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人口分布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renkou fenbu居民或人口数量的空间表现。它有静态分布与动态分布两种类型。前者指人口的集中与分散、城乡构成等;后者指人口增长、城乡人口变动等。换句话说,静态人口分布是指某一特定时期由于生产力的空间差异所表现出的人口的横向差异,而人口的动态分布是在特定地区追索人口的垂直变化。表示人口分布状况的指标是人口密度。但人口密度有算术密度、生理密度、农业人口密度的差别,使用时要注意它们的可比性。 ☚ 人口地理学 人口理论 ☛ 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renkou fenbu指人口生存的空间布局。各个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是不同的。从世界人口定居的六大洲来看,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地区,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根据1981年的统计,全世界总人口为44.9亿,其中亚洲占58%,欧洲占16.7%,北美洲占5.6%.非洲占10.8%,南美洲占8.1%,大洋洲占0.5%。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西北部稀疏,东南部稠密。西北部地区的13个省、市、自治区,面积占全国的60%,人口只占全国的27%。东南部地区的17个省、市、自治区,面积只占全国的40%,人口却占73%。以人口密度,即每平方公里居住多少人来衡量人口在各个地区的分布状况,是人口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华北平原等地,都是人口密度高的地区,为每平方公里500~900人左右。据1982年的统计数字,上海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913人,天津市为687人,北京市为549人,江苏省为590人,山东省为486人,河南省为446人。西藏自治区人口密度最低,每平方公里只有1.6人。青海省、新疆自治区人口密度也较低,不到10人。全国人口密度为106人。人口分布不均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造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各个地区人口再生产的能力、自然条件的好坏、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社会是否安定、政治是否开明等等因素。一般来讲,自然条件好、交通方便、经济发达、政治开明、人口再生产能力强的地区,人口密度就大,反之,人口密度就小。人口分布状况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口密度太大或太小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密度太大,每个人平均占有空间太小,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不够分配,就会出现人口和劳动力过剩,影响生产和人自身的发展。密度太小,劳动力和资金都会不足,自然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生产难以发展,人民贫困,地区落后。因此,有意识地调整人口分布不合理的状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 人口 人口质量 ☛ 人口分布一定时点人口在某一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况。是自然、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是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良、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最稀少的地区,是自然环境严酷、资源尚未得到开发利用的地区。全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亚洲人口最多,欧洲次之,再次为非洲、拉美、北美和大洋洲,南极洲除探险和科学考察者外,无人居住。 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壮族人口分布很广,祖国大陆各省、市、自治区都分布有壮族人口。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大陆29个省、市、自治区共分布着壮族人口13383086人。其中,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12323978人,占92.15%,分布于云南省894408人,占6.68%;分布于广东省86513人,占0.64%;分布于贵州省27691人,占0.21%;分布于湖南省14116人,占0.11%。以上5省(区)共分布着壮族人口13346706人,占99.73%。分布于其他24个省、市、自治区36380人,占0.27%。 ☚ 人口数量变化 人口自然变动 ☛ 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人口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指一定时间内的人口地理分布状况,即人口过程在地理空间的表现形式及其发展演变情况,包括人口在地理空间由点及面的聚集、扩展与变动,各种人口现象在地理空间的组合与联系。人口分布不仅指人口数量的分布,也指其它人口现象的分布,包括人口的数量与质量、人口结构和人类居住地的区域组合与区际联系,以及各种人口现象在各个地区内的历史发展与演变情况。人口分布有静态和动态之分。人口的静态分布是指人口过程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对静止状态的空间现象,它反映特定时间中的人口分布特征; 人口的动态分布则是指人口空间现象在历史发展中的变动情况,它反映长期时间中人口分布特征的变化。 ☚ 人口转变 人口结构 ☛ 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澳门人口绝大多数集中在澳门半岛,氹仔、路环两离岛的人口稀少。据统计,1910年全澳门人口为75866人,其中澳门半岛人口为66499人,占总人口数的87%,氹仔岛人口为6001人,占总人口的7.9%,路环岛人口为3366人,占总人口的5.1%。此后,人口越来越集中于澳门半岛。1920年,澳门人口为83984人,其中澳门半岛为76972人,占总人口的92%; 氹仔岛的人口为4854人,占总人口的5.7%; 路环岛的人口为2185人,占总人口的2.3%。1981年澳门人口为32万人,其中澳门半岛为310211人,占总人口的97%; 氹仔岛的人口为5568人,占总人口的1.7%; 路环岛的人口为4231人,占总人口的1.3%。1991年,全澳门人口为355693人,其中澳门半岛为342532人,占总人口的96.3%; 氹仔岛的人口为7168人,占总人口的2%; 路环岛的人口为3146人,占总人口的0.9%; 水上居民为2831人,占总人口的0.8%。澳门半岛的人口分布在各个时期也不一样。明代,澳门半岛的中国居民多聚居于竹仔室村一带,葡萄牙人多住在南湾沿岸新马路南面。到抗日战争时期,居民多聚居于靠西岸的白鸽巢以南、司打口以北、大炮台以南的新马路、营地街、宜安街一带。1991年澳门半岛各区人口分布情况为: 花地玛堂区为126224人,占总人口的35.5%; 花王堂区 108654 人,占总人口 的30.5%; 望德堂区32622人,占总人口的9.2%;风顺堂区45814人,占总人口的12.9%; 大堂区29234人,占总人口的8.2%。氹仔岛的人口聚居中南部地区,路环岛的人口则聚居西部地势低平的地区。总体分布,92%的人口居住在澳门半岛,3%的人口居住在氹仔和路环,还有5%的人口住在水上船艇。 ☚ 人口演变 人口密度 ☛ 人口分布一定时期一定人口在某一区域内的分布状况。人口分布的状况,是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与一定区域内人口的再生产能力有关。自然环境适宜,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比较密集;经济文化落后,自然资源尚未开发,气候恶劣的地带,人口相对稀少。所以自然环境的差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造成世界范围内人口分布的极不平衡。人类固定居住地分布在北纬78度到南纬54度的地带,有极少数人口居住在海拔高达5000米以上的地区,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海拔200米地下的地方。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西北部稀疏,东南部稠密; 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成都平原、华北平原等地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随着现代生产条件的发展,人口分布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程度不断减小,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已成为制约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现在人类已能在地球上任一个角度创造出适于生存的条件,但自然条件仍是十分重要。研究人口的地域分布,对促进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口过少,不宜于开发; 而人口过度集中又会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世界各国都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相应的人口分布政策即人口布局方案,以指导人口在空间上的合理分布。 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population distribution即人口的地域分布,是人口生存与发展的地理空间布局。就广义的理解,如一定地域内的人口自然变动、人口密度、人口城乡分布、人口流动、人口构成及人种和民族的分布等,都可包括在内。但就一般的理解,即狭义的理解,则只限于人口数量、密度等地域差异情况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人口分布状况不仅与一定区域的人口的再生产能力有关,同时受到社会、经济及自然条件的极大影响。 ☚ 人口惯性 抚养比 ☛ 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口不断生息繁殖、迁移定居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它既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更受社会经济的制约。它常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中心的转移而变化。人口分布有静态和动态之分。前者是指人口过程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对静止状态的空间现象,反映特定时间中人口分布特征;后者则是指人口空间现象在历史发展中的变动情况,它反映长期时间中人口分布特征的变化。人口分布的一般特征是: (1) 区域性和地带性。区域性表现为人口在区域内的相似性和区域间的差异性。就整个地球而言,它表现为人口分布的地带性,即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地带性规律。(2) 不平衡性。地球大陆上有35—40%的土地基本无人居住,已居住人类的土地上,有50%左右的土地人口稀少。(3) 集中与分散。在漫长的历史中,人口的地区分布不断进行着聚集和扩散的活动,导致不同历史阶段人口分布的变化,表现出各种不同的人口分布的集中与分散形式。 ☚ 人口 人口结构 ☛ 人口分布population distributio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