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给家足(同)丰衣足食 家给人足 家给人足(人给家足)家家富裕,人人富足。给(jǐ):丰足,富裕。足:富足。 ☚ 祸乱滔天 江河日下 ☛ 生活富裕 生活富裕饶给 饶饱 饫宁 丰饱 吃著不尽 生活富足:丰裕 给足 衣锦肉食 衣食无忧,生活富足:暖衣余食 生活宽裕,衣食丰足:饱暖 饱食暖衣暖衣饱食 食饱衣暖 生活富足,吃喝随意:吃香喝辣 生活优裕:肥甘轻暖 袭衣兼食 家庭富裕,生活优裕:席丰履厚 席履丰厚 履厚席丰 使物尽其用,百姓生活富裕:厚生利用 利用厚生 衣食充足,生活富裕:衣丰食足 衣丰食饱 丰衣足食 足衣足食 饱食丰衣 富衣足食 丰食美衣 温衣饱食 美衣丰食 家家户户丰衣足食:人给家足 人足家给家给人足 家殷人足 家衍人给 家给民足 家给户足 家给户赡 家给户饶 户给人足 民给家足 生活十分富裕:衣锦食肉 食肉衣锦 生活十分优裕或奢侈:饫甘餍肥 一辈子不愁吃穿:吃着不尽 吃著不尽 ☚ 好的生活 不好的生活 ☛ 人给家足人足家给;家给人足rén jǐ jiā zú人给家足rén jǐ jiā zú给:富足。人人富裕,家家富足。All live in plenty. every house hold being comfortably off 人给家足rén jǐ jiā zú人人饱暖,家家富足。《史记·太史公自序》:“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史记·平准书》:“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 人给家足春秋战国时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名叫墨子,他是墨家学说的创始人。相传,他原来生在宋国,后来到鲁国长期定居。 墨子原先是学习儒术的,后来对儒家繁琐的“礼”感到厌恶,就自立门派,收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墨家学派的人,出身都不是贵族,大多是平民小生产者。他们的生活很简朴,住在低矮的土屋中,屋顶上铺的是没有修剪过的茅草;吃的是粗茶淡饭,用豆叶子做汤,用泥土碗盛饭,用瓦器盛汤。夏天,他们身上穿的是粗麻衣,冬天的时候,只好用鹿皮作短袄。家里的人死了,他们只用三寸厚的桐木板做个很简陋的棺材,葬礼也很简单,绝不铺张浪费。 他们的做法都是墨子“节用”“节葬”等主张的具体实践,是对当权贵族奢侈浪费的豪华生活的抗议。 在政治上,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认为人们应该互敬互爱,没有亲疏贵贱之分。这些都体现了当时人民的意愿。 墨子还十分重视社会生产,他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他身体力行,教育弟子们参加劳动。他说自己也是“贱人”,曾做过造车的工匠。 墨子去世后200多年,汉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名著《史记》中给予墨家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墨子“强本节用”的观点特别值得提倡。“强本节用”就是加强农业生产,节省开支花费,这是实现“人给家足”的办法。所谓“人给家足”,就是人人温饱、家家富足。 司马迁认为“人给家足”正是墨子胜过别人的地方,虽然当时诸子百家各执一词,各有所长,但墨家的这一观点谁也不能否定。 后来,人们就用“人给家足”这个成语,来指人人温饱,家家富裕。 人给家足rén jǐ jiā zú丰衣足食 feng yi zu shi 【人给家足】 人人饱暖,家家富裕。源出《史记·太史公自序》:“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又,《商君列传》:“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也作“人足家给”、“家给人足”。 【丰衣足食】 吃穿都非常富足。源出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堂头官人,丰衣足食,所往无不克”。﹝例﹞ 农村实行新政策后,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真正做到人给家足。我们用自己动手的方法,达到了丰衣足食的目的。(毛泽东:《组织起来》) 人给家足rén jǐ jiā zú见“家给人足”。 人给家足ren ji jia zu给、足:富裕,充足。人人富裕,家家丰足。 【也作】家给人足户给人足 【近】丰衣足食 【反】缺吃少穿家破人亡 【注意】给,不读gei。 3SBZ【人给家足】ré n jǐ jiā zú人人衣食充裕,家家生活富足。给:充裕。足:丰足,富足。也作“家给人足”。 人给家足rénjǐ-jiāzú见“家给人足”。《史记·平准书》:“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 人给家足rén jǐ jiā zú给: 丰足,富裕。足:充足。即每人每家都丰衣足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