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6 五四文学革命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翼,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内容的文学革命新运动。发生于1917年至1919年之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有首先发难之功。该杂志1917年1月号登出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明确提出文学改良的“八事”,并提出白话文应为“中国文学之正宗”,成为文学革命的第一个信号。同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高举文学革命大旗,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主义”,进一步明确了反对封建的旧文学、建设新文学的任务,成为此次文学革命的纲领性宣言。此后,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李大钊等也相继撰文响应,推动了文学革命理论的发展。“五四”文学革命的伟大旗手鲁迅于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抨击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吃人罪恶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后又发表了《孔乙己》、《药》等,与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一起,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五四”文学革命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伟大革命,它宣告了封建文学的结束,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学的诞生,是现代文学史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