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一般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主要表现为各种不同的生产资料所制的结构。二是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社会再生产各个方面的组成和构造。主要包括:
❶产业结构。如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两大部类的构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构成、工农业各部门内部的构成等。
❷分配结构。如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之间的构成,以及它们各自内部的构成等。
❸交换结构。如商品流转结构、价格结构、货币流通结构、进出口结构等等。
❹消费结构。如人们消费支出中衣、食、住、用各占的比重等。
❺技术结构。如不同技术水平的产业所占的比重等。
人口与经济结构的关系,从根本上说就是人口生产应该与物质生产相适应,也就是人口结构必须和物质生产结构相适应。一定的人口,特别是劳动人口是一定经济结构的前提和条件。人口现状对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和一个人口很少的国家,其产业结构会有巨大差别。由于不同产业部门所需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不同,如果现有人口不能提供相应劳动力,那么产业结构就需根据现有劳动力资源状况作相应调整。
另一方面,一定的经济结构对劳动力人口与生产资料和结合起重要制约作用,从而对人口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在国民经济中,任何一个部门的存在都需要配置一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任何一个部门的发展,都会对劳动力提出一定的需要。但是不同部门由于它们的规模不同、劳动装备程度不同,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就是各个部门对劳动力需求的总和。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社会对劳动力的总需求也会相应发生变化。由于一定的经济结构是在经济的长期发展中历史地形成的。各组成部分间存在着有机联系。同时,经济结构要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它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因此,一定经济结构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对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提出需求,就不能不对人口发展起客观制约作用。
人口结构和经济结构本身都有复杂的机制,研究两种结构的相互关系是十分艰巨的任务。下面,为分析上方便,不仅把人口作为一个整体,而且作为这一整体中劳动力资源,并选择那些对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有直接影响的经济结构作进一步考察。
(1) 人口与工农业结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当农业劳动生产率还十分低下,为满足人们对生存资料需要的情况下,社会必须把绝大部分劳动力集中在农业上。这时,农业是提供就业机会的主要部门。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对劳动力的需要就会减少。与农业相反,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将远较农业广阔。社会对工业品的需求不象对农业品的需求那样有限度,工业的发展也不受土地这类条件限制。一个工业部门的发展,往往可以带动其它许多部门的发展,一个工业部门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节省下来的劳动力,可以很快为其它部门,特别是新兴工业部门所吸收。因此在工业化过程中,一个社会就业机会的扩大,主要靠工业的迅速发展。可见,工农业结构对人口的限制,在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的时期,主要看农业是否充分发展; 在农业劳动生产率已经较高的情况下,则主要看工业是否迅速发展。因此在处理人口与工农业结构的相互关系中,既要根据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及工农业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调整人口再生产,使之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适应,又要根据人口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调整工农业结构,确定工农业发展战略。
(2) 人口与工业内部的轻、重工业结构。轻工业与重工业提供就业机会的能力是不同的。轻工业的技术构成低,提供就业机会的能力相对地比重工业大。轻、重工业在工业中比重的变化趋势是: 从开始轻工业所占比重较大,逐渐发展为重工业所占比重大。这一变化趋势决定了整个工业提供就业状况的趋势。一般地说,在工业化过程中,对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金较少的国家,应对占用资金少、提供就业机会能力大、资金积累快的轻工业的发展给予足够重视。并在这一基础上为重工业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3) 人口与技术创新类型的产业结构。所谓技术创新类型的产业结构,主要根据企业中生产要素的配合特点和比例加以划分,有劳动的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三种。从生产发展的趋势看,产业的技术创新类型有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以及知识密集型发展的趋势。从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看,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扩大就业机会。在人口多、普通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金较少的国家中,发展这类产业,有利于发扬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减少过剩人口。而在人口少、劳动力资源缺少,资金多的国家,则宜注重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比劳动密集型产业少,但比资金密集型产业多,并具有产品更新换代快的特点。在一定国家的经济体系中,这三种产业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有其内在比例关系。因此要根据劳动力资源、资金、技术等条件,合理安排它们的结构。使之既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又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4) 人口与进出口产品结构。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以及外贸中进出口商品的结构,都与人口有一定联系。对外贸易具有调剂劳动力资源作用,劳动力资源不同的国家,对外贸易的具体内容和作用也有所不同。一般地说,对于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金少的国家,发展对外贸易,实际上也是一种变相的劳务出口。进出口产品结构与国内产业部门结构存在着直接联系。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要求国内产业部门结构有相应变化,从而会影响国内就业机会总量的变化。因此,在确定进出口产品结构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国际市场供求竞争的趋势和国内资源条件等因素,还应充分估计劳动力资源的状况。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资料可以看出,不少人口密度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问题严重的国家和地区,他们的经济“起飞” 不仅与对外贸易的发展有紧密联系,而且几乎都是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然后转向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品出口的。
(5) 人口与国民收入分配。人口与分配有密切的关系。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人口总量的多少和增长速度的快慢,不但直接影响当前国民收入的分配,还会影响未来国民收入的生产和分配。
国民收入是一定时期内 (通常以年为单位) 整个社会物质生产劳动新创造的那部分价值的总和。国民收入状况可通过三个指标表现出来: 国民收入总量; 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占有量; 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在这些指标中,人均国民收入占有量是一个具有人口特征的经济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人均国民收入占有量=国民收入总量/人口总量
在不同国家中,由于人口和国民收入这两个变量发展速度和变化方向不同,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水平也不同。人均国民收入的发展变化是由国民收入总量的发展变化和人口发展变化对比关系决定的,其公式如下:
人均国民收入增长=报告期人均国民收入占有量 (%) ÷基期人均国民收入占有量 (%) =〔报告期国民收入总量(G1)÷基期国民收入总量 (G0)〕÷〔报告期人口总数 (P1)÷基期人口总数(R0)〕
人均国民收入的迅速增长,首先取决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凡是能影响生产力发展速度的因素,诸如物质生产部门劳动总量增加、生产资料的节约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其次,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和增长速度还受人口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❶人口再生产具有累进性的特点,人口增长的不同速度,经过若干年后必然导致人口数量的重大差别,在国民收入增长速率相同的条件下,又必然导致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巨大差别。
❷人口增长速度不同,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条件下,用于技术投资的数额也就不同,从而造成以后年份创造国民收入量的不同。由于人口增长速度上的差异,导致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别。在国民收入用于全部投资额一定条件下,人口增长速度愈低,国民收入增长速度愈高,改善生产的可能性愈大; 而人口增长速度愈高,则国民收入增长速度愈低,改善生活的可能性愈小。
❸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创造有接影响。如果在总人口中劳动力年龄人口占的比重较大,在劳动生产率一定条件下,国民收入总量就会增加,从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也会提高。两者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人均国民收入占有量:国民收入总量÷人口总量= (国民收入总量÷劳动力年龄人口数) × (劳动力年龄人口数÷人口总数)
国民收入的增加,除受劳动力年龄人口比重制约外,还要取决于劳动力年龄人口被合理安排和使用的程度。在劳动力年龄人口中,不能就业者愈小,平均每一劳动力年龄人口提供的国民收入就愈多,从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也就愈高。这里,平均每一劳动力年龄人口提供的国民收入量,既取决于每一就业人口提供的国民收入量,又取决于就业人口占劳动力年龄人口的比重。其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国民收入总量÷劳动力年龄人口数=(国民收入总量÷就业人口数) × (就业人口数÷劳动力年龄人口数)
在人口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关系中,还必须对人口变动与国民收入的分割进行分析。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将最终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各自绝对量的多少及其增长速度,主要决定于二个因素: 一是国民收入总量的多少及其增长速度; 一是人口总量及其增长速度和人们生活改善的速度。在国民收入已定的条件下,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绝对量,主要受人口增长速度和人们生活改善速度的制约。积累基金的最低限就是消费基金的最高限; 消费基金的最低限就是积累基金的最高限。人口增长是确定积累基金和消费资金最低需要的主要依据。为了满足人们作为消费者的需要,必须按已形成的消费水平,为原有人口和新增人口拨足消费基金,这就是消费基金的最低限额。如果所拨消费基金低于这个限额,就要降低原有人口或新增人口的生活水平。同样,为了满足人们作为生产者的需要,也必须按已形成的社会平均技术构成,为新增人口拨出一定的积累基金,其中包括就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流动资金、后备资金以及非生产的基本建设基金等。这就是积累基金的最低限额,低于这个限额就要降低新增人口的技术装备水平,或者造成一部分人失业。一般情况下,人口增长率愈低,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最高限额占的比重愈大,积累的规模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可能性愈大。
同时,一个社会的积累基金最终还要分割为扩大再生产基金,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和后备基金。人口数量还是积累基金这种分割的出发点和主要依据。扩大再生产基金起码要保证现有人口正常生活所需要的物质财富; 作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要保证现有人口正常生活所必须有的固定生活措施; 后备基金也要与人口的多少和生产规模的大小相适应,以保证遇到意外灾害后,生产继续协调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妥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