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官掾 五官掾官名。郡守属官。《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六》:“时弘农五官掾……。” 《续汉志》: “郡有五官掾,署功曹及诸曹事。” ☚ 五伯长 五官史 ☛ 五官掾wǔ guān yuàn官名,汉置,为郡国属官,掌管功曹及诸曹事,主祠祀,其监属县,有五部督邮,曹掾一人。在郡国,称五官掾,在县,称廷掾,监乡五部,春夏为劝农掾,秋冬为制度掾。见《后汉书·百官志》。晋中央诸卿、领军、护军、太子太傅和郡国皆置,南朝宋、齐、梁、陈及北齐皆沿置。见《晋书·职官志》。 五官掾官名。汉置,为郡国属吏,掌功曹及诸曹事,位次功曹,兼主祭祀。晋沿置,除郡、国外,凡诸卿、领军、护军、太子太傅、少傅等亦置。南朝历代及北齐亦置此职。 五官掾郡纲纪吏。西汉始设于郡国,见《汉书·王尊传》。《后汉书·百官志》谓五官掾署功曹及诸曹事,无固定职掌,其地位仅次于功曹。祭祀时在郡吏中居于班首。魏晋时郡亦置五官掾,其位置在功曹之前,主诸曹事。因主诸曹无一定职事,故位虽尊而在行政上的重要性却远不如功曹。南朝时郡亦置五官掾,北朝惟称五官,无“掾”字,位在郡主簿之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