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雪花山庙会
石家庄一带的庙会最早产生于祭祀活动。据考证,早在汉代,封龙山就有祭山活动,这是封龙山庙会的渊源。随着宗教文化的发展,寺庙祠坛大兴。诸如关帝庙、药王庙、观音庙、奶奶庙、圣母庙、三官庙、真武庙、吕祖庙、城隍庙、五道庙、土地庙、山神庙等,逐渐遍布各地,祭神敬仙活动也随之频繁和普及,庙会随之盛行。栾城西宫大庙会就是祭祀南海观音的活动,井陉雪花山庙会起源于祭神。
明嘉靖年间,雪花山建有碧霞元君庙,为祭祀碧霞元君遂起庙会,时间为农历四月十六至十八三天,由井陉旧城所在各村组织,周围四五十个村庄参加。其庙会有很严格的仪式,从准备起会,到正式过会,都有一套程序。
“传锣会查”:会前会首派人到各村敲锣通知,共三次。三月初一首次传锣,锣声一个点,意为开始起会,各村准备;三月十五,二次传锣,锣声两点,示意庙会期近;四月初一,三次传锣,三个点,锣声急促,示意会期在即,各村做好一切准备,要按时赴会。“传锣人”身着黄色对襟梅花麾,脚穿软底抓地虎靴,头戴红绿鸡毛缨荷叶顶子。第三次传锣时,传锣人将一张“四月十八,圣母大会,朝山进香,风调雨顺”的会帖分送各村。
四月初一,四路会首聚会商议各项安排,抓阄排定抬杠次序,中午“传锣人”在东聚门城楼、会源门览秀楼、北关阁、东巷子阁高呼三声“会转查了”,锣声不断,以示“会查”结束。
“请驾”: 四月十五,庙会前一天,香头带领八名轿夫鼓乐喧天,到雪花山顶庙里顶礼膜拜,“请神接驾”。
所谓“驾”,是一顶八抬殿式敞轿,斗拱飞檐,雕刻精细,金(铜)顶黄帏,玲珑华丽,周嵌水银玻璃,檐角悬宝葫芦,丝穗飘拂,风铃丁当。驾中供奉圣母走像(专供抬的像),驾前全副执事,有龙虎八旗、肃静牌、退避牌、吊封、万民伞(伞周围缀满历年施主姓氏的小绸条)。三声铁炮响过,起驾锣响,再配上轻、重乐队,各种打击乐器和吹奏拉弹乐器齐全,一时鼓乐齐鸣,驾起缓进,淌过绵河,经蔡庄,把“神”驾供于西关。
“演驾”:其意是为神演出,亦即敬神,是正式过会。“演驾”进行三天,十六、十七先后在周围村庄沿村演出,十八是正会,在城街演出。“演驾”队伍的顺序排列是:最前面为颠扛,颠杠后为各种演唱及舞蹈节目,然后是社火,社火后是神驾前的执事、乐队,最后是神驾。十八日演驾上午九点钟从西门开始,向东经城街、东关、北关、河东、南关, 最后到雪花山。
“演驾”开始, 九声铁炮响过,“马子”赤膊上阵“开路”。最初为挥鞭开路,30年代改为舞流星开路。开路之后,即是颠杠。36抬杠箱,或48抬杠箱,排列成队。颠杠人或着肉色纺绸排扣上衣,灯笼裤,或着武生装束,或着奇装异服做丑角打扮。颠杠表演从上午九时一般要进行到下午二、三时左右,场面宏大,表演精彩。
跟着颠杠表演的是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秧歌、丝弦等剧种的折子戏,拉花、说唱、哑剧等各种形式的节目。再接着是约有20多队的武术社火队表演。演出没有固定场所,边演出边行进,至雪花山脚, 已近黄昏,整个过程,鼓乐鞭炮声声,香烟缭绕,直至次日晨,庙会方告结束。
庙会期间,在城隍庙演四天大戏;清代、民初可以“拉官戏”。在本县境内演出的戏班若被会首和官府看准议定,便派人至演出地点,登台将鼓板反转,意即“拉了官戏”,四月十五起到城隍庙演出四天,不给演出费,但供应好茶,演员住所舒适,且“犒台”丰盛。每日三开箱必有两犒台,大商号犒赏馒头、猪肉,动物数十斤,或有点心。有时是“双犒台”(赏双份)。
庙会又是井陉最大的物资交流大会。商品以农具为多,庙会的牲口市成交常达二三百头。日用杂货、儿童玩具、妇女用品、粗布花布也极丰富。风味小吃、炒面茶汤也抢时上市。糖人、面人、团扇、旱伞,吸引了许多儿童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