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亚里斯提卜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亚里斯提卜约前435—前355Aristipos

古希腊哲学家、快乐主义伦理学家。昔勒尼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出生于非洲昔勒尼一个富商家庭,先就学于普罗塔戈拉,后从师苏格拉底。回故乡后宣传苏格拉底思想,形成了一个以他为中心的昔勒尼学派。他本人没有留下著作,其思想散见于同时代和后世学者的著作。他把普罗塔戈拉的感觉主义认识论、具体道德论和苏格拉底至善论结合起来,创立了独特的快乐主义(或享乐主义)伦理学说。认为感觉不仅是认识的标准,而且也是人的行为目的;感觉有两类:一类是由外物的温和运动引起的,它使人快乐,另一类是由外物急激的运动引起的,它使人不快或痛苦。快乐就是肉体感觉的快乐,并且不是某一肉体感官的单一快乐,而是全部肉体感官的具体快乐,肉体快乐比精神快乐更实在、更迫切、更强烈,所以肉体快乐高于精神快乐,而且快乐是指眼前的现实的直接的肉体感官的快乐,因为对肉体感官来说,过去的快乐已经过去而无法追回,未来的快乐虚无飘渺而没有把握。人生目的就是追求全面的现实的肉体感官的快乐。快乐有量上的大小区别,主张追求现在的最大的快乐。他也看到,快乐和痛苦往往相联系、相伴随而出现的。为了求乐避苦,必须善于辨别苦与乐、善于避苦求乐。人不要一味沉溺于暂时快乐,而要主宰快乐而不被快乐所主宰。为达到快乐的目的而克己,可以得到更多的快乐。道德上的完人(贤人),就是以知识慎重对待人生,最大限度地避免痛苦而追求更大的全面快乐。他甚至公开声称,为了避苦求乐可以不择手段,不打任何假仁假义的招牌,不为手段卑劣而感到害臊。他本人就依附僭主狄奥尼索斯过着极端享乐的生活。有一次,这位僭主当众向他脸上吐了一口唾沫,他却若无其事地抹掉,并说:渔夫在海上打鱼时总难免会有海水溅到脸上,我从他那里得到那么多钱,难道容不得脸上几滴水珠吗?因此他被世人讥为“乏家之犬”。这样,公开的极端享乐主义,实践的全面快乐主义,成为亚里斯提卜及其学派伦理思想的最大特点。在道德与幸福关系上,亚里斯提卜把道德与具体快乐相联系,认为道德即幸福,道德和幸福如果离开了快乐就毫无价值,这有一定合理性。但他把道德幸福与快乐相等同,而且仅仅归于肉体感官快乐,认为道德是获得快乐的手段,得出唯快乐论、唯感官享乐主义的结论,这是片面的。他的思想与学派,名义上属于“小苏格拉底派”,实际上把苏格拉底伦理学中的知识论和至善论向唯快乐主义方向变型地发展了,它更多地接近于普罗塔戈拉,又比普罗塔戈拉的快乐主义倾向更极端。所以他的思想,在当时不仅和犬儒学派基本对立,而且和柏拉图派、德谟克利特派对立,受到多方面的批判。后来的伊壁鸠鲁派,虽然吸收了亚里斯提卜某些因素,但对其纵欲主义倾向也进行了抨击。斯多葛派特别是后期斯多葛派以及中世纪基督教对亚里斯提卜的快乐论进行了最激烈的攻击。但是亚里斯提卜的极端快乐论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它反映了处于衰亡危机中的奴隶主阶级及时行乐的心理愿望,所以它能在当时形成一股思潮,并且以后在遇到社会危机时它都能复活并滋长蔓延。

亚里斯提卜约前435—约前360Aristippos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弟子。昔勒尼学派创始人。提倡快乐主义的伦理学原则。详“昔勒尼学派。”参见“伦理学”中的“安里斯提卜”。


亚里斯提卜

认为追求快乐是人行为的原则,人生目的是现实的直接的快乐。德行的价值就在于给人以快乐。人为了快乐可以不择手段。但他同时强调“要能主宰快乐,而不为快乐所主宰”。参见“哲学”中的“亚里斯提卜”。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0: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