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产褥感染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产褥感染

病名。产后重证之一。指在产前、产时或产后细菌侵入生殖器官引起全身或局部的炎症反应。症见高热,恶寒,战栗,恶露多或有臭味成脓样等,多属产后发热,恶露不绝,热入血室等范畴。症状轻者宜清热解毒,逐瘀生新,用生化汤加减。若症见汗多烦渴,加天花粉、芦根、石斛、栀子,以生津止渴除烦;若少腹疼痛加剧,正气未衰,可用大黄牡丹皮汤加败酱草;若高热寒战烦躁,皮下出血,谵语者,是邪入血分,宜清热解毒,养阴凉血,用清营汤加紫花地丁、丹皮、蒲公英、穿心莲等。必要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产褥感染

产褥感染

产褥感染指产褥期因生殖道的创面受病原菌的感染,引起局部或全身的炎症变化。产褥感染多发生在手术产后、产程延长、胎膜早破,有产前或产后出血或产前近期有性交或盆浴的患者,为外源性细菌引起的感染。此外,平时寄生在阴道或肠道内的细菌,一般不致引起炎症,但若机体抵抗力减弱或产道有创面,有利于细菌繁殖时,这些细菌可成为致病菌,表现为产褥感染症状,即内源性感染。产褥期最常见的病原菌为厌氧链球菌和大肠肝菌,偶有致病性很强的B溶血性链球菌。阴道裂伤或侧切伤口皮肤的针眼感染,多为表皮上的葡萄球菌所致。此外还应想到有淋菌感染的可能,临床表现可分为:
❶会阴裂开或侧切伤口的感染,伤口局部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❷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细菌从胎盘剥脱的创面入侵到子宫内膜,如感染深入肌层则形成子宫肌炎,多发生在产后3—7天,有低烧,恶露可有味,子宫或下腹有压痛,子宫缩复不良。
❸如炎症继续发展未能控制则可引起急性输卵管炎,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急性盆腔腹膜炎及弥漫性腹膜炎,最后发展为大量细菌进入血循环成为败血症。一般产褥感染多为子宫内膜炎及肌炎,但产褥期体温升高需与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乳腺炎(很少发生在产后10天以内)等鉴别。如有条件可做宫腔细菌培养,除可明确诊断外更对抗生素的选用有很大帮助。处理应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用多种抗生素,因产褥感染为多种细菌混合感染,或厌氧菌及需氧菌的混合感染。用药时最好能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用有效药物。一般常用药如青霉素(如过敏可改用红霉素)加卡那或庆大霉素。如为厌氧菌感染可加用灭滴灵。第三代头孢霉素对需氧及厌氧菌皆有效。在处理产褥感染时应注意增强体质,供给足够的营养,如高烧感染不易控制时除用抗菌素外应给以小量多次输血或营养疗法。产褥感染的处理上应注意预防为主的原则,孕期注意加强营养,增强体质。对早破水、产程长及手术产后应给预防感染药物。

☚ 晚期产后出血   产褥中暑 ☛
产褥感染

产褥感染chanru ganran

在分娩后,由生殖道感染所引起的疾病,称为产褥感染或产褥热。细菌可在产前、产时或产后由外界进入产道,例如妊娠末期盆浴或性交,接产时不注意无菌操作,分娩后未注意外阴清洁等。此外,产妇自体感染也可引起产褥感染,例如阴道内平时不致病的厌氧性链球菌,当产道有损伤时可致病,又如牙龈炎、扁桃体炎及其他病灶处的细菌可由血循环转移至产道,引起产褥热。特别是产前有贫血、营养不良及其他慢性疾病身体虚弱者,抵抗力低下易致感染;产时失血过多、胎膜早破、产道创伤者亦有利于细菌滋长。急性子宫内膜炎是产褥感染中最常见的一种。轻者,于产后3~4天出现下腹疼痛,低热,恶露量多且混浊有臭味,子宫有压痛;重者,全身症状重,高热、寒战,子宫大而有明显压痛,恶露量不一定很多,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盆腔腹膜炎、败血症等严重的并发症。产褥感染应以预防为主。妊娠期应注意纠正贫血。孕前增强体质亦十分重要。及时治疗鼻咽部、牙龈、泌尿道、生殖器等的炎症。妊娠期尤其是最后2个月禁止性交和盆浴。产褥期注意外阴清洁护理,情况允许可早下床活动以利恶露排出。

☚ 恶露   产褥中暑 ☛

产褥感染puerperal infection

凡在产前、产时、产后细菌侵入生殖器,而在产褥期间引起局部或全身发生炎症变化者,叫产褥感染。病人临床表现常较重,可有恶寒、高热、食欲低下、全身疼痛、小腹痛、脓性白带等。分娩前后注意清洁,接生时要用无菌法接生,产前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产前阴道检查,对预防本病有重要意义。

产褥感染

产褥期致病菌进入生殖道,引起局部(外阴阴道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结缔组织炎、输卵管炎等)或全身性感染。表现为发热、下腹痛、恶露多且臭,腹膜炎体征及中毒性休克。治疗采取坐卧位,全身支持,抗生素控制感染及局部病灶的处理。

产褥感染puerperal infection

指分娩时或产褥期因细菌侵入生殖道而产生的炎症。初起为局部伤口感染,严重者可发展为败血症、中毒性休克。常见致病菌为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杆菌及肺炎双球菌,其中以厌氧链球菌最常见,以溶血性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者最严重。处理为做好孕期保健,及时治疗并发症,严格无菌操作,及时缝合伤口,并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用有效的抗生素。

产褥感染chǎnrùɡǎnrǎn

病名。在产时或分娩前后, 细菌或病毒侵入生殖器官, 引起全身或局部的炎症反应。临床表现为高热恶寒, 战栗, 小腹部疼痛, 恶露多或有臭味、成脓样等, 属于产后发热、恶露不绝、热入血室等范围。详各条。若小腹疼痛拒按, 盆腔积脓, 正气未衰者, 宜清热解毒, 逐瘀生新, 用大黄牡丹皮汤加败酱草。本病为产后重证之一, 必要时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防止引起败血症。

产褥感染

产褥感染

产褥感染是指产妇分娩后,由产道感染而致的疾病。虽在此时其他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或乳腺炎等,都可引起产褥妇发热,但绝大多数产褥期发热是由于产道感染引起。产妇在产后24小时至10天内,体温有两次超过38℃时,称为产褥病率。因此,凡体温符合产褥病率的条件时均应认为有产褥感染的可能。
引起产褥感染的细菌,种类繁多。可以是单独一种细菌;也可以是两种以上细菌引起的混合性感染。主要病原菌有: 厌氧性链球菌、肠球菌、α-溶血性链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厌氧格兰氏阴性杆菌、产气荚膜杆菌、肺炎球菌及淋病双球菌等。感染由产妇体内原有的细菌引起,称为自体感染。常见的有:
❶感染由原已存在于产道的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是不致病的,细菌引起,如厌氧链球菌等。
❷感染来自邻近脏器,如阑尾病变。
❸从远处感染病灶经血液播散所致。感染也可由外界细菌进入产道而引起称为外来感染。例如医护人员在进行检查、接生、手术时如消毒不严格或被污染等,均有可能将细菌由外界带入产道,细菌即可随之而进入产道;带菌的尘埃或飞沫,病室内交叉感染等可直接或间接传播感染。
感染的发生与侵入机体的细菌种类、数量及毒性有直接关系,任何改变产妇局部或全身情况的因素如机体抵抗力低下、局部创伤等均有利致病菌的生长而导致产褥感染。产妇如合并严重贫血、营养不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都可能是产褥感染的诱因。一般自然分娩很少发生产褥感染。产褥感染常发生于异常分娩、创伤、手术产、胎盘滞留及产后出血之后。
感染一般开始于产道各部位,即会阴、阴道、宫颈及子宫内膜等处。这些部位表现为充血、水肿、大量白细胞浸润及组织坏死等。感染可停留于局部或直接向四周浸润或经淋巴管、血循环或沿粘膜表面扩散。感染有无扩散不仅在临床及病理上的表现有所不同,而且与治疗及预后的关系极大。产褥感染可分为
❶局部性: 外阴、阴道、子宫颈及子宫内膜炎。
❷盆腔范围以内的感染: 子宫周围结缔组织炎(盆腔蜂窝组织炎)、输卵管炎、盆腹膜炎。
❸盆腔范围以外的感染:全腹膜炎、血栓性静脉炎、脓毒血症、败血症。
(1) 外阴炎:最常见的外阴炎是会阴裂伤(也包括局部组织挫伤或擦伤)或会阴切开后的伤口感染。感染时,局部组织水肿,充血发红,表面可覆盖灰白色渗出物或脓性渗液。缝线未拆除时,由于组织水肿可能被缝线割裂,或针孔有脓性渗液溢出,局部扪压时有硬结与疼痛,伤口一般不愈合并可能裂开,表面有脓液或坏死组织。患者常自诉小便困难,局部疼痛及全身不适。如局部感染表浅或引流尚好则全身症状轻,体温可正常或仅有低热。如引流不畅(如缝线未折除或病变较深)或细菌毒性大,可发生寒战、发热、体温可达38℃或更高。
(2) 阴道炎:手术助产(如产钳)的创伤,或滞产时胎头长时期压迫产道常可引起阴道感染。偶尔也可因纱布遗留在阴道内而发生感染。阴道炎表现为阴道壁充血水肿,有时局部发生溃疡及坏死。严重者后期形成粘连及瘢痕,造成阴道狭窄或闭锁。严重的感染尚可向外向上扩散而引起阴道周围组织炎或盆腔蜂窝组织炎。阴道感染一般属局部性,全身症状轻,常仅有低热及恶露多而臭等症状。如感染较深(阴道周围炎)、细菌毒性强或引流不畅即可发生寒战、高热(38℃以上),下坠疼痛及排尿困难等症状。
(3) 宫颈炎:于分娩时,宫颈常有或轻或重的损伤,是产褥感染的重要诱因。轻度宫颈炎极为普遍,很少有全身性反应,一般仅有阴道排液增多,易被忽视。如宫颈裂伤较大较深而又发生感染时,常表现为伤区红肿、覆盖脓液并伴有组织坏死。感染可扩散到盆腔蜂窝组织或全身,引起盆腔蜂窝组织炎及败血症等严重的产褥感染。
(4) 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炎是最常见的产褥感染。子宫内膜感染实际上并不限于内膜层,常不同程度累及肌层。感染往往从子宫内膜(及肌层)发展到输卵管、盆腔蜂窝组织、腹膜,甚至进入血循环。感染一般先从胎盘附着区开始,以后扩散到整个子宫内膜。最初在局部出现血管充血、水肿、淋巴管肿胀,白细胞浸润及间质水肿。内膜呈黄绿色或暗红色,表面有大量坏死组织及脓液,肌层较正常肥厚。显微镜下可见到内膜坏死出血,坏死组织下有一层白细胞浸润,其下的肌层往往有轻度炎性反应。感染严重时,常累及整个肌层,甚至继续扩展而超出子宫范围。如感染轻或及时得到控制,则表面坏死组织在1~2周内逐渐剥落,内膜面渐渐自愈。临床症状的轻重,取决于细菌类型与毒性强弱及产妇全身与局部防御机制情况。一般症状出现于产后2~5天,表现为全身不适,发热,体温在38℃左右或更高,脉搏100次/分以上。恶露增多,有无臭味决定于细菌类型,如厌氧链球菌及类杆菌等感染时,恶露具有恶臭,而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时,恶露不具特殊臭味。患者常感腹部微胀,下腹部微痛或仅有产后子宫收缩痛,或收缩痛持续时间增长。子宫复旧缓慢,局部有压痛或轻触痛。白细胞轻度增高,或仍属正常产褥范围(10,000~15,000/mm3)。严重感染时,患者可发生寒战、高热(39℃以上)、嗜睡、乳汁分泌减少等症状。这种情况常预示感染已超出子宫范围。恶露潴留也可发生寒战高热。恶露潴留常由于子宫过长屈曲或宫颈管被血块或胎盘胎膜残留堵塞所致,当解除阻塞后,症状即迅速减轻或消失。患者常于十多天后逐渐恢复正常。
(5) 输卵管卵巢炎: 感染从产道下段及子宫腔沿粘膜表面进入输卵管引起输卵管炎者甚少见,淋病双球菌引起的输卵管炎在我国更为少见。产褥期输卵管卵巢炎往往是输卵管原有慢性炎症的急性发作。此外,腹膜炎及盆腔蜂窝组织炎时,可同时存在输卵管卵巢周围炎。急性输卵管炎有时渗液积聚于管腔内形成肿块,或化脓形成输卵管积脓。输卵管周围炎可形成粘连或繖端闭锁,引起日后不孕症。轻度输卵管感染,常不引起注意。感染严重时,可发生寒战、高热,下腹部压痛及反跳痛。子宫两侧有触痛或有肿块。有输卵管脓肿形成时,体温持续不降,白细胞增多。若脓肿破裂可形成全腹膜炎。急性输卵管炎如无脓肿形成,常于两周左右逐渐吸收好转。也可能导致日后不孕症。
(6) 盆腔蜂窝组织炎(子宫周围结缔组织炎): 盆腔蜂窝组织炎是常见产褥感染。感染发生的途径有:
❶宫颈及子宫内膜感染,细菌经淋巴管进入。
❷宫颈或阴道上段深度裂伤伴感染时,细菌可直接传入。
❸继发于盆腔内血栓性静脉炎。感染初期,结缔组织水肿、充血及血清渗出形成软的肿块。继后因纤维素形成而变坚硬。肿块可以消散,但往往留下一片瘢痕,也可形成脓肿。最初感染常位于阔韧带底部,若继续发展,可向上、向外、向后及向前扩散。向外及向上可达骨盆侧壁及腹股沟韧带上方。脓肿可于此处经腹前壁向外穿破; 向后可达直肠阴道膈;偶有向前而达膀胱周围间隙。脓肿偶可向阴道、膀胱、直肠穿破,或向腹膜穿破而形成腹膜炎。其临床症状及体征比较明显。常继子宫内膜炎等之后,有寒战、高热及下腹疼痛。最初常表现为持续高热及脉速,脓肿形成后,体温常起伏,伴以反复寒战、出汗,白细胞增高。阴道检查时,可发现子宫一侧或两侧有固定性肿块、触痛明显。感染于一侧时,子宫常被推移至对侧。感染扩展或化脓时,体征更为明显。大多数患者可吸收好转,但病程可拖延到1~2月,甚至更长时间。吸收后常遗留一片较硬的瘢痕,称为冻结性盆腔炎。如果化脓,病情可逐渐恶化。脓肿经切开引流或自行穿破入直肠而排脓,病情即可迅速减轻而逐渐恢复。
(7)腹膜炎:有两种:
❶盆腔腹膜炎,一般常与子宫内膜炎及盆腔内其他感染同时并存,有时难以判断其是否存在。临床现象并无显著特征。偶有因渗液积聚于子宫直肠陷凹内,化脓而形成盆腔脓肿。
❷全腹膜炎是产褥感染中最严重的感染之一,也是产褥感染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细菌可经淋巴管、血循环或直接传播至腹腔引起全腹膜炎。腹膜感染时,腹膜失去原有的光泽,发生水肿和充血,上有纤维素沉着,脏器粘连,腹腔内渗液可化脓形成局部脓肿。产褥期腹膜炎与一般外科性腹膜炎的临床现象及体征无大区别,惟因产妇腹壁松弛,故腹壁紧张不显著。症状的出现时间可因其起因而有所不同。继子宫破裂而引起的症状,可于破裂后很快出现。继发于盆腔内感染者,则常于产后3~4天出现。患者感寒战、高热,体温常在40℃左右。腹部持续性疼痛,发胀,并常伴以呕吐。脉搏快而弱,呼吸短促,烦躁不安,并常出现脱水现象。腹部膨胀,有压痛及反跳动,肠鸣减弱。若病情发展继续恶化,则脉搏更加快,呼吸浅快,体温反而下降,出现谵妄或昏迷,最后死于衰竭。严重感染者可同时发生败血症,病人常死于中毒性休克。若及时积极治疗,可吸收好转,或仅于腹腔内遗留粘连。如已形成局限脓肿,切开引流后可渐次恢复。
(8) 血栓性静脉炎:在国外比较常见,死于产褥感染者约有30~50%属此病所致。在我国较少见。感染常继发于子宫内膜炎及盆腔蜂窝组织炎,细菌常为厌氧链球菌。血栓性静脉炎的严重性,在于如化脓性栓子进入血循环中,可引起脓毒血症。常于肺、肾及心瓣膜等处,引起转移性脓肿及心瓣膜炎,可导致死亡。产褥期血栓性静脉炎主要有:
❶盆腔内血栓性静脉炎,最常见的为卵巢静脉血栓性静脉炎,于产后1~2周,突然反复寒战和高热。体温可波动于36~40℃之间。病程持续时间达数周,症状发作不规则,有时可以几天不发作。阴道检查时,可能找不到明显体征。血内虽常有细菌,但不易培养出,这是由于感染多为厌氧性细菌。最好于刚发生寒战时,取血作厌氧性培养。
❷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常出现于股静脉,一般于产后两周左右出现症状,发生寒战和高热,体温可达39℃左右。其主要特征为患侧下肢疼痛及肿胀,称为“股白肿”。这种肿胀常较结实,不易因按压而凹陷。患肢温度常较对侧为高。发炎的静脉有压痛及索状感,常为单侧,也可一侧先发病,然后累及对侧。
血栓性静脉炎,如未发生全身性脓毒血症,病程虽较长,但一般预后尚好。因此,一旦诊断为血栓性静脉炎,应密切观察,反复作血培养,及早使用抗生素,并及时发现转移性脓肿。血栓性静脉炎发生脓毒血症后,预后不良,最后常因极度衰竭死亡。
根据分娩史,上述症状及体征,产褥感染的诊断一般不困难,所有产后发热,均应初步视为产褥感染。除非有确切证据,不应轻易诊断为生殖道以外的疾病。
有时产褥感染仅表现为体温升高(如轻度子宫内膜炎),必须与常见的生殖道以外的疾病(上呼吸道感染、乳腺炎及泌尿道感染等)相区别。
疑有产褥感染时应尽可能取宫腔内培养。宫腔内培养最好在产后6天以内进行。为了避免污染可于拭子外套一套管,然后伸入宫腔采取标本。如患者有寒战、高热(39℃以上),应作血培养,如有条件,应作需氧及厌氧两种培养。有细菌生长者,均应作抗生素敏感试验,以作为治疗时的参考。
预防产褥感染应从妊娠期开始。要加强妊娠期保健,增加孕妇体质,防止妊娠合并症,清除感染病灶。近分娩期应避免性交,及盆浴。分娩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过多的肛查或阴道检查,正确处理滞产及手术分娩。减少分娩的创伤和出血。对胎膜破裂时间过久,滞产及手术产,手取胎盘等患者,应给以抗生素预防感染。产褥期,会阴部应保持清洁,会阴垫须经过消毒处理。有感染者应及时隔离,以避免交叉感染。
产褥感染的产妇,应住院治疗,并与其他产妇隔离。卧床休息,保证充分睡眠。给易消化富有营养和维生素的食物和足够的饮料。若因病情严重,饮食不足或不能进食者,可经静脉补充水分、盐及葡萄糖。必要时还应输血,以增强抵抗力。采取半卧位,以利恶露排出。局部疼痛时,可酌情给以止痛剂或镇静剂。外阴感染时,可进行局部热敷,折除缝线或必要时分开伤口以利引流。怀疑阴道内有异物遗留时,应及时检查并取出。为了增强子宫收缩,可给麦角新碱或益母草流浸膏。
必须及时根据感染类型及病情轻重、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度试验,选择应用一种或多种抗生素。严重感染,应静脉给药。大多数抗菌药物(如红霉素、四环素、氯霉素、青霉素及磺胺等)均能从乳汁中排泄。虽然对新生儿一般影响不大,但用药剂量较大时,也可能产生某些有害影响,必须加以注意。必要时在用药期间停止哺乳。
除非有明确的手术指征,最好避免手术治疗。手术增加创伤和出血。如疑有胎盘残留,应先给抗生素治疗再刮宫清理宫腔。当确定有局限性化脓性病变存在时,应及时进行手术及引流。盆腔脓肿 (子宫直肠陷凹或直肠阴道隔处的脓肿)可经阴道后穹窿切开引流。盆腔蜂窝组织炎形成的脓肿,如果已向上扩展到腹股沟韧带以上者,可在韧带上方作切开引流。输卵管积脓,可作患侧输卵管或附件切除并引流;双侧者可一并切除双侧输卵管,或在严重患者必要时切除双侧附件与子宫并进行引流。
血栓性静脉炎,原则上采用强有力的抗生素治疗。此外,尚可采用肝素进行抗凝治疗。特别是对盆腔内血栓性静脉炎,在确诊后即可开始应用,可能起到控制疾病发展和防止肺栓塞等作用。此外还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扩容治疗。在上述治疗无效,而又反复发生栓塞的病例可考虑结扎患病静脉的近端以防止栓子播散。

☚ 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产后败血症 ☛

产褥感染

puerperal infection

产褥感染chǎn rù gǎn rǎn

puerperalinfectio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7 4: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