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黑斑病ginseng black spot由人参链格孢引起,为害人参茎叶、果实及根部的一种真菌病害。 分布和为害 又称斑点病。世界性病害,凡种植人参、西洋参的国家均有发生,中国各栽培参区都遭其为害,通常栽培年限越长为害越重,东北老参区发病率几乎高达100%,参根严重减产,6年生僵参单支重只有0.6~9克(正常参重50~100克)。为害植株地上、地下任何部位,以叶茎、花轴、果实、果柄受害最重。叶片上产生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直径3~15毫米褐色或暗褐色斑,外缘有淡黄色晕圈,后期中央变浅黄褐色,稍有轮纹。病斑干枯后容易破裂。相对湿度高时,叶斑呈水渍状暗绿色,扩展快,多个病斑连成一片,引起早枯。茎、叶柄及花梗上病斑椭圆形,上下扩展呈长条形,褐色,多凹陷,后期茎杆折倒,叶柄下垂,花序枯死,造成果实子粒干瘪。果实上病斑淡黄褐色,内部种子呈灰黑色皱缩干腐。在潮湿条件下,各病部均可长出黑色霉层。根、根茎及芽苞受害产生圆形棕褐色湿腐烂斑,并可扩展至全根变黑腐烂。 病因 病原物为人参链格孢(Alternaria panax),属半知菌,丝孢目。分生孢子梗2~16根丛生,褐色,1~5个隔膜,基部细胞稍大,不分枝,直或有一膝状节,大小16~64×3~5(微米)。分生孢子单生或2~3个串生,形状、大小各异,大多倒棍棒形,黄褐色; 纵隔膜0~9个,横隔膜3~15个,分隔处稍缢缩,大小32~96×12~24(微米); 喙稍短,横隔膜0~3个,大小6~74×3~5(微米)。菌丝生长适温25℃,高于30℃或低于5℃生长受抑。分生孢子萌发需要有较高的温度,相对湿度98%时萌发率高达87%,低于80%则萌发率甚低。分生孢子萌发温度范围较宽(5~40℃),适温为15~35℃。病菌除为害人参外,尚可为害人参属的其它植物。 病害发生与降雨量、参地土壤环境条件以及人参长势相关。一般5月下旬到6月初人参展叶时开始发生,7月至8月温度较高,遇连续阴雨、空气湿度大时孢子繁殖快,病害迅速扩展蔓延; 降雨期提前,病害可提早到6月大发生。天气干旱发病轻。9月以后气温下降,为害逐渐减轻。老参地带菌量多发病重。单层帘、窄荫棚和倾斜度大的人参荫棚,易受雨淋,参畦内湿度大,发病率高。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土表病残落叶和种子上越冬,也能存活根茎病部。分生孢子经气孔、皮孔或直接侵入寄主,在适宜条件下潜育期一般5~8天。人参出苗至展叶期,病菌初侵染引起茎斑,形成中心病株。病斑上的分生孢子靠风雨飞溅传播,引起上部叶片、叶柄及花梗相继发病。一年可发生多次再侵染。 病害控制 清除病原物加强栽培结合药剂保护。❶种子处理。种子带菌率常达30%~90%,用多抗霉素200单位浸泡24小时,或按种子重量的0.2%~0.5%拌种,再进行催芽处理或播种。参苗栽种时选用咪唑霉400倍液、代森锰锌1000倍液处理。 ❷田园清洁。及时拔除病株,摘除病叶病果。秋后收集病残烧毁或深埋。早春撤除防寒物后用100单位多抗霉素或1%硫酸铜液,在参畦、作业道及参棚进行消毒。 ❸改进栽培管理。选择地势高、排水透水性好的土地栽参。荫棚结构要合理。多雨高温季节,尤应注意防雨调光,全荫棚和单透光棚严防漏雨,双透棚要用树叶均匀覆盖畦面,透棚合理采光,还必须适时采取扶苗、插花、挂花及挂面帘等防强光措施。 ❹药剂防治。人参出苗展叶初期,用多抗霉素100~200单位喷晒,展叶尤其进入雨季后交替喷施1:1:120~180波尔多液或代森锰锌800~1000倍液,或咪唑霉400倍液,7~10天一次。连续雨天喷药间隔时间缩短或雨后补喷。人参出苗展叶期或高温干旱天气,不宜喷波尔多液,以防药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