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企业、行业(产业)、市场三者的组织形式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其核心是企业行为模式、竞争状况、社会福利效果和政府监管措施。企业行为主要包括定价原则、产品差异、价格歧视、合谋、兼并整合、行业壁垒和技术开发等营销和发展战略。市场竞争状况可以根据竞争程度,由高到低依次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四种类型。其中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抽象状态。而垄断竞争是与完全竞争较为接近的现实状态。寡头垄断是当前产业发展中较为常见和流行的一种模式,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重点。 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Smith, Adam,1723—1790)。系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产生于20世纪,其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 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的个案研究阶段。主要是对多个产业进行了单独的描述性研究,提出了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和寡头垄断等竞争状态,强调规范和立法。(2) 20世纪30—70年代是“结构-行为-绩效”范式形成和盛行的阶段。在大量产业个案研究的基础上,一些理论开始形成。“结构-行为-绩效”范式表明: 市场结构(如市场上卖者的数量、产品差别程度等)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行为产生市场绩效(效率、价格与边际成本的比率、产品多样性、创新率、利润和分配等)。这一范式强调经验性的产业研究。但所依据的理论往往是松散的,因此经济学家认为它是经验主义性质的,有时它被称为“哈佛传统”。(3) 20世纪70年代以后,是新实证主义阶段。该阶段的研究重点是企业行为及其对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的影响。此外,交易费用理论、信息理论等新兴理论的发展也促进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特别强调理论的政策含义。对于像价格竞争是否威胁行业的健康发展、企业兼并是否能提高经济效率、反垄断法是否能提高社会福利,以及政府的行业管制是否合理等公共经济政策中很有争议的话题,现代产业组织理论都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