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人口密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人口密度population density

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反映一国或地区人口稠密程度的指标。一般以每平方千米的居民人数表示。计算公式为:

公式中的土地面积应包括其辖地范围内的全部陆地(包括无人居住的山林、沙漠)和全部水域(河流、湖泊)的面积。

人口密度

1949年为2.61人,1964年为4.4人,1982年7.93人,1998年10.9人,2002年11.9人,大大低于全国人口密度(134人)。

人口密度

一定时期内,单位面积土地上的居民数,一般用人/km2表示。从1900年到1998年,世界人口密度已从每1km210.8人增至44人,增加了3倍。1998年全球各大洲以亚洲人口密度最高,为116人/km2,欧洲32人/km2,非洲25人/km2,大洋洲3人/km2。2000年中国人口密度为132人/km2,人口密度最高的是上海市,为2657人/km2;其次是天津886人/km2,北京823人/km2。人口密度最低的是西藏自治区,为2.1人/km2,青海7.2人/km2,新疆12人/km2。2005年中国人口密度为136人/km2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renkou midu

指一定时期、一定地区的人口数与该地区的土地面积数之比。即一定时期的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反映一国或地区的人口稠密度的指标。一般以每平方公里有多少居民人数来表示,计算公式为:


公式中的人口数通常指常住居民;土地面积应包括辖地范围内的全部陆地面积和水域面积。计算一国人口密度所依据的领土面积,是从海岸线算起到陆地上与邻国分界的边境线上。
☚ 计划生育   人口构成 ☛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Renkou midu

一定单位面积内所居住的人口数量。表示地区内人口疏密的平均状况。通常以每平方公里或每公顷内的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为使人口密度同资源、经济紧密结合,人口密度可分为:
❶农业人口密度。指单位面积上的平均农业人口数。它可避免对不同国家或地区比较人口密度时,因城乡人口比例悬殊而带来的假象,真实地反映散居在土地上并依赖土地生活的人口密度。
❷比较人口密度。指单位农用土地(包括耕地、多年生作物和可利用的牧场,后者按3:1折换成耕地)上的平均人口数。这一指标可避免土地利用结构不同而造成的假象,更准确地反映农用土地的负担能力,或反映地区人口对农业土地资源的压力大小;
❸经济人口密度。指各种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与人口的比。如人均水资源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能源资源蕴藏量、人均收入等。

☚ 人口构成   人口素质 ☛

人口密度

见“地理”中的“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

一定时期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以每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数表示。反映一个地区人口的疏密程度和人口分布的空间差异。


人口密度

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稠密程度的指标。指单位面积土地上平均居住的人口数。适当的人口密度可以保证良好的居住卫生条件。它常作制订城乡建设规划及与居民生活直接有关的各项计划的参考。参见“人口学”中的“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

一定时期的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以每平方公里常住的人口数来表示,它反映人口的稠密程度。计算公式为:

土地面积是指领土范围内的全部陆地面积和内陆水域面积,不包括领海。从世界范围看,地球陆地面积是不变的常数,人口数是在经常变动,所以人口密度是经常变动的。如从1900年到1980年世界人口密度就增加了近2倍。从世界各大洲人口密度的分布情况看,欧洲、亚洲较高,每平方公里60人以上,大洋洲最低,每平方公里不到5人。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是新加坡、马耳他等(每平方公里千人以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有纳米比亚、蒙古等(不到一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较稠密的国家之一,人口密度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我国的人口密度为118人。但分布不平衡。如上海、天津、江苏、北京、山东、河南等省、直辖市,每平方公里超过500人;甘肃、内蒙、新疆、青海、西藏等省、自治区,人口密度还不足50人。
☚ 人口自然增长率   中国人口概况 ☛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一定时期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以每平方公里常住的人口数来表示,反映人口的稠密程度。
土地面积指领土范围内的全部陆地面积和内陆水域,不包括领海。计算一国人口密度所依据的领土面积,是从海岸线(包括岛屿) 算起到陆地上与邻国分界的边境线为止。
从全世界来看,地球陆地面积是不变的常数,人口是在经常变动中的变量,所以人口密度是经常变动的。从1900年到1980年,世界人口已从每平方公里10.8人增加到29人,增加近两倍。
人口密度的地区分布同人口数的地区分布成正比。由于人口数量的地区分布具有差异性或不平衡性,人口密度的分布也具有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从世界各大洲人口密度的分布情况看,欧洲人口密度最高,为67人 (1980年人口数,下同),亚洲其次,为60人,拉美17人,非洲15.7人,北美11人,大洋洲2.5人。
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是新加坡 (1979年每平方公里达4067人),马耳他 (每平方公里1097人),荷兰、比利时、日本都超过300人,黎巴嫩、西德等国,每平方公里也都超过200人。世界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是纳米比亚 (0.74人)、蒙古(0.78人)、毛里塔尼亚 (0.97人)、澳大利亚 (1.6人)、加拿大和冰岛 (2.1人)。
中国的人口密度1980年已超过100人,但分布不平衡。西北部的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人口密度较低。这四个省区平均人口密度不到8人,西藏不到2人,而东部26个省区,人口密度平均达到200人左右,其中江苏、山东高达500人以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一带甚至高达700—800人以上。
考察人口密度,不能单纯从总土地面积和人口数之比来看问题,还应看到 “人口经济密度” 状况,如人口与耕地面积,人口与资源蕴藏量、人口与产量 (产值)、人口与国民收入之比,等等。在一定意义上说,人口经济密度大小,更能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稠密程度,人口和经济的关系。以可利用的农业土地面积为基础,计算单位农用土地上的人口数,称为 “比较人口密度”。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内人口对农业的压力大小。

☚ 人口质量变化   人口老化 ☛

人口密度density of population

指人口在每单位面积中的人口数量。常用的人口密度单位为每平方公里面积中的人口数。如人口密度过大,即表明该地人口的任务加大,相对的各种资源紧张。因此人口密度是评价经济生产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

湖南省在全国是个人口数量较多,人口密度分布较大的省份。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为158人/平方公里。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为177人/平方公里。这两次调查人口密度都居全国第十位。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人口密度为257人/平方公里,居全国第8位,比全国平均数105人/平方公里高1.45倍。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密度为286人/平方公里。比第一次人口普查增加了112人,增长了83%。人口分布壮况是中部稠密,边缘稀少。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集中在湘、资、沅、澧四水的中、下游河谷两侧及洞庭湖畔的滨湖平原地带。如长少盆地、衡阳盆地、祁阳盆地、邵阳盆地、湘潭盆地以及滨湖平原。这些地区村落密集,人口滋盛,其人口每平方公里多达300~500人以上,其中邵阳盆地的邵东县人口密度达608人; 长少盆地的望城县人口密度也达511人。1995年,全省人口密度为299.94人/平方公里。

☚ 人口的年龄构成   人口的地区分布 ☛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

据1987年联合国统计,澳门的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55167人,高居世界第一位。香港为每平方公里14185人,居世界第二位。1991年,澳葡政府进行普查,统计其人口密度仍然为每平方公里5万人,仍属世界第一位。澳门半岛的人口密度更高,据1991年人口普查统计,花王堂区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8776人,望德堂区54370人,风顺堂区50904人,花地玛堂区46750人,氹仔岛1748人,路环岛437人。

☚ 人口分布   人口普查 ☛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全省人口密度增长较快。全省人口平均密度,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为每平方公里319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为363人,提高了10.3%。在各地市中,人口平均密度的变化差别则较大。1952年底人口密度最高的是青岛市,平均每平方公里465人:次为淄博市、济南市,分别为408人和401人:以下依次为菏泽、济宁、泰安、聊城、德州地区和枣庄市,均在300人以上。人口平均密度最低的是惠民地区,次为临沂地区、烟台地区和潍坊地区,均不足300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各地市总人口增长幅度不同,与1952年底比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淄博市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达到564人,增加156人,增长38.2%,跃居各地市首位:济南市增加139人,增长34.7%,由第三位升到与青岛市并列第二位:枣庄市增加95人,增长29.8%,虽然在省辖市中其人口密度较低,但也达到414人,其位次也由在各地市中的第九位,进到第六位。青岛市由第一位降至第二位。在各地区中,1964年与1952年相比,济宁、临沂、泰安地区人口密度增长幅度较大,分别增长20.8%、25.6%、17.1%,人口密度分别上升到453人、334人、425人。惠民地区的人口密度虽有提高,但在全省各地市中仍属最低者,人口密度仅为234人。其他地区人口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 人口迁移   人口富庶说 ☛

人口密度

一定地理范围内人口数与土地面积的比率。通常以每平方公里常住的人口数来表示。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的稠密程度。人口密度与人口数成正比,与土地面积成反比。由于各国(地区)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不同,人口的分布很不平衡,人口密度差别很大。20世纪末,我国的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7人,人口在各地区的分布也是很不平衡的。如果从黑龙江省的黑河、甘肃省的兰州、云南省的腾冲三点画一条线,把我国分为东西两半,那么西部地区人口密度不足30,其中新疆、青海不足10,西藏只有1.5。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平均超过230,其中江苏达577,上海市区高达4200。考察人口密度,除了从人口数和土地面积之比来考察外,还应考察人口经济密度状况,如人口与耕地面积之比、人口与资源蕴藏量之比、人口与国民收入之比、人口与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之比等。

人口密度

单位面积土地(或耕地)在一定时点内居住的人口数。是生活在一定地域(自然或行政)范围内的人口数与该地域的土地(或耕地)面积之比。用“人/平方公里”或“人/公顷”表示。计算公式为:

人口密度是一个随统计地域内的人口数的增加或减少而变化的量。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同“人/平方公里”比较,用“人/公顷”表示的人口密度,更能反映实际情况。适当的人口密度是保持居住良好和合乎卫生条件的保证。过分稠密的分布则会造成环境质量的下降,导致密度效应(拥挤、污染、流行性疾病的传播。城市中的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精神病等也高于农村)的产生。人口密度对于制定城乡建设规划,有重要参考价值。使用时,最好理解为单位面积土地(或耕地)所负担的人口数。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

☚ 中高层住宅比例   人口净密度 ☛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population density

指人口数量与其所占有的土地面积的对比关系,通常用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表示,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稠密程度,它是分析人口地理分布状况和人口生态平衡的重要指标。
计算人口密度的土地面积指领土范围内的全部陆地面积和内陆水域,不包括领海。计算一国人口密度所依据的领土面积,是从海岸线(包括岛屿)算起到陆地上与邻国分界的边境线为止。
由于人口密度指标是假定人口均匀分布在它所涉及的地区之内,因此,人口密度计算的范围愈小,就愈能如实地反映人口分布的状况,范围愈大,则只能概略地揭示人口分布的大势。因此,在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密度时,应将人口密度的总平均指标和其更小范围地区的人口密度指标结合起来运用,才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和说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稠密状况。
考察人口密度,不能单纯从总土地面积和人口数之比来看问题,还应看到“人口经济密度”状况,如人口与耕地面积、人口与资源蕴藏量、人口与产量(产值)、人口与国民收入之比,等等。在一定意义上说,人口经济密度大小,更能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稠密程度、人口和经济的关系。

☚ 抚养比   劳动力参与率 ☛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

一定时期一定地区范围内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它反映一定地区范围人口分布的稠密程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状况的重要指标。可以按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计算,通常以每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人口数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的人口数,通常是按常住人口计算; 土地面积应包括辖地范围内的全部陆地面积和水域面积。计算一个国家人口密度所用的土地面积,则是指该国领土范围内的全部陆地面积和内陆水域面积,不包括领海面积。
☚ 平均人口数   人口性别构成 ☛

人口密度

population density


人口密度

population density


人口密度

density of population


人口密度

population density

人口密度

density of population;population density
~比较指数comparative density index/人口稠密地区densely populated area;thickly inhabited district/人口过密地区heavily populated area/人口稀疏地带sparsely populated area

人口密度rén kǒu mì dù

指一定地理范围内人口数与相应土地面积的比率,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的稠密程度。density of population, population density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0: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