”,人臣 “只有死事的道理,决无死君的道理。” ( 《仁学二》三十、三十一)但由于作者受佛教思想影响较深,把仁和以太说成 “唯识之相分”,因此其“冲决网罗”就变成头脑里的 “造反”: “然真能冲决,亦自无网罗; 真无网罗,乃可言冲决。故冲决网罗者,即是未尝冲决网罗。” ( 《仁学序》) 而他宣扬华严宗“一多相容”、“三世一时” 的相对主义,也大大削弱了其哲学思想的战斗性。从1899年1月起,分别在日本出版的 《清议报》和上海出版的《亚东时报》上陆续发表,收入中华书局1981年版《谭嗣同全集》增订本。

☚ 庄子集解   质点配成万物说 ☛

《仁学》ren xue

Study of the Humanity→谭嗣同 (Tan Sitong)

仁学

清末谭嗣同著。共二卷,五万余字。光绪二十二年(1896)至二十三年春撰成。先后发表于梁启超在日本主编的《清议报》和上海《东亚时报》。二十七年八月(1901年10月)出单行本。此书杂揉中国古代儒、道、墨各家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社会政治学说,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其特色是把孔丘的“仁”按照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需要加以改造,一方面赋予它资产阶级政治伦理观念的内容;另一方面把它变成了回答世界本原问题的哲学范畴。作者借用世界物理学中关于“以太”的假说,认为“以太”乃构成世界物质的本源,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关联、变化、结合和依存,都是“以太”的作用,并把“以太”这种沟通世界为一整体的作用叫做“仁”,从而以“仁为天地万物之源”。又从“仁以通为第一义”的观点出发,提倡“中外通”,即学习外国的长处;“上下通”,即消除“君民相隔”,实现君主立宪;“男女内外通”。即反对男尊女卑,要求男女平等; “人我通”,即要求资产阶级的“人人平等”和“个性自由”。书中还以“通之象为平等”,戳穿二千年来“君权神授”的观念,痛斥封建君主是独夫民贼;揭露“三纲五常”是封建统治者“箝制”人民的工具;大胆号召冲决君主、伦常、利禄、天命等封建“网罗”;并对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给予一定程度的同情。但此书杂揉科学与宗教、唯物与唯心,不少地方自相矛盾。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8:5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