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五经文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五经文字》

正字类文字书。唐张参撰。3卷。书成于大历十一年(776年)。此书系作者奉诏“勘校经本”,与儒者“分经钩考”而成,故循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诏诸儒校正五经文字例,取名《五经文字》。编写目的主要是应读经之需和科举之用。收集经典中有争议而难决断的“疑文互体”3235字,据偏旁分为160部,参考《说文解字》、《字林》、汉《石经》、《经典释文》刊正谬失,辨其异同,“《说文》体包古今,先得六书之要;有不备者,求之《字林》;其或古体难明,众情惊懵者,则以《石经》之余,比例为助;《石经》湮没,所存者寡,通以经典及《释文》”。清顾炎武赞扬其书“甚有功于学者”。此书初刻于长安太学孔庙屋壁,后易以木版,后又石刻,北周时雕印成书。今有《古经解汇函·小学汇函》本、《后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五经文字

五经文字

字书名。唐张参著。三卷。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刻石立于太学门外。张参的书名即取义于此。全书收三千二百三十五字,按偏旁分为一百六十部,取材于《说文解字》《字林》、石经和群经用字,体包古今。书中还特别注意辨别书写笔画的错误。此书在唐代开成年间曾刻石附于石经,立于长安。它和《九经字样》一书,可为我们考察群经文字篆、隶、楷的变迁痕迹,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文字形体资料。

☚ 干禄字书   九经字样 ☛

五经文字

字书。三卷。唐·张参著。为考证《诗》、《书》、《易》、《礼》、《春秋》五经中文字的形体变化和音义而作。参照《说文》和《字林》的部首,分为一百六十部,以类相从,共收单字3235个。其校正文字,首先依据《说文》,其次依据《字林》、《汉石经》、《经典释文》以及经书文字。目的是使一般人明瞭经书的文义,并将他所考证的文字形体统一固定下来。

五经文字

五经文字

(唐)张参撰。3卷。参照汉熹平石经及《说文解字》,详定五经(《易》、《书》、《诗》、《礼》《春秋》)中的文字,凡3235字,依偏旁分为160部,重在辨正字形。书成于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刻石于长安。今本《五经文字》即据此拓摹抄刊。有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刻本,日本天保十五年(1844年)刻本。

☚ 汉印文字征补遗   新加九经字样 ☛

五经文字

三卷。唐张参(生卒年不详)撰。张参,唐代宗时 (762—779)人,开元天宝间举明经,至大历初佐司封郎,寻授国子司业。博通经史,精于字学。另著《唐广韵》五卷,今不传。是书为辨正经传文字形体的书。大历十年 (775)六月,张参奉诏校勘五经文字,书之于太学讲论堂东西厢墙壁上。其自序云:“以经典之文,六十余万,既字带或体,音非一读,学者传受,义有所存,离之若有失,合之则难并。”可见其目的在于解决传受经典的文字识读问题。书中收集了大量的疑文或体,其校定方法是: 以 《说文》 为依据,《说文》不备者,则求之于《字林》;如果古体难明,则定之以汉《熹平石经》;《熹平石经》湮没者,则以《经典释文》参酌之。共收三千二百三十五字,依偏旁分为一百六十部。所收文字除见于 《易》、《书》、《诗》、《礼》、《春秋》五经的以外,也兼收《论语》、《尔雅》中的字。每字加注反切与直音,其反切多与《字林》相合。是书问世,经书文字的楷书写法才有了规范,顾炎武《日知录》说: “张参 《五经文字》,据 《说文》、《字林》刊正谬失,甚有功于学者。”是书的缺点是分部随意割取偏旁,如“艹”部、“十”部之字,颇为凌乱。至于分部或以形旁或以声旁,则不必强求一律,因为它的分部是以正定楷体字形为目的的。张参书之于壁后,唐文宗太和间 (827—835) 改为木版,开成间 (836—840)刻之于石,附于十二经之后,今在西安碑林。至北周雕印成书。清代刻本很多,以 《后知不足斋丛本》最佳,据唐石本覆刻,字大清晰。《丛书集成初编》本即其影印本。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7:3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