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京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京察

 明清时考核京朝官的制度。明初始置,京察办法为:五品以下听本衙门的正职考验行能勤怠,五品以上及近侍、御史等则由皇帝自裁。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年)规定:京官考察每六年举行一次,即逢巳、亥之年进行,届时,四品以上官员自陈述职,由皇帝裁定去留。五品以下官吏则由吏部会同都察院考核后具册奏请。由于明代实行南、北两京制度,故京察又有南察、北察之分,以北察尤为重要。清承明制,吏部设考功清吏司,对文武官员三年考绩一次,在京的称京察,在外地的称大计。京察三品以上均命王大臣验看;其余官吏由长官考察。以四格、八法为升降标准。四格为:守、政、才、平,按其成绩列为称职、勤职、供职三等,一等记名,可以得到升任外官的优先权。八法为:贪、酷、罢软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及,分别给以提问、革职或降级调用的处分,年老的、有病的可以退休。

京察

明、清两代对在京官吏定期进行考绩。明代规定六年举行一次,逢已、亥年进行,四品以上自陈,皇帝裁定,五品以下具册奏请。清代设考功清吏司,三年考绩一次,在京的称京察,在外的称大计。京察三品以上,由部开列事实,具奏裁定。四、五品特简王大臣验看,余官由长官考察。考察标准分四格 (守、政、才、平),八法(贪、酷、罢软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及) 等标准进行。

京察jīng chá

查考京官的优劣,以定奖惩升黜。清代规定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进行:那年正值~,工部将贾政保列一等,二月,吏部带领引见。(九六·1232)

京察

明清考察京官的制度。明弘治十七年(1504)定,两京五品以下官吏六年考察一次,于巳、亥年进行。届时,四品以上官具疏自陈,皇帝定其去留。五品以下官,由吏部会同都察院考察,然后具册奏请。被察官员的处分有四等:年老有疾者致仕,疲软无为及素行不谨者冠带闲住,浮躁和才力不及者酌量调用,贪酷者削为民。清制,三年一次,三品京堂以上由吏部开列事实,具题请旨裁定。四、五品官由特简大臣会核,分别等第,具奏引见。其余各官分别由部门长官考察。京察标准为四格:一守(有清、有谨、有平),二才(有长、有平),三政(有勤、有平),四年(有青、有壮、有健)。根据四格,分定等第:一等为称职,二等为勤职,三等为供职。列一等者加级,若记名,则加考引见备外用。不合格者按六法(一不谨,二疲软无为,三浮躁,四才力不及,五年老,六有疾)予以参劾处分:不谨、疲软无为者革职;浮躁者降三级调用;才力不及者降二级调用;年老有疾者休致。贪酷者特参,不入六法。

京察

清代官吏考核规定之一。始于顺治八年(1651)。考核对象为满汉在京任职的京官。六年一次。考核标准为 “四格” 与 “八法” (乾隆初改为六法)。三品以上的官员,自陈功过,由皇帝评优劣,定奖惩; 四品以下者,由吏部会同都察院考核议奏。康熙六年(1667)罢京察,专行考满之法。雍正三年(1725),恢复京察,改为三年一次。

京察

京察

明代制定的考核京官的制度。清代沿用。明代6年1次,清代改为3年。《明史·选举志三》: “考察之法,京官6年,以巳、亥之岁,四品以上自陈以取上裁,五品以下分别致仕、降调、闲住为民者有差,具册奏请,谓之京察。” 《清史稿·选举志》: “3载考绩之法,仿自唐、虞。清沿明制,而品式略殊。京官曰京察,外官曰大计,吏部考功司掌之。京察以子卯午酉岁,部院司员由长官考核,校以4格,悬 ‘才、守、政、年’ 为鹄。分称职、勤职、供职3等。列1等者,加级记名,则加考引见备外用。纠以6法,不谨、罢软者革职,浮躁、才力不及者降调,年老、有疾者休致,注考送部。自翰、詹、科、道外,依次过堂。三品京堂由部开列事实,四、五品由王、大臣分别等第,具奏引见取上裁。”

☚ 进士入翰林   京师大学堂 ☛

京察

明清时考察京官的制度。明制,京官六年考察一次,巳亥岁进行,四品以上自陈以取上裁,五品以下老、病者致仕,浮躁、才力不及者降调,罢輭、不谨者闲住,贪、酷者为民,清初沿袭明制,雍正元年(1723)改为三年一次,子午卯酉岁进行。

京察

明清时对于京官的考察称为京察。参见“考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1:4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