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五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五官太极拳名词。人体的面部五种器官,在练拳中均有相应作用。分别为眼、耳、鼻、舌、口。 五官wǔɡuān人体的五种器官,多指脸上的五官,即眼、耳、口、鼻、眉;中医指眼、耳、口、鼻、舌。 五官;武官◉ 五官wǔɡuān 名 指耳、目、口、鼻、舌,通常指面部的器官。〈例〉~科/ ~端正/ 人的~各有其功能。 古代名物 > 占相類 > 相術部 > 連稱合稱 > 五官 五官 wǔguān 古相術把人面部眉、眼、鼻、耳、口總稱五官,並據其特性,稱眉爲保壽官,眼爲監察官,鼻爲審辨官,耳爲採聽官,口爲出納官。清·雲林子重訂《柳莊神相全編》引《大綡廣鑑》書云:“一官成,十年貴顯;一府明,十年富豐,五官俱成,終身富貴。” 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頭面部 > 面 > 天官 > 五官1 五官1 wǔguān 指人體的耳、目、口、鼻、形。其稱始見於先秦典籍。《荀子·天論》:“耳、目、口、鼻、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謂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謂天君。”清·沈復《浮生六記·浪遊記快》:“不惟氣候迥别,即土著人物,同一五官而神情迥異。” 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頭面部 > 面 > 五岳 > 五官2 五官2 wǔguān 中醫學謂鼻、目、口、舌、耳爲五官。其稱始見於先秦典籍。《靈樞經·五閲五使》:“五官,岐伯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 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頭面部 > 面 > 五岳 > 五官3 五官3 wǔguān 指人之耳、目、口、鼻、心。其稱始見於先秦典籍。《荀子·正名》:“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徵之而無説。”楊倞注:“五官,耳、目、鼻、口、心也。” 器官1 器官1器(消化~;生殖~) 官(~能;五~;感~) 另见:功能 体内各部 ☚ 体内各部分 循环器官 ☛ 五官❶指鼻、眼、口唇、舌、耳等五个器官,它们分属于五脏,为五脏的外候。《灵枢·五阅五使》: “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五官者,五脏之阅也。” 五官即鼻、眼、口、舌、耳五个器官。五脏与五官相通:鼻为肺官,目为肝官,口唇为脾官,舌为心官,耳为肾官。 五官 五官五位职事大臣的统称。汉代宫妃有五官。《史记·周本纪四》: “作五官有司。” 《礼记·曲礼下》: “天子之5官: 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5众。”《汉书·外戚传》: “五官,视三百石。……五官以下,葬司马门外。” ☚ 五品 五伯 ☛ 五官 五官中医名词。指鼻、眼、口唇、舌、耳五个器官。五官分属五脏,可见于 《灵枢·五阅五使》: “五官者……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 口唇者,脾之官也: 舌者,心之官也; 耳者,肾之官也。”五脏的病变常可通过五官反应出来,如鼻塞、鼻煽为肺之病,耳鸣、耳聋为肾之病等。故治疗五官疾病应该联系五脏的状况以确定治疗原则。例如目睛暴发赤肿,可以龙胆泻肝汤泻肝经之火等。 ☚ 命门 五轮八廓 ☛ 五官鼻、目、口唇、舌、耳的合称。五官分属五脏,为五脏的外候。《灵枢·五阅五使》:“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 五官 五官五种官职。《礼记·曲礼下》:“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土、司寇。”《战国策·齐策一》:“靖郭君谓齐王曰:‘五官之计,不可不日听也,而数览。’”高诱注:“计,薄书也。听,治也。” ☚ 王赓言 五属大夫 ☛ 五官wǔguān❶指鼻、眼、口唇、舌、耳等五个器官, 它们分属于五脏, 为五脏的外候。又名苗窍。《灵枢·五阅五使》: “鼻者,肺之官也; 目者, 肝之官也; 口唇者, 脾之官也; 舌者, 心之官也; 耳者, 肾之官也……五官者, 五脏之阅也。” 五官 五官眼、耳、鼻、舌和触感器(皮肤、粘膜)等器官称之为五官。五官用视、听、嗅、尝、触来感受客观事物之刺激叫五感,亦称感觉。为五官所感觉的客观事物之形状、声音、气味,滋味和触感之物体称为元质点。五官感受元质点之刺激后,经过白脉传导反映于脑,于是在脑里便产生视、听、嗅、尝、触等五知,亦称知觉。对元质点在脑里所进行的综合、分析、判断活动的过程称之为思维。五官之得以感觉和脑之知觉以及思维活动,均在司命赫依和能足巴达干、司视希拉等之协同配合作用下完成。在蒙医学古籍中亦有: “司命赫依能使感觉器官清明,增强智力。”“能足巴达干使人产生满意感和知足感”等记载。说明了赫依、巴达干同脑和五官的关系。 ☚ 脏腑 骨胳 ☛ 五官 五官藏医将眼、耳、鼻、舌及皮肤称为五官,或者五识。五官依次用视、听、嗅、味、触来感受外界事物的形状、声音、气味、滋味和硬软糙润等触感。五官各有脉管与白脉之海大脑相构通,在居于脑中的持命隆和能足培根等的支配下,各自所属的能视赤巴、能味培根等发挥功能。五官与五脏有脉络联系,不但供给营养的血液和润湿的水液,而且互为表里,成为五脏的外候,它们所表现出的反常证候是诊断五脏是否有疾患的主要依据。 ☚ 人体功能 病理变化 ☛ 五官set of features 五官five features 五官wǔ guānfive sensory organs 五官wǔ guān1、五行之官。《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2、五种官的概称。商朝指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礼记·曲礼下》:"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注:"此殷时制也。"周指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其各物,而颁之于五官,使共奉之。"注:"司徒主牛,宗伯主鸡,司马主马及羊,司寇主犬,司空主豕。"疏:"六卿应言六官,而云五者,以其天官(冢宰)贰王治事,尊而不使奉牲,故五官也。" 3、泛指百官。汉代史游《急就篇》:"诸物尽讫五官出。" 4、汉代有五官郎(五官中郎、五官侍郎、五官郎中)、五官中郎将。郡国还有五官掾。《后汉书·百官二》:"五官中郎将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主五官郎。五官中郎,比六百石。五官侍郎,比四百石。五官郎中,比三百石,凡郎官皆主更直执戟,宿卫诸殿门,出充车骑。"又《后汉书·百官五》:"有五官掾,署功曹及诸曹事。" 5、汉代女官名。《汉书·外戚传序》:"五官视三百石。"注:"五官,所掌亦象外之五官也。"汉代女官分十四等,五官为第十二等。 6、唐代司天台有五官保章正、五官监候、五官司历,掌历法及测景分至表准;五官灵台郎,掌候天文之变;五官挈壶正,五官司辰,掌知漏刻。见《新唐书·百官二·司天台》。其后历代沿置。 五官❶人身五官。或谓耳、目、口、鼻、形,或以两手及口、目、耳为五官,医家谓鼻、目、口、舌、耳为五官。 五官官名。(1)中国古代思想家企图用日常生活中习见的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战国时代“五行”说颇为流行,反映在历史观中,认为古代社会有五官的设置,如说神农时的五官为大火氏、鹑火氏、西火氏、北火氏、中火氏;共工时的五官为东水氏、南水氏、西水氏、北水氏、中水氏;黄帝时五官为青云氏、缙云氏、白云氏、黑云氏、黄云氏;伏羲时的五官为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少皞时的五官为鹘鸠氏、鴡鸠氏、爽鸠氏、鸤鸠氏、祝鸠氏;颛顼和帝喾时的五官为木正、火正、金正、水正、土正;分别称为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中官。这显然是以五行来对应氏族社会中的官,其取义有附会的成份。(2)《礼记·曲礼》说:“天子建天官,先六太,……次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郑玄谓是商代制度,根据甲骨文、金文资料研究,上述五官,其实是西周卿士寮的五种主要官职。(3)战国时齐、楚两国设置,齐国五官指大田、大行、大谏、大司马、大理五职,见《吕氏春秋·勿躬篇》。楚五官指五卿,《战国策·楚策一》说:“昭王反郢,五官失法,蒙谷献典,五官得法。”刘歆谓“楚之五官者,五卿也”。(4)秦汉时有五官中郎将,东汉又有五官中郎、五官侍郎、五官郎中诸职,均为武官,主更直执戟宿卫,属光禄勋。(5)内命妇名。西汉置,为皇帝之妾,位视三百石,在少使下顺常上。东汉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