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人是万物的尺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人是万物的尺度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智者派哲学家普罗泰戈拉的著名哲学命题。最早见于柏拉图的对话《泰阿泰德篇》:“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意思是说,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而言的,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怎样,对同一事物的感觉,因人因时而异,这些不同的感觉并无真假是非之分。由此可见,“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在具有肯定人的思维的能动性的感觉主义倾向的同时,又走向了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具有了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错误。在伦理学上,“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的意义在于:在社会生活和道德思维中,应当以人的感觉来衡量一切,个人的欲望和利益既是道德的来源,又是道德评价的标准。这一命题的提出对于古希腊伦理学从神、自然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从普遍性的宇宙论原则转为个别性的个人主义原则,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是古代人本主义的朴素的,也是最初的表现形式。但它片面强调个人、感觉在道德中的决定作用,又使它成为西方个人主义、相对主义道德观的最早形态。 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是万物的尺度Ren shi wanwu de chidu公元前5世纪希腊智者派哲学家普罗泰戈拉的著名命题。这个命题最早见于柏拉图的对话《泰阿泰德篇》:“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尽度,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普罗泰戈拉在哲学认识论上属感觉论者,他认为事物是以人的感觉为标准的。“事物对于你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而你和我都是人。”例如,同样的风在刮着,有的人觉得冷,有的人觉得不冷,可见,冷与不冷是依各人的感觉如何而定的。普罗泰戈拉触及到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比以前的哲学深入了一步,但其中包含了相对主义倾向。当时,贵族奴隶主认为传统的道德和法律都是神定的,是永恒不变的,他们以神作为一切事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在政治上是支持奴隶主民主制的,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他认为道德和法律都是人为的,都必须以人为尺度。当人觉得它合理时,它才有存在的理由;否则,人就可以废除它,改变它。普罗泰戈拉这一命题在当时起着解放思想的作用。这个命题是以个人的欲望和利益作为道德的标准的,表现了普罗泰戈拉注重个人的基本思想。后世人把这一命题的提出,当作一次人道主义的启蒙运动。这一命题对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人道主义的影响甚大,因为它确立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中心地位,为人的解放奠定了思想基础。就道德观点来说,这一命题也包含了个人主义的倾向。 ☚ 替众人服务与为主义奋斗 美德即知识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