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亚麻病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亚麻病害flax diseases

已知亚麻病害有58种,中国已发现32种,其中真菌病害25种,细菌、病毒、线虫各1种,寄生性种子植物及缺素症各2种。以锈病、枯萎病、炭疽病、立枯病和斑点病对产量的损失最大,常年因病损失纤维15%左右,严重时失收。
简史 1911年最先在阿根廷分离出斑点病(派斯莫病)病原菌。1918年爱尔兰佩斯布里奇等(GeorgeHerbert Pethybridge et al.)发现亚麻受炭疽病为害,并证实种子可带菌。1921年爱尔兰拉夫梯(HenryA.Lafferty)报道亚麻受褐斑病为害。1947年北爱尔兰穆斯凯脱等(A.E.Muskett et al.)对亚麻病害作了详细叙述。1951年杨曾盛对亚麻病害作了较全面的叙述。20世纪70年代刘志新对中国东北地区亚麻病害作了较全面的调查和鉴定,并提出以种子消毒为主,辅以轮作和清除田间病残的综合控制措施。
种类及为害 亚麻病害按其为害部位,可分为苗病类,茎病类,根病类和叶病类等。
苗病类 中国有14种,其中分布广、为害重的有炭疽病[Colletotrichum lini(West.)Toch.]、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f.sp. lini(Bolley)Snyder et Hansen]和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Kuhn)等,可致亚麻烂种、烂芽、苗腐和凋萎等病症,中国东北、华北和西北麻区常年发病率30%~50%。
亚麻炭疽病 世界亚麻生产国的重要病害,从苗期到成株期各个部位均能感染,产生黄褐色病斑,可致麻株枯死。一般苗期受害较重,中国麻区常年发病率30%左右,严重时可致毁种。病原物为亚麻炭疽菌(C.lini)、半知菌,黑盘孢目。在寄主表皮下形成分生孢子盘,伴生深褐色,具分隔刚毛。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为12~18×3~5(微米),内有2~4个油球。病菌的生理分化比较明显,波兰赞尔齐卡(H.Zarzycka)1976年曾鉴定出7个小种。亚麻品种对炭疽病的抗性差异比较显著,其抗性受多个基因控制。另外,偏施氮肥,多年连作,过度密植及低洼潮湿的麻地发病重。病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盘随病残遗留田间,或以菌丝体潜伏种子内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生长期中,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藉风雨、昆虫传播,进行重复侵染。24~26℃有利病菌侵入及幼苗发病。分生孢子萌发时在芽管顶端形成压力孢,靠其侵入麻株体内。
亚麻枯萎病 广布于中国、前苏联、欧洲、印度、加拿大、阿根廷等产麻国的维管束病害,可致麻株矮小,早枯、剖视茎部,维管束变褐。重病麻地往往成片枯死,似火烧状,中国每年因该病损失纤维5%~10%。
病原物为亚麻镰孢 [Fusarium oxysporumSchlecht. f. sp.lini (Bolley) Snyder et Hansen],半知菌,瘤座孢目。分生孢子座有不同的颜色,一般为浅褐色,粉红色或红色。分生孢子梗短小,有分枝。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或镰刀形,两端尖狭,稍弯曲,无色透明,有3~5个横隔膜,大小为25~40×3~4(微米)。小型分生孢子卵形或椭圆形,单胞,很少有隔膜,大小为7~8.2×2.3~2.9(微米)。条件不适时,可产生球形或梨形厚垣孢子。亚麻枯萎病菌在自然界只为害亚麻。病菌最适温度24~28℃,致死温度40℃10分钟。亚麻品种对枯萎病菌的抗性有明显差异。抗病品种组织内存在亚麻苦甙,显微解剖显示抗病品种表面可形成木栓化细胞保护层而阻止病菌菌丝体的发展。另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麻地及酸性土壤,麻地和种子带菌量高,种植感病品种及阴雨潮湿天气均有利发病。病菌在土壤中有机质上及残留在土壤中的病组织内腐生,也能以菌丝潜伏种皮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种子表面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菌从土壤经根进入茎内,在导管里发育,病菌侵染最适温度16~32℃,低于10℃或高于38℃病菌无致病力。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藉风雨传播,引起再侵染。
此外,中国和前苏联局部麻区常见苗病还有顶萎病(Alternaria tenuis Nees),使幼茎顶端枯萎下垂。子叶花斑病由无子实菌丝体引起可使子叶、幼茎、幼根产生褐色至红色的条纹或花斑。
根病类 中国有3种,其中分布广、为害重的是根腐病(Phoma linicola),损坏根系和根茎,使麻株枯死。
茎病类 中国有13种,主要有:锈病(Melampso-ra lini(Ehr.) Lev.),病部产生突起的桔黄色粉末状夏孢子堆。炭疽病、枯萎病、斑点病[Mycosphaerellalinorum (Wr.)Garcia-Rada,无性态Septoria linicola(Speg.)Garass.],罹病茎产生许多褐色斑,并具黑色小粒点状的分生孢子器,后期枯萎茎上形成许多褐色子囊壳。褐斑病(Polyspora lini Laff.和Ascochytalinicola Naum.et vass.)病部产生褐色斑。分布广的病害还有: 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 Pers.ex Fr.),使茎上布满绒毛状霉层,纤维受损。白粉病[Leveillulataurica(Lév.)Arnand],使茎叶表面形成白色绢丝状具光泽的斑点,其上覆白粉状菌层。南方菟丝子(Cuscuta australis R.Br.)和中国菟丝子(C.chinensisLam),靠吸盘扎入寄主皮内,吸收营养和水分,使麻株生长受阻或逐渐枯死。菟丝子还能传播病毒和细菌根肿病,加重麻株受害程度。此外,白腐病(Sclerotinialibertiana Fuck.)在中国、前苏联、加拿大、印度麻区都有发生,被害茎覆满白色毛毯状菌丝层。
叶病类 中国已发现8种,主要有锈病,炭疽病、斑点病、褐斑病和白粉病等,使病株叶片产生不同类型的病斑。
另外,麻地缺钾,使叶尖、茎尖、花蕾变黄枯死。缺氮引起麻株黄绿而色淡,也是中国连作麻地的常见病害。
世界部分产麻国严重为害而中国尚未发现的病害有: 萎蔫病(Pythium megalacanthum de Bary),使幼苗根部腐烂,仅在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发生。凋萎病(Pleospora infectoria),仅在印度发现,使麻叶凋萎枯死。亚麻黄萎病(Verticillium albo-atrum Reinkeet Berth.、V.dahliae Kleb.)和穿刺根腐线虫病(Pratylenchus penetrans Cobb),荷兰有报道。
亚麻多数病害的病原物能在种子、土壤或病残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亚麻生长期间借风雨、昆虫、流水及农事操作传播,引起再侵染。种子及土壤带菌量高,地势低洼、板结、种植感病品种,潮湿多雨的天气,麻地缺钾、偏施氮肥、田间管理粗放及连作麻地均有利发病。
病害控制 亚麻病害一般采用以下措施加以控制。❶严格执行检疫制度,防止病菌的扩散和新病害的传入。
❷种子处理。用炭疽福美、克菌丹、多菌灵、福美双或拌种双浸种或拌种。
❸栽培措施。清除病残,麻地采用3年以上轮作,种植抗病品种,合理施肥。
❹药剂控制。炭疽福美、福美双、克菌丹、甲霜灵、多菌灵等对多种真菌病害都有效。菟丝子为害严重的麻地,可在播前或播后芽前用地乐胺处理土壤,或菟丝子出土不久,选阴天或小雨天气喷鲁保一号菌粉。

亚麻病害

flax diseas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9: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