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五行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五行 五行即金、木、土、水、火。我国古代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这五种要素构成的。这五者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 攒簇 打混 ☛ 五行 关于宇宙社会属性及其变化规律的范畴系统。“五行”最初指五种具体的物质,即水、火、木、金、土。古人认为,宇宙万物就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古希腊也有类似观念,如恩培多克勒就以水、火、土、气为宇宙万物的构成物质,称为“四根” 或 “四大元素”。中国先哲为何要以 “五” 而不是四、七、九或其它数字来概括宇宙的基本物质,则与华夏先民神秘的数字崇拜有关。据李约瑟博士 《中国科技史》,中国古代曾经流行过五进位制的计数方法,“五” 是极数,也是吉数,故华夏先民对“五” 这个数字有一种神秘而又神圣的感情。《周易·系辞下》: “天数五,地数五。”在古汉语中,以“五”为数的词组比比皆是,如五服、五礼、五彩、五谷、五星等,“五行”不过是其中之一。“五行”观念起源于何时,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在《尚书·洪范》 中,已经有非常明确的表述:“五行: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国语·郑语》也说: “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不过,这只是最表面的意义,“五行” 观念还有更复杂深刻的内涵,这是古希腊的 “四大元素” 说没有的。将 “五行” 翻译为Five Elements(五种元素),就未能达意。关键就在一个“行” 字,“行” 有运行的意思,故 “五行” 中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即变动运转的观念,这就是所谓 “相生” 和“相克”。“五行” 相生,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 相克,如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事实上,战国以后,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五行学派,就是以这种 “相生” 或 “相克” 的原理,来阐释宇宙、社会以及历史的演变。他们并不将水、火、木、金、土视为五种具体的物质,而是视为五种基本的属性,即“五德”,宇宙万物、天地四方、一一与这 “五德” 对应,如以方位论,东方属木,南方属火,西方属金,北方属水,中央属土;如以四时论,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季夏属土; 如以历史论,夏具木德,商具金德,周具火德,秦具水德,汉具土德等。“五行” 或“五德” 不是静止不动的属性,而是按照 “相生”或 “相克” 的规律,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五行家将其称为 “五德转移”或 “五德终始”。从横的方向说,是一种宇宙结构图式;从纵的方向说,这是一种自然与社会的演变模式。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就是以 “五行” 观念为基础的,不懂得这一点,就难以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历代正史,从 《汉书》到 《明史》,大都立有《五行志》,以 “五行” 观念来阐释自然现象 (如地震、日食、风暴等) 与社会历史 (如兵事、政变等),今天的读者多将其视为迷信,不屑一读,其实,这里面正包含着古代中国人的哲学思索。 ![]() ![]() ![]() ![]() ![]() 五行中国古代哲学概念。将事物按不同属性分类。五行分别为:金、木、水、火、土。如图。 五行相生图 五行wǔxíng〈名〉指金、木、水、火、土,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这五种物质是构成万物的原素:五行缺土│五行相生。 五行 五行语出《尚书·洪范》。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并以五行配五方,即北方水、南方火、东方木、西方金、中央土。春秋战国时出现“相生相克”说,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相生”意味着相互资生、助长;“相克”意味着相互制约、阻抑。五行学说是古代武术的基础理论之一。 ☚ 四德 八卦 ☛ 五行(一) 水、火、木、金、土。古人认为是构成各种物质的基本元素。《尚书·甘誓》:“有扈氏咸侮五行,怠弃三正。”孔颖达疏:“五行,水、火、木、金、土也。” (二) 古人认为这五个元素有相生相克关系,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星相家将人的出生时间同五行比附起来,利用其生克关系推算命运,凶吉,故亦代称命运。元郑光祖《王倞登楼》第一折:“则为我五行差,没乱的难迁辨。” (三) 五种德行。如《荀子·非十二子》:“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杨倞注:“五行,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吕氏春秋·邦行》:“屈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笃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行不遂,灾科亲,敢不敬乎。”此指孝之五行。《淮南子·兵略训》:“所谓五行者,柔而不可卷也,刚而不可折也,仁而不可犯也,信而不可欺也,勇而不可陵也。”此谓将之五行。 五刑;五行◉ 五刑wǔxínɡ 名 中国古代的主要刑罚,在殷、周时代指墨(在脸上刺刻涂墨)、劓(割鼻)、剕(断足)、宫(阉割生殖器)、大辟(处死),隋以后指笞(鞭打)、杖(杖打)、徒(囚禁)、流(流放)、死(处死)。〈例〉~之中,大辟为重。 五行wǔ háng五种行业,牙行(经纪人)、脚行(运输业)、勤行(服务及饮食业)、金行(卜相业)、柳行(吹打弹拉唱业)。 五行(一)wǔxíng (二)wǔháng(一)wǔxíng 〈名〉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我国古代思想家用这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中医用它说明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迷信的人用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来推算人的命运。 古代名物 > 占相類 > 推命部 > 干支五行 > 五行 五行 wǔxíng 古人謂指構成世界的五種基本物質。始見於《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從《書》起就將五行與五性、五味配合在一起。後經鄒衍、董仲舒等人發揮,把這五種不同屬性物質的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看成是宇宙萬物生滅的規律和原因,常用來說明事物的聯係及其發展變化。五行生克學說漸成爲卜筮的理論基礎。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此外尚有五行亢乘、五行反侮等盛極逆克之說。 五行wǔ xíng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3)。《展禽论祀爰居》: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地上的木、火、土、金、水,是人民靠它来生存繁殖的。《太史公自序》:《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易》说明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所以长于表示变化。《待漏院记》: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这是因为掌管四季和五行的天神,疏通了那股自然之气。 五行西周的事物九法之一,即水、火、木、金、土。这五种事物,具有严格的网络关系。据《尚书·洪范》中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如果水向下面润湿,火向上面燃烧,木可以弯曲或伸直,金在溶化后可以根据人的要求变成不同形状,土可以生长庄稼。向下面润湿的水,它的味道是咸的;向上面燃烧的火,它的味道是苦的;可以弯曲或伸直的木,它的味道是酸的;在熔化后可以根据人的要求变成不同的形状的金,它的味道是辣的;土地生长的庄稼,味道是甜的。这既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又是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它从原始唯物主义学说观点,阐述了政权运行的相互依存的客观规律,指出违背人间事物、伦理,“代行天罚”是其基本原则,因此,要求广大奴隶知道“予畏上帝,不敢不正”,这正是对奴隶制政权应采取的态度。是此,它在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上产生过十分重大的影响。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类自然事物及其运动。中国古代思想家用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上述五类事物来说明自然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这种哲学思想早见于《左传》、《国语》和《尚书·洪范》等书中。战国时代,五行说颇为流行,并出现五行相生相胜的原理。相生意味着相互滋生或促进,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等;相胜又称相克,意味着互相排斥或抑制,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等。相生和相克的协调,所谓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大自然才会运行不息,相反相成。这些观点,具有自发的辩证法因素,它的合理成分一直被保存下来,在实际应用中对中国古代天文、历数、医学等起了一定作用,例如在医学应用上成为中医的五行学说。参见五行学说条。 五行流行于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对医学理论的影响很大。关于五行的说法不一。一说起源于对天象的观察,即木、火、土、金、水五星的运行。一说“五”指五类物质的抽象,即把万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以代表物质;行指运行、运动。五行学说的优点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运动性;不足之处是把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简化成为“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完全是循环轮回,没有质变和飞跃。无法说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很容易走进玄学的死胡同,从而束缚医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五行 219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用来说明客观物质世界的起源和多样性统一的概念。《尚书·洪范》: “五行: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国语·郑语》:“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认为这五种物质是构成万物的元素。春秋战国时,产生了五行相生相胜的思想。《孙子·虚实》: “五行无常胜”。此外还有“水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和“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的观点。亦指五行为仁、义、礼、智、信。最早由荀子提出,其《非十二子》谓: “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唐杨惊注:“五行、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 ☚ 神化 心性 ☛ 五行 五行我国古典哲理之一。古人把具有清凉、洁净、肃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归为金,把具有生发、柔合、曲直、舒展等特性的事物归为木,把具有寒湿、下行、滋润等特性的事物归为水,把具有炎上、阳热、生腾等特性的事物归为火,把具有长养、生化、受纳、变化等特性的事物归为土。把金、木、水、火、土称为五行,并以此对事物进行归类。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或现象其内部均包括五行的属性。其各行之间的关系为: ☚ 阴阳 精、气、神 ☛ 五行 五行五种民生必须品的统称。即金、木、水、火、土。《尚书·洪范》: “五行: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周秉钧注:“行,用也。五行,金、木、水、火、土为人所用也。《尚书大传》 曰: ‘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 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 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 《国语》 曰: ‘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 五者皆人民生活之本,人君宜善于利用。” ☚ 五帝 五纪 ☛ 五行 五行原系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总称。中国古代思想家或用此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事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统一。战国时代,“五行”说颇为流行,多用于古代天文、历数和医学,至今仍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五行学说是以五行归类的方法及五行之间生克乘侮、亢害承制的规律,具体地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临床医疗实践。五行归类可广泛地用于自然界和人体。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化、五气、五色、五味、五音等,人体的五脏、五官、五体、五志、五声、五液等,都可用五行归类并将其各类属联系起来。例如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脏及其类属也因此与五行的特性联系起来。例如土性敦厚,能生化万物,脾能运化水谷精微,营养脏腑肢骸,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脾与土的特性相联属。五行亦可表述事物之间的联系,其具体法则是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五行相生是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的作用,古代常用“母”、“子”来类比这种相生关系; 相克是指一行对另一行具有克胜和制约作用(见“五行生克图”)。五行之间的生克是保持动态平衡的必要条件。就自然界五行类属事物而言,通过生克保持生态平衡,人体的五行类属事物则通过生克维持生理平衡。五行生克的规律是“比相生,间相胜”。即五行以木、火、土、金、水为序首尾相连,其相邻的各行为相生关系,相间的各行之间为相克关系。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也就是说,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我生、生我和我克、克我四种关系。五行生克关系遭破坏后可出现乘、侮,这是反常现象。乘,有乘虚相侵的意思;侮,有恃强侮弱的意思。例如“木”过于亢盛,则可超常地克制土(木乘土),同时可反过来克金(木侮金)。这些生克乘侮法则也同样用于中医理论。以五脏正常生理为例,木 (肝) 生火 (心),即肝脏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正常;火(心)生土 (脾),即心主血脉,血能营脾,脾才能正常地运化水谷,生血统血;土(脾)生金(肺),脾能益气,运化精微物质,上输于肺,肺才能发挥主气功能; 金(肺) 生水 (肾),即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的功能正常发挥; 水 (肾) 生木 (肝),说明肾精可以化生肝血。五脏相克也是保证脏腑正常功能发挥的必要条件。例如水克火,即肾水充足,可以有效地防止心火过于亢烈。五脏之间就是通过相生、相克来保持生理联系和动态平衡。这一平衡出现失调,就会产生疾病。例如水不涵木,即肾水亏虚,不能滋养肝木,临床病状会有肾水不足的病症(耳鸣、腰膝酸软、遗精等),同时也会累及肝,使肝血不足,出现眩晕、肢体麻木等症状。在诊断治疗方面,通过观察所得症状,与其五行属性相联系,用以诊断病源。在治疗上则充分运用五行生克关系,抑强扶弱,使之恢复平衡。中医的五行学说不是简单的机械的排列,它以临床实践为基础,客观地采用五行作为说理工具之一。目前,像滋水涵木、益火培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等,都是千百年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治疗大法。 五行生克图 ☚ 阴阳 运气 ☛ 五行 五行(1)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以五行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并以此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尚书·洪范》、《国语·郑语》保存的资料表明,西周初年人们就认识到这五种物质“杂”以生成百物。战国时五行说颇流行,有五行之间相生相胜,即互相促进、互相排斥的原理。后来被唯心主义思想家神秘化,但其合理因素对我国古代天文,历数、医学的发展起过一定作用。(2)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唐人杨惊注《荀子·非十二子》指出五行即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后人亦称为五伦。 ☚ 阴阳 八卦 ☛ 五行 五行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最先见于《尚书》,是“洪范九畴”之一。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中国古代思想家常把这五种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以后又依五种物质的某些特性而产生了“五行相生”“五行相胜”的学说,认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由“五行”引申出“五事”、“八政”、“五纪”,又联系于“四时”、“五方”,在医学上则联系于“五脏”“六腑”等,因而它在传统的思想文化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具体的理论学说虽多有神秘化的倾向,但仍不乏合理之处,在中国医学中至今仍有一定的作用。 ☚ 王氏易学集说 五伦 ☛ 五行wǔxíng五行学说属古代自然哲学。在医学上主要是以五行配五脏: 肝木, 心火,脾土, 肺金, 肾水。基本内容包括: 在五脏为中心的基础上, 通过经络以联系全身, 说明人体的整体性, 并通过自然现象的观察与医学实践联系到五方、四时等, 说明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天为风, 在地为木, 在体为筋, 在脏为肝, 在色为苍……在变动为握, 在窍为目,在味为酸, 在志为怒。” 医疗实践证明, 怒可以伤肝, 肝病患者常有易怒、头晕、目眩、抽搐以及筋和眼的一些证候, 采用治肝的方药或针灸肝经的穴位能收到效果。用五行的生、克和相侮、相乘等理论以阐述五脏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 与阴阳学说贯通一起, 可以认识到一些防治疾病的道理。《类经》: “造化之机, 不可无生, 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 无制则亢而为害, 必须生中有制, 制中有生, 才能运行不息, 相反相成。” 《素问·五运行大论》: “气有余, 则制己所胜, 而侮所不胜; 其不及,则己所不胜, 侮而乘之, 己所胜, 轻而侮之。” 五行 五行古人在生活实践中,通过对自然界的长期观察与体验,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概括为日常生活中最熟悉而不可缺少的五种物质——木、火、土、金、水,即 “五行”。并以五者之间的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来阐述物质世界的构成和事物的变化,这就是五行学说。 蒙医学运用五行归类的部分内容简表
蒙医把五行在脉诊中的应用:四季、五行、脏腑与脉象的相互关系,春夏秋冬及四个土旺期共为五时。即春属木,命脉为肝;夏属火,命脉为心;秋属金,命脉为肺;冬属水,命脉为肾。每季末的十八天,计七十二天则为脾土脉旺盛运行之时。从而以五行的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具体地解释人体生理和病理的现象,并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 五元 三根 ☛ 五行wu xingthe five elements(metal,wood,water,fire and earth)—a theory used by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s to explain the origin of the world,by physicia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make pathological diagnoses,and by superstitious people in fortune-telling 五行five elements 五行the five elements(金metal,木wood,水water,火fire,土earth) 五行wǔ xíngfive elements; five phases; wuxing 五行包涵相生相克因素的金、木、水、火、土5种物质。中国古代数术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战国时邹衍据五行推衍五德终始说,认为王朝交替是“五德”循环转移的结果。长沙楚帛书在表示春、夏、秋、冬的四角上,分别绘有青木、赤木、白木、墨木,又有“青木、赤木、黄木、白木、墨木之精”的记载,说明楚人对这一套东西是很熟悉的。云梦秦简《日书》记载了不少以五行推算吉凶的具体方法。五行与五帝、五德、五官、五常、五音、五星、五木、五色等结合,又配之以阴阳,在战国秦汉之时发展为探索自然、社会规律的操作体系。其中对于祸福吉凶的推算多属荒谬,但也保存了不少古人朴素的正确认识。五行的数术意义主要有:(1)五行相胜。秦简《日书》813—804反面简:“金胜木,火胜金,水胜火,土胜水,木胜土。”(2)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3)五行与方位。秦简《日书》803—804反面简:“东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央土。”此说影响到五帝之说的形成。(4)五行与天干、地支、季节、颜色的配套。五行学说包涵有朴素辩证法因素,但就其整体而言则属于命理学的范畴;至于民间术士用以算命,则沦为迷信。 五行❶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尚书·甘誓》、《尚书·洪范》、《逸周书》、《小开武解》皆此意。《洪范》:“五行: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其性质为:“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碱,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认为五种物质是构成万物的元素和生殖之条件。战国秦汉间出现五行相克相生学说。五行相生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见《吕氏春秋·应同篇》)。五行相生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见《汉书·律历志》引刘歆《三统历》)。先秦两汉五行思想的一种倾向是将其视为神的创造,体现神的意志。这种倾向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中得到充分发挥。另一种倾向是将其视为自然界的本然存在和自然物的基本性质,从而与天文、历数、医学结合,对古代自然科学发展起了一定作用。汉代以后对五行的阐释亦有不同倾向。 五行指水、火、木、金、土,古代认为它们是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原始元素,并以其彼此的关系说明事物的变化。 五行 五行five elements指水、火、木、金、土五种客观存在的物质。中医学家将中国占代哲学与医学实践相结合而形成五行学说,依此学说说明物质与人体的统一与五脏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 ☚ 五态人 五脏所藏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