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京话日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京话日报 045 京话日报我国清末在北方销行量最大的白话文报纸。1904年8月16日创刊于北京。创办人主编彭翼仲(贻孙)。以“开发民智”为宗旨,以社会下层群众为对象,用“京话”(白话)写作。各类新闻大多摘自其他报纸,用白话改写。宣传改良,反对革命,但能揭发官场的腐朽黑暗现象,诉说劳动人民所受疾苦,受到下层群众广泛欢迎,销行达万余份,居北京各报之首。1906年9月底,因 “妄议朝政,捏造谣言,附和匪党,肆为论说”的罪名被封,彭翼仲被流放新疆。民国成立后,彭返北京,并于1913年复刊,嗣又被袁世凯封闭。袁死后,再复刊,先后由彭翼仲、吴梓箴、梁漱溟主持。1922年终刊。 ☚ 时报 有所谓报 ☛ 京话日报 《京话日报》清末北京著名报纸。1904年8月16日创刊。社址在北京五道庙。彭翼仲主办并任社长,编辑吴子箴,文柴窳、春治先等。内容分“要紧新闻”、“本京新闻”、“各国新闻””、“宫门钞”、“告示”、“专电”、“演说”、“时事新歌”、“小说”、“讲书”等栏。办报目的是为改变北京报纸多为外人所办的局面,“争回这说话的权柄”。通篇都用口语,主要宣传社会改良,提倡普及教育,开发民智,主张变法,鼓吹君主立宪,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该报能够揭露一些官府衙门的积弊和豪门贵族之家的黑暗,敢于为被压迫被欺侮的下层人民说话。创刊不久就大胆刊出了揭发宛平县令收受贿赂贪赃枉法的消息,后又报道过那王府治理侍妾的骇人听闻的消息,并配发评论,对之加以鞭挞。对地方上一些流氓恶霸鱼肉乡里逼良为娼等罪行,也不时点名揭发,激动公愤,使之不得不暂时有所收敛。它虽遭到恫吓和威胁,但拒不理会,一再宣布“报馆争的是公理,报馆是替天下人说话的地方,专讲公理,不徇私情,徇了私便够不上报馆的资格”,声明“我们这《京话日报》是一个胆大妄言,不知忌讳,毫无依傍,一定要做完全国民的报”,“应该争的,刀放在脖子上也是要说”。在没有言论自由、广大下层人民有苦无处说的情况下,该报的上述态度和作法,受到一般市民的热烈欢迎。成为北京最有名气的报纸。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也经常进行揭露抨击,宣传爱国,曾发起为偿还庚子赔款的募捐活动,得到社会广泛响应,大大激发了读者的爱国热情,报纸销到10000多份,打破北京报纸发行纪录。1906年9月29日,被当局以“妄议朝政,捏造谣言、附合匪党,肆为论说”的罪行查封。彭翼仲被判流放新疆,临行,北京5000多市民出门相送。辛亥革命后彭被释回京,报纸于1913年恢复出版,到1922年停刊。 ☚ 京报房 京津泰晤士报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