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理论》人口理论专著。主要作者刘洪康、吴忠观、周君玉、王茂修。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是四川省 “七五” 期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内容全面,论述准确,说理充分,结构严谨,资料翔实,文字简练。其中对人和人口的本质、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人口和社会的关系、人口规律体系、人口质量、人口控制和人口计划等问题,提出了新观点。在体系、结构以及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好评,被公认为一部对人口问题的基础理论有深入研究的优秀著作,对于发展人口科学、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人口科学体系、提高干部和群众的人口意识,都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获1992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人口理论 人口理论renkou lilun预测人口增长趋势的学术观点。工业革命后,由于社会生产发展导致人口迅速增长,人口问题困扰着许多国家。近200年来,许多学者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于人口增长问题进行了研究,形成了许多人口理论。最主要的有马尔萨斯人口论、马克思人口论、马寅初“新人口论”、适度人口论和人口循环论等。 马尔萨斯人口论是1798年由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提出的。他的论文为《人口法则随笔:它对社会进步的潜在影响》。他在论文中指出:人口增长是按几何级数进行的,而生产资料的增长是按算术级数进行的。所以生产资料的增长越来越落后于人口增长;为了限制人口增长,疾病、战争、灾荒等都是合理手段,即“积极抑制”,后来又提出“道德抑制”手段,即节制生育。与马尔萨斯持相同观点的人被称作新马尔萨斯主义者,其人数有增长趋势。他们认为人口压力造成的灾难的严重程度恐怕连马尔萨斯本人也预料不到,人口问题即使到下世纪达到稳定时期也不会彻底解决,认为人口问题的解决取决于强有力的控制人口政策和其他有关措施。马尔萨斯人口论遭到了包括马克思在内的许多学者的批评,其主要观点是:关于粮食按算术级数增长的论断是不正确的。由于土地的大量开垦、良种的推广和各种肥料和科学技术的应用,粮食也可按指数增长;马尔萨斯抛开了人口增长现象的社会本质,认为人民贫困不是由于社会制度,而是由于人口增长造成的; 认为解决人口贫困不是通过社会变革,而是仅仅通过节制生育就能达到的。这些都是错误的。 马克思的人口论认为,人有两重性。人一方面是消费者,另一方面是生产者。人作为消费者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都要消费生活资料; 人作为生产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年龄条件,老人和小孩只能作为消费者,不能作为生产者;其次,要具备一定的身体条件,残废的人、有病的人都很难成为生产者; 再次,人作为生产者要占有或使用一定的生产资料。此外,作为生产者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所以人口增长要与物质资料增长相适应,如果做到这点,无论是人口多,还是人口少,都对生产有促进作用。如果人口增长大于物质资料的增长,一部分过剩人口无法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将从生产者转变为消费者,这将加重社会负担;如人口增长慢于物质资料的增长,一部分生产资料将无法与人口相结合,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同样会影响生产发展。所谓人口问题就是人口增长与物质资料的增长不相适应并且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增长速度。马克思认为,通过人口自我调节,人类完全能够使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相统一。 适度人口论是19世纪末期英国学者坎南提倡下发展起来的,其代表著作有法国学者索维的 《人口通论》等。适度人口论认为人口不足,劳动力和生产专业化发展困难,社会不可能因为合理分工而获得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效益; 但人口过剩对资源压力大,人均收入下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因此适度人口是较为理想的人口规模。所以适度人口理论致力于追求一定资源、技术水平和资本设备条件下使商品和劳动实际收入最高的一定数量的人口。我国宋健等人利用适度人口论,通过我国耕地、草原和水域现状及未来可能达到的产量,根据每人每天需要消耗的2272千卡热量,预测了三个适当人口方案: 第一,如果使我国人民能获得必需的营养,人口不能超过10亿。第二,按法国目前的消费水平,适度人口为7.5亿; 按美国目前的标准,人口为7亿。此外,宋以成还从我国淡水资源的丰度探讨了我国现代化后所养育的最高人口数。适度人口论的不足之处是忽略了人口的质量因素。 人口循环论又称“人口过渡论” 或 “人口转换论”。1929年由桑普森提出,1940年以后又为诺特斯坦所发展。该理论认为,人口自然增长是由死亡率和出生率两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口增长的一般过程分人口低增长、人口膨胀、人口控制三个阶段。中世纪以前,人口出生率很高,但当时生产力水平低,抗衡自然的能力不高,灾害、瘟疫、战争使人口死亡率保持很高,结果人口增长率低; 工业革命以后,社会生产迅速提高,人类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死亡率大大下降,人口迅速增长; 随着现代化所带来的社会观念的变化,人口出生率相应下降,人口增长势头有所下降,与第一阶段有某些相似之处,故称为 “人口循环”。如英国1980年人口出生率为11.8‰,死亡率为11.7‰,净增率为0.1‰,出现接近稳定的人口规模。人口循环论对研究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未来人口有一定参考价值。 新人口论是本世纪50年代初由马寅初先生提出的,他通过5个方面论证了人口增长必须与工农业生产增长相适应。如果人口增长过快,必然与轻工业争原料,从而使农、轻、重出现不良循环,最后的结论是控制人口规模。 ☚ 人口分布 人口自然构成 ☛ 人口理论研究人口发展以及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本质联系的科学。19世纪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它通过人口调查与人口统计,在充分收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人口发展的趋势及其规律性,以便制定人口发展规划及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口政策。其主要内容有:人口过渡理论、人口过程和发展规律、人口与科学技术、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等关系、人口的合理分布、人口素质等。
人口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