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突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突厥

中国清朝(近代)史籍对土耳其的称谓。参见“土耳其”。

突厥Tūjué

《姓氏词典》收载。其据《宋史》 注云: “以部族为姓氏。宋有突厥罗。”未详其他。

突厥

 中国古代民族名。6世纪中叶到8世纪中叶,在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漠北高原两度建立汗国,并活跃于中亚的民族。据史载因其先人居住于金山之阳,首领姓阿史那氏,初臣属于柔然,为柔然锻工。该族游牧的金山形似兜鍪(古代战盔),其俗谓兜鍪为“突厥”,因以为号。546年(西魏大统十二年)阿史那氏杰出首领土门击败铁勒,收其众5万余。552年(大统十八年),破柔然,建政于鄂尔浑河流域的乌德鞬山。此后,至隋初,突厥是欧亚草原上最强大的国家,控制着东西交通和贸易要道。疆域最广时,东至辽东,西至西海,地方万里,与中原地区的北齐、北周相抗衡。有文字、官制、刑法等。北朝统治者都与之联姻。民间互相往来,经济文化交流频繁。隋初,由于内部矛盾激化,加上天灾和疫疠的打击,分裂为东、西突厥。唐初,为解除其北方威胁,唐太宗命李靖、李勣率兵远征突厥,629年(唐贞观三年)俘虏颉利可汗,东突厥第一汗国灭亡。657年(唐显庆二年),唐高宗派苏定方讨平阿史那贺鲁的叛乱,巩固了唐代安西都护府的地位。

突厥

古代西北民族名。意为“勇士”、“成熟”、“热烈”。6世纪时,游牧于金山以南。初役属于柔然,后逐渐强盛。552年,首领土门率众大破柔然,自称伊利可汗,建立突厥汗国,树庭于郁督军山(今蒙古国杭爱山东段)。其全盛时疆域东起辽海,西至里海,南达阿姆河南,北越贝加尔湖,控制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土门遣弟室点密率众远征西方,灭哒、败波斯,因立为西面可汗。582年,西面达头可汗与大可汗沙钵略不睦,突厥汗国遂分裂为东西两大汗国。

突厥

中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民族名、汗国名。有广、狭两义:广义指突厥汗国前后所有操突厥语的部落、民族;狭义指6世纪中到8世纪中的突厥汗国。6世纪初兴起于金山,为一游牧部落,属于柔然,为其煅工。首领姓阿史那。542年,始见于汉文文献。546年,首邻土门降服相邻铁勒5万余部,势力开始扩大。552年,土门重创柔然,自称伊利可汗建立突厥汗国。一年后,伊利可汗死。其后继者木汗杆可汗、佗钵可汗继续扩大势力,势力范围广时东起辽水西至里海,与北齐、北周相抗衡。创立了自己的文字突厥文。有官制、刑法、税法。和内地经济、文化交流频繁。隋朝时,内部争权夺利,582年,分裂为东、西二突厥。

突厥

古族名、国名。广义包括铁勒、突厥各部落, 狭义则专指突厥汗国。六世纪初兴起于金山(今阿尔泰山)西南麓, 为一游牧部落。其名称据说由突厥语Turkut一字的单数Turk而来。含义一谓系小山羊、小牛或强有力之意;另谓金山形似古代战盔兜鍪, 因当地俗语呼兜鍪为突厥, 故以为名。初起时先属于柔然, 为其煅工。首领姓阿史那。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在首领*土门的领导下,南并天山北的铁勒,收其众5万余落。废帝元年(552)又东灭漠北柔然,自称伊利可汗, 建立突厥汗国, 树牙于都斤山(又作乌德鞬山, 今杭爱山支脉)。疆域最广时东起辽水,西抵里海,北越贝加尔湖,南抵阿姆河南。有文字(突厥文)、官制、刑法和税法。北朝统治者争与通婚,引以为援,和内地经济、文化交流频繁。隋开皇二年(582),分裂为东、西二突厥。

突厥

突厥

古族名。《周书·异域传》说,突厥是“匈奴之别种”。《隋书·北狄传》云,“突厥之先,平凉杂胡也”。突厥文《阙特勤碑》和《苾伽可汗碑》称,与回纥同族。初兴起于准噶尔盆地之北,后迁至高昌北山(今新疆博格多山)。《周书》曰,“臣于茹茹。居金山之阳,为茹茹铁工。金山形似兜鍪(mou),其俗谓兜鍪为 ‘突厥’ ,遂因以为号焉”。废帝元年(552 ),首领土门建突厥汗国。“其俗畜牧为事,随逐水草,不恒厥处。穹庐毡帐,被发左衽,食肉饮酪,身衣裘褐,贱老贵壮。” 又有子娶继母、弟娶嫂、侄娶伯母、叔母为妻的习俗。使用突厥文,信仰萨满教、祆教、景教和佛教。

☚ 昭武九姓   十箭部落 ☛
突厥

111 突厥

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广义包括所有操突厥语的部落,包括突厥、铁勒、丁零、狄历、回纥、回鹘等; 狭义专指突厥和突厥汗国。六世纪初兴起于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为一游牧部落。金山形似兜鍪(古代头盔),俗称“突厥”,因之以为族名。初属柔然,世为冶铁锻工奴。首领姓阿史那,西魏大统8年(542)突厥始见于《周书》。大统17年(551)西魏以长乐公主嫁土门,突厥与中原联系更加密切。废帝元钦元年(552)土门东灭柔然,自称伊利可汗,建立突厥汗国,置汗廷于漠北高原鄂尔浑河流域的郁督军山(今杭爱山支脉)。史称突厥第一汗国或突厥前汗国。有文字(突厥文)、官制、刑法和税法。突厥以畜牧、射猎为业。隋开皇2年(582)汗国争位内讧,分裂为东、西二突厥。东突厥为西突厥所迫,向隋求婚纳贡称臣,迁居漠南。贞观4年(630)颉利可汗扰唐,为唐所俘,东突厥第一汗国或前汗国遂亡。永淳元年(682)阿史那氏骨咄禄叛唐自立,据黑沙城(今呼和浩特北),夺乌德鞬山(郁督军山),重建汗廷,是为东突厥的中兴,史称突厥第二汗国或后汗国。唐天宝三年(744)内乱,为回纥所灭。西突厥自与东突厥分裂后,在达头可汗率下,尽有今新疆及中亚大部地区,对唐和印度、东罗马、伊朗等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桥梁作用。唐显庆4年 (659) 为唐所破。

☚ 月氏   吐谷浑 ☛
突厥

突厥Tuque

中国古代民族。原居地不详, 以游牧狩猎为生, 诸氏族中以阿史那氏最为显赫, 诸可汗俱出于此氏。后迁徙到高昌 (今新疆吐鲁番) 的北山(今博格多山),以锻铁著名。5世纪中叶,被柔然征服,被迫迁居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6世纪初,柔然衰落, 突厥逐步摆脱其控制。西魏废帝元年 (552), 首领土门破柔然,建立突厥汗国,称伊利可汗。次年,木杆可汗立, 屡兴征伐, 领地 “东自辽海以西至西海(里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至北海(贝加尔湖)五六千里”(《北史·突厥传》),达到全盛。北齐、北周对峙时期, 突厥同时交通二国, 从中取利, 并不断骚扰北方边境。隋开皇二年(582),突厥因内讧分裂为东、西汗国。东突厥在隋、唐之际国力最强, 役属众多部族, 不断骚扰唐朝辖境。贞观四年 (630), 唐军与反叛突厥的薛延陀部联合夹击, 灭东突厥, 大批突厥人迁至大漠以南, 东突厥贵族后又再建汗国, 其毗伽可汗 (716—734年在位)与唐一直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市规模很大。天宝四年(745),东突厥为回纥所灭。西突厥的势力范围主要在西域, 显庆三年 (658), 为唐所灭。突厥汗国属部落联盟国,部落各级首领世袭,有文字、刑法、税法,与唐有互市交往,玄宗开元时,每年用帛数十万匹换突厥的马。唐前期, 突厥的侵扰构成唐北方、西北方的最大边患。

☚ 唐蕃会盟碑   回纥 ☛
突厥

突厥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初起源于准噶尔盆地之北,原是一个以狼为图腾的部落。这个部落“所生子皆以母族为姓”。后迁移至高昌 (今新疆吐鲁番)的北山(今博格多山)。此地自古以产铜、铁、磠砂、煤炭驰名。突厥人在这里学会了锻冶技术。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期时,突厥被柔然征服,迁居于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为柔然锻铁,被称为“锻奴”。因金山状如兜鍪 (古战盔),俗呼兜鍪为“突厥”,因以为号。原活动于漠北,被柔然奴役的铁勒人不堪柔然欺压,趁柔然衰弱之机西迁吐鲁番盆地,建立高车王国。此后,突厥趁柔然与高车连年争战之机,逐渐摆脱柔然控制。西魏文帝大统八年 (542年),在汉文文献中开始出现 “突厥”之名(《周书·宇文测传》)。大统十二年,突厥遣使西魏,正式与内地王朝来往。同年,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率部众打败并合并了铁勒各部五万余落(户),实力大增。北齐、北周时期,突厥纵横捭阖于齐、周之间,从中渔利,并乘机大发展。佗钵可汗在位时,控弦数十万,其辖境“东自辽海 (即辽河上游濒海一带) 以西,西至西海(今里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 (今贝加尔湖) 五、六千里,皆属焉。”隋初,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突厥据有今新疆和中亚大部地区;东突厥据有西起阿尔泰山,东至外兴安岭,包括今蒙古和西伯利亚部分地区。开皇九年 (589年),东突厥突利可汗率众降隋,受封为启民可汗。大业七年,西突厥发生内讧,处罗可汗战败,率众投归隋朝。隋末,东西突厥再度强盛,他们支持北方割据势力,不断向南骚扰。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冬,唐派大将李勋、李靖率兵十余万,分六道出击,大败东突厥,可汗降唐。唐在东突厥故地设定襄、云中都督府,以原突厥首领统管。唐高宗时,又先后建单于都护府和安北都护府。此后,东突厥时降时叛,后被回纥所灭。西突厥于唐初形成控弦数十万,霸有西域的强盛势力,严重威胁着唐朝的安全。唐高宗于显庆二年(657年)派兵击溃西突厥,俘其可汗。后又击灭其残余势力,在其故地置昆陵、蒙池等都护府,隶属于安西都护府,由突厥人管理。在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中,突厥是最早创造了自己的文字的民族。现已发现的突厥文碑铭都是公元8世纪前半期建立的。此时其文字结构已相当完整,词汇也相当丰富。碑铭写出了突厥族盛衰及政权兴亡过程。

☚ 柔然   奚 ☛

突厥

中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民族名和国名。广义包括所有操突厥语的部落和民族,狭义专指突厥。6世纪游牧于阿尔泰山一带。552年建立政权,582年分裂为东、西两部。

突厥

突厥

中国古代西北民族的名称,鄂尔浑突厥文碑铭记其原音为Turk。有人说突厥人是匈奴的后裔,也有人说他们的祖先是乌孙,从生活习惯和语言来看,又与鲜卑人有着血缘关系。根据有关语言学的资料可知,“突厥”(Turk)一词的含义是“勇士”、“热烈”和“成熟”。公元五世纪,其族游牧于金山(阿尔泰山)以南。当地盛产煤和铁矿。突厥人掌握了采煤炼铁的技术,被柔然人征服后,即成了柔然汗国的“锻奴”部落。六世纪初,突厥首领即自称“大叶护”。大叶护之子土门继位后,突厥迅速崛起,西魏大统十二年(公元546年),土门率众击灭高车王国,收降高车部众5万余户。废帝元年(公元552年),又大败柔然,迫使其可汗阿那瓌自杀,柔然汗国灭亡。于是土门自称伊利可汗,创建突厥汗国。其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支,有文字,建国以后,又有整齐的官制、税法和刑罚。其可汗一定出自阿史那氏族,可汗之下有小可汗、叶护、设、特勤、俟利发、吐屯等28级官阶。都为世袭。同年,伊利可汗土门死,其弟科罗继位,号称乙息记可汗,发兵大败柔然可汗邓叔子,占领蒙古高原,将牙帐(统治中心)迁至郁督军山(今蒙古高原杭爱山东段)。次年乙息记可汗死,其弟俟斤继位,号称木杆可汗。东征奚、契丹,北讨黠戛斯、九姓铁勒,又命其弟室点密西征,灭哒,败波斯,突厥进入鼎盛时期,其疆域东至辽海,西至里海,南至阿姆河以南,北过贝加尔湖,控制了中西交通和丝绸贸易的道路。为了便于统治,木杆可汗分封室点密为西面可汗,主管阿尔泰山以西地区,自己主管蒙古高原。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西面可汗达头与大可汗沙钵略不和,经常互相攻战,于是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大部分。

☚ 铁勒乌脱   突厥汗国 ☛

突厥tū jué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游牧在阿尔泰山一带。6世纪中叶,开始强盛起来,并吞了邻近的部落,西魏时曾在我国境内建立政权。隋开皇二年(582)分为东突厥和西突厥。7世纪中叶,先后被唐所灭。《本草纲目 ·腽肭兽》:“骨豽,《说文》作貀,与‘肭’同。”又“骨豽兽,生西番突厥国。”

突厥tu jue

【历史】Turk,ethnic nationality in ancient north China

突厥

Turk;Tujue—ethnic community in ancient north China
~人Turk;Tuki/~语Turki

突厥

古族名。鄂尔浑突厥文碑作Turk。广义包括突厥、铁勒、回纥等部落;狭义专指6世纪中叶至8世纪中叶的突厥。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之阳,因金山形似兜鍪(古代战盔),其俗谓兜鍪为突厥,因以为部落名。11世纪70年代成书的《突厥语大辞典》释之为“最成熟最旺盛之时”。初臣于柔然,为其锻奴,首领※阿史那土门时其部渐盛,于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击破铁勒,降五万余落。废帝元年(552),重创柔然汗国,自立为伊利可汗,建立突厥汗国。置汗庭于漠北高原鄂尔浑河流域的郁都军山(一作于都斤山、乌德鞬山,今杭爱山支脉),疆域最广时东起辽水,西抵里海,北越贝加尔湖,南抵阿姆河南。控中西交通要冲及丝绸贸易之路,对中西经济、文化交流起过重要作用。隋开皇三年(583,一作二年),西面可汗※达头联合阿波、贪汗等共同反对※沙钵略可汗,在西部宣布独立,使突厥分裂为东、西突厥二部分。有官制、刑法、税法、文字(突厥文)。可汗地位最尊,皆出于阿史那氏族。下有小可汗、叶护、设、特勤、俟利发、俟斤、吐屯、发等官职,共分28等。大小官职由氏族酋长、部落首领等贵族阶层世袭。其社会性质,学术界尚无定论。虽存在牧主占有奴、婢的现象,仍不足据以断定其为奴隶社会。突厥民众居穹庐(毡帐)、食肉酪,披发左衽,逐水草迁徙。宗教信仰颇为庞杂。除萨满教在东西突厥均流行外,袄教和景教仅流行于西突厥,而东西突厥统治者亦多有皈依佛教者。参见“突厥汗国”(1759页)、 “东突厥汗国”(516页)、“西突厥汗国”(708页)。

突厥

古族名。五世纪中叶,游牧于金山(阿尔泰山)南麓。金山形似古代战盔,俗称突厥,因以命名。当时势力弱小,为柔然役使。六世纪初,柔然汗国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动乱迭起,突厥乘机摆脱其束缚,在阿史那土门领导下逐渐强盛。不久,打败铁勒,势力大张。西魏废帝元年(552)又大破柔然,土门自号伊利可汗,建立汗国,汗庭(牙帐)建于郁都斤山(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北)。有自己的行政组织和官制,也形成了征兵、征税和刑法等制度。由于和北朝有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频繁交流,突厥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土门死,子科罗继立,科罗死,弟俟斤立,号木杆可汗,此时,突厥国力强劲,疆域广大,进入极盛时期,北齐、北周都争相与之结好。木杆死后,突厥内部自相攻杀,于开皇二年(582)正式分裂为东、西突厥。参见“东突厥”及“西突厥”。(参考图30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8:3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