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就是以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方法和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在整体方面的各种联系,并指导着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说明生理功能 五行学说用于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把五脏以其功能不同,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及其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说明五脏各自的功能特点,以及五脏之间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
以五行的属性说明五脏的功能,肝属木,是以木有生发、柔和的特性,比类说明肝喜条达、主疏泄的功能;心属火,是以火有温热的特性,比类说明心阳的温煦作用;脾属土,是以土有长养万物的特性,比类说明脾能生化气血; 肺属金,是以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比类说明肺气的清肃下降; 肾属水,是以水性的润下,比类说明肾主水而藏精,具有滋生的特性。
以五行相生、相克规律说明五脏功能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肾之精以养肝,为水生木; 肝藏血以济心,为木生火; 心之热以温脾,为火生土; 脾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为土生金; 肺津气下行以资肾,为金生水。以上是五脏在生理上相互资生的关系。肺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气的冲逆; 肝的疏泄,可以克制脾土的壅滞; 脾的健运,可以防止肾水的泛滥; 肾水的上济,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 心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的清肃太过,这是以五行相克规律,说明五脏在生理上相互制约的关系。正因为五脏之间存在着这种相生相制的关系,所以才使五脏在功能上保持着协调统一和动态平衡,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说明病理变化 五行学说用于说明病理变化,是以五行属性及其乘侮规律,来阐述某些脏腑病变的性质、特点及各有关脏腑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说明脏腑病变的性质和特点,例如心为火脏,火热上炎,口舌糜烂,因舌为心之窍也; 甚则烦躁不安、谵语狂妄,这是心所主之神明被扰而不能主持的表现。肾为水脏,水性就下,病则往往出现小便不利、腰以下肿。肺气属金,总以清肃下降为顺,病则逆而上行,咳嗽喘息诸症,由之而生。脾为土脏,职司运化,病则水湿不能健运,郁滞而为痰为饮。肝为木脏,生发之气由之而出,如木气失其条达,则见胁肋胀满疼痛诸症;若生发太过,风阳上扰,则见头目眩晕。
以五行的乘侮关系说明内脏之间在病变上的相互影响,如肝病传脾,是木来乘土; 脾病及肝,是土反侮木;肝火犯肺,为木火刑金; 肝病影响及心,为母病及子;影响及肾,为子病及母。以上举肝为例,其它脏器的病变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相互影响关系。
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行学说用于疾病的诊断,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病情与体征,如面色、声音、气味、神态、脉象等,按五行所属及其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来判断病变部位、性质以及预后与转归。
五脏功能活动的异常,各就其生理、病理的特性,在临床上必然有种种不同表现,通过望、闻、问、切便可推知其病变之所在。正如《难经·六十一难》所说:“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即明确指出,内脏病变必然要显见于肤色、声音、气味、脉象等各个方面,这些都是临床所必须诊察,并以之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如患者面呈青色,性急多怒,或喜惊呼,或嗜酸味,脉见弦象,可诊断为肝郁气滞。因为肝属木,而青为木之色,在志为怒,在声为呼,其味酸,其脉弦。若患者面呈赤色,喜笑不休,口味苦,脉见洪象,当诊断为心火亢盛。因心属火,而赤为火之色,在志为喜,在声为笑,其味苦,其脉洪等。
以五行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来推断内脏之间病变的相互影响,以及病情的预后和转归,如脾虚患者,见面青、脉弦,为木来乘土; 心脏病患者,见面黑、脉沉,为水来克火; 肝病患者, 见面黑、水肿、脉沉,为子病及母;肾阴虚患者,见眩晕、烦躁易怒、面红目赤、脉弦,是水不涵木,肝阳上亢,为母病及子等等。内脏病证常相互传变,从五行生克关系来看,其病情的预后是按相生顺序传变者为顺,病势较轻; 按相克顺序传变者为逆,病势较重。
用于疾病的治疗 五行学说用于疾病治疗,一方面是根据药物的色、味,按五行归属确定其作用部位而入何脏腑,另一方面是按五行生克乘侮规律,确定其治疗大法。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颜色与气味。以颜色分,有青、赤、黄、白、黑“五色”;以气味辨,有酸、苦、甘、辛、咸“五味”。药物的五色与五味,都是以其天然色味为基础,以它们的不同性能与归经为依据,按照五行归属来确定的。反过来,又可根据药物的色味来选择用药,以治疗疾病。如青色入肝,赤色入心,黄色入脾,白色入肺,黑色入肾; 酸味养肝,苦味泄心,甘味补脾,辛味宣肺,咸味益肾。
疾病的发生发展,反映着有五行生克乘侮的规律,因而在确定治法、运用药物时,亦应按其传变规律而施治。《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说:“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再用之。”就是运用五行学说指导临床防治疾病、确定治法及用药的例证。肝病传脾,是木来乘土,先调补脾脏以实其气,即所谓“扶土抑木”,为既病防变之法。如果肝气虚,便用酸味药以补肝之体,并佐以苦味善泻心火之品,因心为肝之子,免子令母实也。土为万物之母,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更以甘味药调补脾气,因培土即可以荣木。治肝病如此,治其它内脏疾患亦可类推。后世医家运用五行生克乘侮的规律,结合具体病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以五行相互关系作为依据的许多具体治法,如肺脾两虚的病证用“培土生金”法,重点在于补脾; 肝肾阴虚而导致肝阳上亢的病证,则用滋肝肾之阴以潜肝阳的方法治疗,即为“滋水涵木”;脾虚肝乘,治以实脾和肝,为“扶土抑木”法; 肺肾阴虚,或因肺病及肾,或因肾病及肺,应肺肾同治,而为“金水相生”法;脾肾虚寒所致之下利清谷,以及久泄、久利等证,治当补命火以益脾土,是为“益火生土”法; 脾不制水而致水肿,或水气上冲,则用“培土制水”法; 肾阴虚损,心火无制而上炎,则用“壮水制火”法,以滋肾阴、降心火等。这些治疗方法,在临床上仍被广泛应用,并常可取得满意的疗效,因而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