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五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上) > 禮尚部 > 儀式(附) > 五禮 五禮 wǔlǐ 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朝聘之禮。《書·皋陶謨》:“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孔傳:“天次秩有禮,當用我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禮以接之,使有常。”清·王引之《經義述聞·尚書上》:“所謂五禮者,正謂公、侯、伯、子、男朝聘之禮也。”亦指古代五種禮制。即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周禮·春官·小宗伯》:“掌五禮之禁令與其用等”鄭玄注引鄭司農云:“五禮,吉、凶、軍、賓、嘉。”《隋書·禮儀志一》:“以吉禮敬鬼神,以凶禮哀邦國,以賓禮親賓客,以軍禮誅不虔,以嘉禮合婚好,謂之五禮。” 五礼奴隶制社会的礼制,称吉(祭祀)、凶(丧葬)、宾(宾客)、军(军旅)、嘉(冠婚)为五礼。据《周礼·春官》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以凶礼哀邦国之尤”;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史记·五帝纪》也载:“同律度量衡,修五礼。(注)集解曰、马融曰、吉凶、宾军、嘉也。”其用途在于建邦立国,以礼仪规范限制、约束人们的行动。(2)在诸侯内部的等级礼仪,即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之礼。《尚书·皋陶漠》中说:“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传)“天次叙有礼、当用我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礼,以授之使有常。”这是在规定公、侯、伯、子、男朝聘之礼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他们各自的社会地位,确立了相互间的等级权益关系。 五礼 五礼历代通行的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合为5礼;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按其身份等级相见、觐见,及吉、凶所行礼亦称为5礼。《尚书·皋陶谟》: “天秩有礼,自我5礼有庸哉。”周秉钧注: “五礼:郑玄曰: ‘天子也,诸侯也,卿大夫也,士也,庶民也。” 《隋书·礼仪志》: “周公救乱,弘制斯文,以吉礼敬鬼神,以凶礼哀邦国,以宾礼亲宾客,以军礼诛不虔,以嘉礼合姻好,谓之5礼。” ☚ 五服 五仗 ☛ 五礼 五礼中国古代王朝治政的最基本五种礼仪的统称,即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古人把祭祀的事作为吉礼,冠婚的事作为嘉礼,有关宾客的事作为宾礼,军旅的事作为军礼,丧葬的事作为凶礼。古人认为祭祀是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因而吉礼被列为五礼之首。祭祀对象有天地、祖先、日月星辰、山川河渎、社稷、高禖、先农、农蚕、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等等。嘉礼内容比较复杂,有冠婚、燕飨、饮食、宾射、脤膰、贺庆等礼仪。宾礼指天子对诸侯接见的礼仪以及各诸侯之间的聘问、会盟等。军礼主要是指战事和各诸侯国可以拥有兵力的限制规定。此外,围猎、筑城、划定疆界等也属军礼。凶礼是丧葬之礼,但又不单指丧葬,也包括对天灾人祸 (如饥馑、水旱、战败、寇乱等) 的哀悼。 ☚ 礼记 吉礼 ☛ 《五礼》wu liThe Five Rituals→comp.孔颖达 (Kong Yingda) and others 五礼五种礼仪规范。古代指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为 “五礼”。《周礼·大司徒》“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为儒家重要典籍。南朝梁何佟之,伏暅撰 《五礼》,计八千一十九条。 五礼❶古代有吉礼(祭祀之事)、嘉礼(冠婚之事)、宾礼(宾客之事)、军礼(军旅之事)、凶礼(丧葬之事),合称五礼。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