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自动免疫 人工自动免疫用病原微生物或其毒素制成生物制品,给人体接种,使产生特异性免疫力,以保护易感人群的一种方法。人工自动免疫制剂有菌苗(卡介苗、百日咳菌苗等)、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等)和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等)。自动免疫制剂接种后,人体免疫力可在1—4周内出现,持续1—5年,然后免疫力逐渐下降。如在该时再次进行免疫,一般易使抗体再度提高。为了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控制和消灭某些传染病,应系统的、有计划的组织预防接种,各地防疫部门根据当地传染病的流行趋势、人群免疫水平以及各种预防制剂的免疫效果等等,制订出该地区儿童的免疫程序,并供应疫苗和组织预防接种。 ❶基础免疫(全程免疫):选择几种对小儿威胁较大的传染病,将其预防接种制剂,在短期内接种到小儿体内(生后一年之内),使他们获得对这些传染病的免疫力,并为今后的人工自动免疫打下基础。由于接种制剂的种类不同,完成基础免疫所接种的次数也有所区别。一般,活疫(菌)苗,因免疫效果好,只需接种一次就可达到基础免疫的效果。死疫(菌)苗,因免疫效果较差,必须接种2—3次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❷加强免疫:根据菌苗、疫苗的免疫持久性,适时地安排加强免疫,以巩固免疫效果。 ☚ 5.13 预防传染病、肠寄生虫病 人工被动免疫 ☛ 人工自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ty机体经菌(疫)苗、类毒素等预防注射而产生免疫力,称人工自动免疫。如种牛痘、麻疹疫苗等所获得的免疫均属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自动免疫在防治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人工自动免疫纳入国家计划中,实行计划免疫,其中6苗覆盖率已平均达到85%;目前乙型肝炎免疫接种亦已纳入计划中。 人工自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ty指将抗原物质接种人体,使人体主动产生特异性免疫。抗原物质包括各种疫(菌)苗。与人工被动免疫相比较,抗体产生量大,持续时间久,细胞免疫功能强。 人工自动免疫 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自动免疫是根据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可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原理,将菌苗、疫苗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使机体主动地产生特异性免疫力,这种免疫力的出现较慢,一般在接触后1~4周才产生,但能维持时间较长,可半年至数年,免疫次数1~3次,主要用以预防。用细菌制成的生物制品,称为菌苗; 以病毒、立克次体等制成的生物制品,称为疫苗,习惯上将这两种制剂统称为疫苗。 死菌(疫)苗 选用免疫原性强的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等,经人工大量培养,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后制成。病原体失去毒力,但仍保持其免疫原性。接种后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和致敏T淋巴细胞,从而达到免疫效果。死菌(疫)苗有伤寒、霍乱、百日咳、流脑、流行性乙型脑炎和钩端螺旋体等菌(疫)苗。死菌(疫)苗的优点是易于保存,一般可保存一年左右。缺点是注射次数较多,注射剂量较大,局部和全身反应比较明显。为减少次数,可将不同种类的死菌(疫)苗加以适当的混合组成联合菌(疫)苗。如伤寒和副伤寒甲、乙混合的三联菌苗,以及多个型别钩端螺旋体组成的多价钩端螺旋体疫苗等。 活菌(疫)苗 用减毒或无毒力的病原体制成。常用的活菌(疫)苗有卡介苗(BCG)、牛痘苗(1979年10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世界天花已消灭,故牛痘苗在我国已不作为常规接种)、麻疹、脊髓灰质炎疫苗等。活菌(疫)苗接种后,在人体内有一定的生长繁殖能力,犹如轻型感染或隐性感染。一般只需注射一次,用量较小,而免疫效果较大,且较持久。尤以自然感染途径接种更为适宜,因除产生细胞免疫和血清抗体外,尚能产生局部免疫。但因它是活的微生物制品,容易失效,难以保存,须放4℃冰箱中。 类毒素 细菌所产生的外毒素经0.3~0.4%甲醛液处理后,毒性消失而保留其免疫原性,即成类毒素。在类毒素中加入适量的磷酸铝或氢氧化铝,即成吸附精制类毒素,此种类毒素在体内吸收较慢,能较长时间刺激机体,以增强免疫效果。常用的类毒素有白喉、破伤风类毒素等。类毒素也可和死疫苗混合使用,如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三联疫苗。近年来,发现霍乱弧菌、志贺志贺杆菌、葡萄球菌和某些大肠杆菌等均能产生肠毒素,经甲醛脱毒,可制成类毒素,不仅在抗感染方面有一定作用,且尚能提高细胞内cAMP含量,控制癌变细胞的增殖。 自身菌苗 是从病人自身病灶中分离出来的细菌所制成的死菌苗,常用以治疗慢性反复发作的细菌性感染。例如葡萄球菌引起的慢性化脓性感染; 大肠杆菌引起的慢性肾盂肾炎等。也有人把这些分离到的细菌制成菌苗后,治疗其他人的同类感染,这种菌苗称为储存菌苗。储存菌苗临床应用方便,如由上呼吸道常见的三种细菌即甲型链球菌、卡他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等制成的 “哮喘菌苗”,就属于这类菌苗,主要用于因上呼吸道反复感染而引起的哮喘和慢性气管炎患者的防治。自身菌苗的作用机理不太清楚,一般认为有脱敏作用,且能增强机体免疫力。 新疫苗的研制 研制工作着重于制剂的纯化,要求提取与免疫有关的成分,去除与免疫无关的成分,这不仅可减少接种后的不良反应,且还可以提高免疫效果,更有利于组成多价的生物制品,如用化学试剂裂解流感病毒,提取其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制成的亚单位疫苗; 用化学方法提取微生物中的有效免疫成分而制成的化学疫苗,如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苗、肺炎球菌荚膜多糖苗等,都具有上述这些优点。在活疫苗方面,正在研制温度敏感株疫苗、营养缺陷型疫苗及人工杂交株疫苗等。此外,也在增设疫苗的品种,如风疹、腮腺炎、乙型肝炎疫苗等。 在人工自动免疫中应注意生物制品是否变质或过期失效,并需注意下列问题: ❶接种对象: 白喉、百日咳、麻疹、脊髓灰质炎等疫苗,多用于儿童。因成人多因显性或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但有些传染病如伤寒、霍乱等,不同年龄都可感染。所以成人、儿童均需接种。 ❷接种途径: 常用的有皮上划痕、皮内、皮下、口服及气雾吸入等途径。死菌(疫)苗多用于皮下法。活菌(疫)苗常用皮内接种、皮上划痕(如卡介苗、牛痘苗等)或以自然感染途径接种,尤以后者为佳。如脊髓灰质炎活疫苗以口服为好,流感、麻疹、腮腺炎疫苗以气雾吸入为佳。 ❸接种次数与间隔: 一般活菌(疫)苗接种一次就可达到较好的免疫效果,死菌(疫)苗则需2~3次,每次间隔7~10天。类毒素一般接种2次,因其吸收慢、免疫力形成也慢,故每次间隔需4~6周,预防接种后所产生的免疫力,经一定时间将逐渐消退,免疫持续时间因各种生物制品而有不同。为了使免疫效果持续下去,应定期进行复种。 ❹禁忌证: 凡高热、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血管和肝、肾疾病、活动性肺结核、高血压、糖尿病和免疫缺陷病等患者,均不宜注射,以免促使原有疾病恶化。孕妇不宜注射,以防流产或早产。妇女经期暂缓注射,此外,湿疹或其他严重皮肤病患者不宜接种牛痘苗。 ☚ 抗细菌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 000146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