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安庆市总的发展思路是: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朝农村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目标迈进,农村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城市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放手发展第三产业,通过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技术改造和工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工业向高水平、高效益、外向型转变。根据这一思路,调整了发展战略,原定市“八五”计划主要指标将提前两年完成,十年规划将提前四年实现。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将达220亿,平均每年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8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1.7%,国民收入14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4.1%,工农业总产值40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6%,乡镇企业总产值50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36%,财政收入11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4.1%,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4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0.5%,外贸收购总值2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4.9%。
为实现上述目标,将重点抓好6个方面的工作:
加快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大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一是发展和完善投入产出总承包、两保一挂、税利分流、税收目标管理等多种形式的改革,力争两年内完成三项制度改革;二是积极稳妥地抓好股份制和放开经营试点。重点抓好20户试点企业;三是加快发展企业集团,以优势企业和主导产品为龙头,组建纺织企业集团、毛纺企业集团、化工企业集团、造纸企业集团、塑料机械企业集团、输变电设备企业集团等。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抓好25户企业总投资40亿元的技术改造,“八五”末,使4户企业销售额超过5亿元,1户企业销售额超过3亿元,其他20户企业都要超1亿元。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软件开发、机电仪一体化、新型材料和生物工程等领域,努力完成一批标志工程。加快中密度纤维板、壬基酚、木浆等项目实施进度,抓好蛋氨酸和大电厂等一批重点项目前期工作。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发展农村经济 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农村改革的各项措施。组织供销、外贸、粮食、农业部门先行试点,建立融生产、流通、服务为一体的实体性集团,逐步形成以经济实体为依托、配套成龙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八五”末建成优质米、优质棉、优质茶、水产品、畜产品、蚕桑、经果林、工业原料林、中药材、蔬菜等10大商品基地,使每个县都能形成3~5个以农副产品开发为龙头的支柱行业。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加速农村工业化进程。重点抓好亿元乡镇和百里工业走廊建设。加强农业基本建设。珍惜和保护有限的耕地,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重点抓好同马大堤、广济圩、枞阳江堤岁修和钓鱼台水库除险加固、花凉亭灌区配套等骨干工程,搞好皖河、大沙河、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速培育市场体系 从1993年开始,以高于一、二产业的速度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力争“八五”期末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重点抓好六大行业,即商品流通业、旅游业、交通通讯业、农村社会化综合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和信息咨询业等。按照起点高、气魄大、辐射皖赣鄂的要求,抓紧建设几个规模经营、专业经营的超级市场、大百货公司、购物中心和小商品批发市场以及农副产品集贸市场。积极培育和发展完善保税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劳务市场、科技市场、信息咨询市场,开办期货市场、租赁市场、旧货市场和拍卖市场,加快形成市场体系。
多层次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加速与国际市场接轨 把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三资企业作为对外开放的重点来抓。增强安庆驻外机构的招商职能,争取以变通方式在日本、香港等地设立招商机构。实施百家企业对外开放战略,筛选100家企业对外招商合作,以整体、单项、一厂两制、厂房租赁等形式,与外资进行高起点嫁接。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将海外投资领域从工业扩大到金融、贸易、商业、交通、旅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和农业的深度开发,允许私营企业、个体经营者与外商搞合资。市、县要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涉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实行一个公章对外,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技教育运行机制,推进科学技术进步 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建立和完善科技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科技发展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鼓励试办由科研成果参股的股份制企业。鼓励发展民办科研机构。实行更加灵活和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国内外人才,鼓励他们承办、领办、合办、自办科研机构及各类企业。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加强基础教育,加快九年制义务教育进程,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打破国家包办教育的单一模式,鼓励社会、企业和私人办学,放宽和简化对私立学校的审批,引导学校走教学、科研、生产、经营相结合的路子,为全市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
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增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紧迫感,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抓好文化艺术和新闻、广播、电视事业,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积极扶持社会各方面力量和个人办文化事业,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抓好计划生育和卫生、体育工作,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体市民的法制意识;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强化治安基础工作,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从重从快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坚决查禁各种社会丑恶现象,保障改革和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