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人工选择原理的发现与应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人工选择原理的发现与应用 114 人工选择原理的发现与应用至少在公元前1世纪时,中国人已发现人工选择原理,并在实践中予以应用。公元前一世纪的《汜胜之书》对多种作物的选种,提出了具体要求。如麦的选种,应在成熟时,择穗大强者。魏、晋、南北朝期间,人们不仅重视选种,而且建立了种子田,将选出之良种专门播种,以避免与其他种子混杂。不仅加强管理,还要先收割,并单独存放。这些在《齐民要术》中皆有记述。它是近代混合选种法的先导,比德国选种家仁博于1867年改良麦种所使用的混合选择法要早1300多年。宋代刘蒙在《菊谱》中指出,在古代,菊或牡丹的品种不如现在之多,它们时常产生变异,故只要年年选取并保存其变异,即可得到新的品种。明代夏之臣在《毫州牡丹述》中说:“牡丹其种类异者,其种子之忽变者也。”300多年前夏之臣所用之“忽变”,已相当于本世纪初荷兰植物学家德弗里斯(H. devries)所创用的“突变”一词。清康熙皇帝得知吉林群众曾用一棵突变的白粟种培育出一种成熟期短、味美、多产的白粟。后来他也用这种单株选择法,培育出一种早熟、高产的优质水稻。人皆称为“御稻”。清包世臣在《齐民四术》中提出要在肥地中选择单穗,分收分存分种。称为“一穗传”。此法比现代选种史上维尔莫林在1856年开始的甜菜单株选择要早百余年。 ☚ 最早的动植物分类体系 人工杂交方法的创造与杂种优势之利用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