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五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五古 五古又称“五言古诗”。古体诗之一种。因每句为五言,故名。其产生较早,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之作是东汉的《古诗十九首》。 ☚ 古体诗 七古 ☛ 五古 五古“五言古诗”的简称。 ☚ 五言古诗 七言古诗 ☛ 五古 夫文章之体,五言最难。声势沉浮,读之不美; 句多精巧,理合阴阳。包天地而罗万物,笼日月而掩苍生。其中四时调于递代,八节正于轮环。五音五行,和于生灭; 六律六吕,通于寒暑。 长篇最难,晋魏以前,诗无过十韵者。盖常使人以意逆志,初不以序事倾尽为工。至老杜《述怀》、《北征》诸篇,穷极笔力,如太史公纪传,此固古今绝唱。然《八哀》八篇,本非集中高作,而世多尊称之不敢议,此乃揣骨听声耳,其病盖伤于多也。如《李邕》、《苏源明》诗中极多累句,余尝痛刊去,仅各取其半,方为尽善,然此语不可为不知者言也。 古诗以意为主,以气为客,故意欲完,气欲长,唯意之往而气追随之。故于韵无所拘,但行于其所当行,止于其不可不止。盖得韵宽则波澜泛入旁韵,乍还乍离,出入回合,殆不可拘以常格。如韩退之《此日足可惜》之类是也。得韵窄则不复傍出,而因难见巧,愈险愈奇,如韩退之《病中赠张十八》之类是也。欧阳文忠公曰:“予尝与圣俞论此,以谓譬如善驭良马者,通衢广陌,纵横驰逐,惟意所之,至于水曲蚁封,疾徐中节,而不蹉跌,乃天下之至工也。圣俞戏曰:‘前史言退之为人木强,若宽韵可自足,而辄傍出,窄韵难独用而反不出,岂非其拗强而然欤?’坐客皆大笑之也。” 凡作古诗,体格、句法俱要苍古。且先立大意,铺叙既定,然后下笔,则文脉贯通,意无断续,整然可观。 五言古诗,或兴起,或比起,或赋起。须要寓意深远,托词温厚,反复优游,雍容不迫。或感古怀今,或怀人伤己,或潇洒闲适。写景要雅淡,推人心之至情,写感慨之微意,悲欢含蓄而不伤,美刺婉曲而不露,要有《三百篇》之遗意方是。观汉魏古诗,蔼然有感动人处,如《古诗十九首》,皆当熟读玩味,自见其趣。 五言长古篇法: 分段、过脉、回照、赞叹。先分为几段几节,每节句数多少,要略均齐。首段是序子,序了一篇之意,皆含在中。结段要照起段。《选》诗分段,节数甚均,或二句,或三句、四句、六句、八句,皆不参差。杜却不甚如此太拘,然亦不太长不太短也。次要过句,过句名为血脉,引过次段。过处用两句,一结上,一生下,为最难,非老手未易了也。回照谓十步一回头,要照题目,五步一消息,要闲语赞叹,方不甚迫促。长篇怕乱杂,一意为一段。以上四法,备《北征》诗,举一隅之道也。 五言短古篇法: 辞简意味长,言语不可明白说尽,含糊则有余味。……编修杨仲弘曰: 五言短古,众贤皆不知来处。乃只是《选》诗结尾四句,所以含蓄无限意,自然悠长。 古体起语,比少而赋兴多,贵乎平直,不可立意涵蓄。若一句道尽,余复何言? 或兀坐冥搜,求声于寂寥,写真于无象,忽生一意,则句法萌于心,含毫转思,而色愈惨澹,犹恐入于律调,则太费点检斗削而后古。或中有主意,则辞意相称,而发言得体,与夫工于炼句者何异?……或以一句发端,则随笔意生,顺流直下,浑成无迹,此出于偶然,不多得也。 古诗自有音节。陆、谢体极俳偶,然音节与唐律迥不同。唐人李、杜外,惟嘉州最合。襄阳、常侍虽意调高远,至音节时入近体矣。 唐人鲜为康乐者。五言短古多法宣城,亦以其朗艳近律耳。 五言古体起于苏武、李陵,然夏歌、楚谣间用五字成句,其源又不特始于苏、李矣。作者须要用笔矫健,而含古意,平仄屈拗,不可稳顺近律。使寥寥数句,如子昂 《览古》,观者不恨其少; 累累百余言,如岑参《登浮屠》等作,览者不厌其多。唯熟读曲江《感遇》、杜甫《出塞》诸诗,便可以凌夺陶、谢,挺然自树。 长篇之法,如波涛初作,一层紧于一层。拙句不失大体,巧句复害正气。诗有格有韵: 渊明“悠然见南山”之句,格高也; 康乐“池塘生春草”之句,韵胜也。格高者难,韵胜者易,兼此二者,唯孟浩然得之。长篇古风,最忌铺叙,意不可尽,力不可竭,贵有变化之妙。气格高,虽拘对偶,不害为大家;气格卑,虽不拘时偶,亦是小家。长篇古体,参差中出整齐语,犹是笔力,最戒似对非对。但涉江湖热闹语,便即鄙俗;但用通用字无法,即软弱。软弱易疗,鄙俗难医。 古风长篇,先须构局,起伏开合,线索勿紊。借如正意在前,掉尾处须击应; 若正意在后,起手处先须伏脉。未有初不伏脉而后突出一意者,亦未有始拈此意而后来索然不相呼应者。若正意在中间,亦要首尾击应。实叙本意处,不必言其余,拓开作波澜处,却要时时点著本意,离即之间方佳。此如画龙,见龙头处即是正面本意,余地染作云雾。云雾是客,龙是主,却于云雾隙处都要隐现爪甲,方见此中都有龙在,方见客主。否是,一半画龙头,一半画云雾耳,主客既无别,亦非可为画完龙也。 唐体诗有涯涘,后之作者,患在薄弱,不患泛滥。古体诗无涯涘,后人泛滥之弊,遂同于五七字为句之文。“简贵”二字,时刻须以自警。 问: 古诗换韵之法,应何如?答: 五言换韵,如“折梅下西洲”一篇,可以为法。李太白最长于此。七古则初唐王、杨、卢、骆是一体,杜子美又是一体。若仿“初唐体”,则用排偶律句不妨也。 问: 古诗忌头重脚轻之病,其详何如?答: 此似为换韵者立说。或四句一换,或六句一换,须首尾腰腹匀称,无他秘也。 五古,汉魏无转韵者,至晋以后渐多。唐时五古长篇,大多转韵矣。惟杜甫五古,终集无转韵者。毕竟以不转韵者为得。韩愈亦然。如杜《北征》等篇,若一转韵,首尾便觉索然无味; 且转韵便似另为一首,而气不属矣。五言乐府,或数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此又不可泥。乐府被管弦,自有音节,于转韵见宛转相生层次之妙。若写怀投赠之作,自宜一韵,方见首尾联属。宋人五古不转韵者多,为得之。 韩昌黎受刘贡父“以文为诗”之谤所见亦是。但长篇大作,不知不觉,自入文体。汉之《庐江小吏》已传体矣,杜之《北征》序体,《八哀》状体,白之《游悟真寺》记体,张籍《祭退之》竟祭文体,而韩之《南山》又赋体,《与崔立之》又书体。他家尚多,不及遍举,安得同短篇结构乎? 《选》体如盛世士夫,精神肃穆,衣冠都雅,词令典则,所以望之起敬。后来者各换妆束,各打乡谈,不妨自成一家,全无太平宽裕之象。虽韩、杜诸公,亦望而却步。 《选》体凝而不流,全在精神收敛,意思深沉,不然亦是死胚。 古诗写景如写意,山水林木云石不须细细钩勒,屋宇人物不须琐琐描画,然须一气磅薄中苍厚浑成,当于此等处会心。 五言古,长篇难于铺叙。铺叙中有峰峦起伏,则长而不漫; 短篇难于收敛,收敛中能含蕴无穷,则短而不促。又长篇必伦次整齐,起结完备,方为合格; 短篇超然而起,悠然而止,不必另缀起结。苟反其位,两者俱傎。 五言长篇,固须节次分明,一气连属。然有意本连属而转似不相连属者: 叙事未了,忽然顿断,插入旁议,忽然联续,转接无象,莫测端倪。此运《左》、《史》法于韵语中,不以常格拘也。千古以来,且让少陵独步。 五言古风虽起于苏武、李陵,而夏歌、楚谣间用五字成句,不独始于苏、李矣。作诗要用意古雅,运笔矫健,得十五国风人之旨。散笔而便于用意敷词,更可寓讽刺规谏,有风雅之遗,故曰古风。 后人长篇,率皆横征事实,否则力薄不可支持,试阅老杜《咏怀》、《北征》等作,曾用几故实耶?若青莲大篇,随手事实,滚滚而来,则又不为使事也。正如大风拔木,屋瓦皆飞,气之所过,物必从之,风何有意于其间哉! 五言小古,锻琢太过,便非高品。 五古上自汉魏,无迹可求,唐以后稍涉议论矣。就中如香山,一味真率,不宜轻学,恐蹈画虎不成之诮。 五古得文一体: 传体者,《焦仲卿妻诗》; 序体者,杜《北征》; 状体者,杜《八哀》;赋体者,退之《南山》;记体者,乐天《悟真寺》; 书体者,乐天《与崔立之》; 论体者,乐天《咏谢自然》; 诔体者,张籍《祭退之》; 议体者,卢仝《月蚀》(任华寄杜甫、李白二篇亦书体)。 五言古诗,厥体甚尊,《三百篇》后,此其继起,以简质浑厚为正宗。苏李赠答、《古诗十九首》后,唯陈思诸作及阮公《咏怀》、子昂《感遇》等篇,不踰分寸。余皆或出或入,不能一致也。 凡作清淡古诗,须有沉至之语,朴实之理,以为之骨,乃可不朽。非然,则山水清音,易流于薄,且白腹人可以袭取。读陶公诗知之。 五言古诗,不废排比对偶。然如陆士衡则伤气,如颜延之则窒机,盖整密中不可无疏宕也。 古诗有先叙事后点题法,最易得势。如《送表侄王砯》诗“次问最少年”一段,不知说谁,及至“秦王时在座,真气惊户牖”,方知言太宗; 《丽人行》“后来鞍马”一段,亦不知说谁,乃至“慎莫近前丞相嗔”,方知言杨国忠,章法甚奇。 作五言古,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生毋熟,次山《箧中集》 实得此意。 五古字少,又以神韵为主,神韵不可促,故转韵特难。《古诗十九首》唯“行行重行行”与“冉冉孤生竹”二首换韵,其音节转捩处便近乐府。五言长古滥觞于齐梁,汪洋于杜、韩、元、白,终非正格。 作五古大篇,离不得规矩法度,所谓神明变化者,正从规矩法度中出,故能变化不离其宗。然用法须水到渠成,文成法立,自然合符,毫无痕迹,始入妙境。少陵大篇,最长于此。往往叙事未终,忽插论断,论断未尽,又接叙事; 写情正迫,忽入写景,写景欲转,遥接生情。大开大合,忽断忽连,参差错综,端倪莫测。如神龙出入云中,隐现明灭,顷刻数变,使人迷离。此运《左》、《史》文笔为诗法也,千古独步,勿庸他求矣。 古诗音节,须从神骨片段间,体会其抑扬轻重,伸缩缓急、开合顿挫之妙,得其自然合拍,五音相间,无定而有定之音调节奏,乃能铿锵协律,可被管弦。虽穿云裂石,声高壮而清扬,然往而复回,余音绕梁,言尽而声不尽,篇终犹有余韵。以人声合天籁,故曰诗为天地之音也。此中妙旨,自非讲求平仄所可尽,第不从平仄讲求,初学何由致力,渐悟古人不传之秘哉! 王阮亭《平仄定体》、赵秋谷《声调谱》,初学宜遵之。始从平仄讲求音节,及工夫纯熟之候,自能悟诗中天然之音之节,纵笔为之,无不协调矣。 凡诗不可以助长,五古尤甚。故诗不善于五古,他体虽工弗尚也。《书谱》云:“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为五古者,宜亦有取于斯言。 古诗最忌装点。如起处必用浑笼四句,名曰装头,唐人中已每每有之。至中间用排偶,六朝及初唐不可胜处,即少陵亦间为之。此为古中带律,又别为一格也。 短古八句为一首,四句一换韵,王勃实开其体,后人多效之。五古四句一换韵,本之《西洲曲》,合之一古诗,分之数绝句也。 严秋槎《药栏诗话》颇嫌六朝人之琢词炼句,过于穿凿。然五言节短音长,非琢炼何能工妙耶? 其后唐人如岑、王、孟、韦、储、柳,虽稍变格,仍不能出前人窠臼。昌黎尤长于遒炼,音节亦骎骎近古。……唐人则太白乐府诸篇,工部《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石壕吏》、《新安吏》、前后《出塞》、 《自京赴奉先》、 《北征》诸什, 洋洋𫅗𫅗, 蔚为大篇。其余如岑之《登慈恩寺塔》,韦之《郡斋燕集》,允推佳构。王之《渭川田家》、《青溪》、《蓝田山石门精舍》,孟之《寻香山淇上人》、《夏日南亭怀辛大》、《秋登万山寄张五》,柳之《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游西亭》,韩之《秋怀》十一首、赠张彻、张籍及送惠师诸首,皆音节近古,几经锤炼而成。郊寒岛瘦,要足以振拔陈言,开辟意境。香山五古,多讽谕之作,但词涉直露。学陶、白而流于迂俗浅率,反不如学孟、贾之较新警也。 五古 五言长韵古诗,如白乐天 《游悟真寺一百韵》,真绝唱也。五言古诗,句雅浅而味深长者,陶渊明、柳子厚也。如少陵《羌村》、后山 《送内》,皆是一唱三叹之声。 五言以来,六朝之谢、陶,唐之陈子昂、韦应物、柳子厚,最为近风雅。自余多以杂体为之。杂体愈备,则去风雅愈远,其理然也。 五言若陶靖节、韦苏州之冲淡和平,得性情之正。杜少陵之因事兴怀,忠义激烈,是皆得“三百五篇”之遗意者也。夫岂流连光景、岁锻月炼而为缛丽夸大之辞者所可比哉! 盖诗虽盛称于唐,其好古者自陈子昂后,莫若李、杜二家。然二家歌行、近体诚有可法,而古作尚有离去者,犹未尽可法之也。故景明学歌行、近体,有取于二家,旁及初唐,盛唐诸子,而古作必从汉魏求之。 五七言古诗沿于汉魏,体虽袭旧,意不相模,各自成家,虽呈芬见采,终是唐调。五言惟陈子昂、储光羲饶有古意。七言古则雄浑震荡,纵横奇瑰,幻出大观。李、杜独树赤帜,即曹、刘、沈、谢降代就格,恐未能伯仲。 大历以后,五言古诗可选者,唯端此篇(按指李端《古别离》诗),与刘禹锡《捣衣曲》、陆龟蒙“茱萸匣中镜”、温飞卿“悠悠复悠悠”四首耳。 孔文谷曰: 陈子昂之古风,尚矣,其含光飞文,怀幽吐奇,廊庙而有江山之致,烟霞而兼黼黻之裁,着色成文,吹气从律,则燕公、曲江高矣,美矣,擅其宗矣。杜子美称李太白诗清新俊逸,然却太快。太白谓子美诗苦,然却沉郁,缘其性褊躁婞直,而多忧愁愤厉之气; 其用字之法,则老将之用兵也。王摩诘、孟浩然、韦应物,典雅冲穆,入妙通玄; 观宝玉于东序,听广乐于钧天,三家其选也。过此以往,不能偏观而尽识矣。 世人《选》体,往往谈西京、建安,便薄陶、谢,此似晓非晓者。毋论彼时诸公,即齐梁纤调、李杜变风亦自可采,贞元而后方足覆瓿。大抵诗以专诣为境,以饶美为材,师匠宜高,捃拾宜博。 唐人诸古体,四言无论,为骚者,太白外,王维、顾况三二家,皆意浅格卑,相去千里。若李、杜五言大篇、七言乐府,方之汉魏正果,虽非最上,犹是大乘。韩《琴曲》,柳《铙歌》,仿佛声闻阶级。此外蔑矣。 审言集殊乏五言,仅《乱石》一二首。佺期间出,大概非长。之问篇什颇盛,意似规模三谢,第律语时时杂之。崔融有气骨而未成就。薛稷《郊陕》之外,亡复他章。 杨用修谓中唐后无古诗,惟李端“水国叶黄时”,温庭筠“昨日下西洲”及刘禹锡、陆龟蒙四首。然温、李所得,六朝余绪耳; 刘、陆更远。惟顾况《弃妇词》末六句颇佳。 刘元济“龟山帝始营”一首,为唐五言长篇之祖,藻绘有余,神韵未足耳。 五言至元和后,几绝响矣。破瞑别续幽灯,吾爱东野; 倾家快斗碎宝,吾并存昌黎。余子无庸齿已。 晚季以五言古诗鸣者, 曹邺、 刘驾、 聂夷中、 于𣸣、 邵谒、苏拯数家。其源似并出孟东野,洗剥到极净极真,不觉成此一体。初看殊难入,细玩亦各有意在。就中邺才颖较胜,夷中语尤关教化, 驾、 𣸣、 谒三子亦多有惬心句堪击节, 惟拯平平为似学究耳。李于麟云:“唐无古诗,而有其古诗。”为初盛言则过,以施此数子恰可。 五言古,退之语奇险,乐天语流便,虽甚相反,而快心露骨处则同。许学夷 《诗源辩体》卷二七) 元和诸子之诗虽成变体,然其才识则固有过人者,唯贾岛才力既薄,而识见尤卑。 唐初承隋靡之后,五言古诗去齐梁已远,况汉魏乎? 即永徽之“四杰”、“四友”,神龙之沈、宋诸人,皆非合作。 陈子昂 《感遇》、李太白 《古风》,气味格调自魏而来,前后一辙,但较之汉人,尚嫌其太露。 天宝以后,古诗荡矣。虽有李端、卢纶、刘禹锡辈,不能挽狂澜,支大厦,亦气运使然也 元和以降,如王建、张籍不无足录者,温、李所得,则六朝余绪耳。陆龟蒙别有一种气味。 唐人五言古,气沉力厚,初看似难入眼,反复读之乃佳者,惟杜少陵、王少伯二人。但少伯在沉厚中时有生拗费力处,若少陵则生处皆熟,拗处皆圆,每于似生似拗之间,忽复光怪烁闪,捉摸不住,所以高少伯数筹耳。若少伯七言绝,却又浑融无迹,在诸体之上,又非少陵所及矣。 贞观至景龙之五古,严为汰择,有善者止百篇。张曲江五古胜于燕公。晚唐人诗之得理者,不下于曲江,而措词太远。陈伯玉诗之复古,与昌黎之文同功。卢照邻《咏史》诗似子美,王适《古离别》似排律。陈伯玉之“故人洞庭去”、薛稷之《秋日还京》诗、《鱼山亭》诗,五古之至善者也。 王右丞五古,尽善尽美矣,《观别者》篇可入《三百》。孟诰然五古,可敌右丞。储光羲诗是沮、溺、丈人语。高达夫五古,壮怀高志,具见其中。子美称“岑参识度清远,诗词雅正”,杜确云“岑公属词尚清,用志尚切,迥拔孤秀,出于常情。王昌龄五古,或幽秀,或豪迈,或惨恻,或旷达,或刚正,或飘逸,不可物色。李颀五古,远胜七律。常建五古,可比王龙标。崔颢因李北海一言,殷璠目为“轻薄”,诗实不然,五古奇崛,五律精能,七律尤胜。崔曙五古,载《英灵集》者五篇,高妙沉着,殷璠谓其“吐词委婉,情意悲凉”,未尽其美。璠谓薛据“骨鲠有气魄”,斯言得之。陶翰诗沉健、真恻、高旷俱有之。璠又谓刘昚虚“情幽兴远,思苦语奇”,得其真矣。余如张谓、丘为、贾至、卢象诸君,俱有可观。合于李、杜以称盛唐,洵乎其为盛唐也。钱起、韦应物,体格稍异矣。 《咏怀》、《北征》,古无此体,后人亦可不作,让子美一人为之可也。退之《南山》诗,已是后生不逊。诗贵出于自心。《咏怀》、《北征》,出自内心者也,《南山》,欲敌子美而觅题以为之者也。山谷之语,只见一边。 柳子厚 《芍药》 诗曰:“攲红醉浓露,窈窕留余春”。近体中好句皆不及。可见体物之妙,古体胜唐体。 古体宁如张曲江、韦苏州之有边幅。子美之古诗只可一人为之。 唐五言诗,开元、天宝间大运同时并出。王右丞而下,如孟浩然、王昌龄、岑参、常建、刘昚虚、李颀、綦毋潜、祖咏、卢象、陶翰之数公者,皆与摩诘相颉顽。独储光羲诗,多龙虎铅汞之气,田园樵牧诸篇,又迂阔不切事情,而古今称“储王”,何也? 高适质朴,不免笨伯; 杜甫沉郁,多出变调;李白、韦应物超然复古,然李诗有古调,有唐调,要须分别观之 长篇以杜为最,案之只是读得《风》 之 《东山》、《七月》、“氓之蚩蚩”、“习习谷风”以及 《雅》之“厥初生民”、“皇矣上帝”诸篇烂熟,得其远近兼收,钜细毕集。韩只得其细碎以求逸放,如《史》之射虎、牧羝而止。 才大者声色不动,指顾自如。太白五言妙于神行,昌黎不无蹶张矣,取其意规于正,雅道未澌。 唐五古宜枕藉观者,射洪、曲江、李、杜、韦、柳。他如储、王数公,亦可备流览也。韩、白五.古自佳,一险一易,别成韩、白体耳。 常建、刘昚虚诗,于王、孟外又辟一径。常取径幽而不诡于正,刘气象一派空明。 萧功曹、李员外、独孤常州诗,皆以格胜,不欲与流辈争妍。萧品节尤高,新旧《唐书》俱传入文苑,殊失义例。 《箧中集》载沈千运诸人,皆廉洁士,诗亦高古,无唐世名辈习气。 长庆后无五言诗。 唐诗固称极盛,而五言正脉亦无多传。陈拾遗、张曲江、李、杜、韦、柳而外,唯储、孟、二王、李颀、常建、刘昚虚、沈千运、孟云卿、元结、孟郊,尚不替前人轨则。高、岑体稍近杜,《品汇》列之名家,允称也。至于退之大篇,乐天讽谕,虽同祖少陵,为五言之体制,然已破抉藩翰,于“言近旨远”之意微矣。 唐人五言古诗另辟境界,与汉魏六朝人绝不相似。然其间亦有㾂痞于古者, 如王右丞、 孟山人、 储太祝、 韦左司、 柳柳州诸公是已。至如陈射洪、张曲江之《感遇》,李青莲之《古风》,虽建安诸子何多让焉? 降及宋元,苏、李家风,乃成《广陵散》矣。 以禅喻诗,昔人所诋,然诗境究贵在悟,五言尤然。王维、孟浩然逸才妙悟,笙磬同音。并时刘昚虚、常建、李颀、王昌龄、丘为、綦毋潜、储光羲之徒,遥相应和,共一宗风。正始之音,于兹为盛。 陈、张《感遇》,出于阮公 《咏怀》; 供奉 《古风》,本于太冲《咏史》。《经乱离后赠江夏韦太守》计八百三十字,太白生平略具,纵横姿肆,激宕淋漓,真少陵《北征》劲敌。后人舍此而举昌黎《南山》,失其伦矣。 大历五古,以钱仲文为第一,得意处宛然右丞。次即李君虞,得太白一体。 五言肇兴至唐,将及千载,故其境象尤博。即以有唐一代论之,陈、张为先声,王、孟为正响。常建、刘昚虚几于苏、李天成,李颀、王昌龄不减曹、刘自得。陶翰慷慨,喜言边塞; 储光羲真朴,善说田家。岑嘉州峭壁悬崖,峻不得上; 元次山松风涧雪,凛不可留。李供奉襟情倜傥,集建安六代之成; 杜员外气韵沉雄,尽乐府古词之变。韦、柳以澄澹为宗,钱、李以风标相尚。韩、孟皆戛戛独造,而涂畛又分; 乐天若平平无奇,而裨益自远。其他一吟一咏,各自成家,不可枚举。于戏,其集天下之大观乎! 初唐五古,始张曲江、陈伯玉二家。伯玉诗大半局于摹拟,自己真气仅得二三分,至若修饰字句,固自精深。曲江诗包孕深厚,发舒神变,学古而古为我用,毫不为古所拘。 三韵五言古,摩诘、太白、苏州皆有之。太白宕逸,苏州幽澹,摩诘清远,《春夜竹亭》一首、《送别》一首可见。 孟浩然、王昌龄,常建五言清逸,风格均与摩诘相近,而篇幅较窘。学问为之,才力为之也 刘叉、贾岛,粗率荒陋,殊少可取,古之依草附木者也。 太白 《经乱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诗,书体也; 少陵《北征》诗,记体也; 昌黎《南山诗》,赋体也。三长篇鼎峙一代,俯笼万有,正不必以优劣论。 五言长篇,始于乐府《孔雀东南飞》一章,而蔡文姬《悲愤诗》继之。唐代则工部之《北征》、《奉先述怀》二篇,玉溪《行次西郊》一篇,足以抗衡。退之《南山》,稍次一格,然古香古色,并峙词坛,皆文章家冠冕也。香山《悟真寺诗》,多至百三十韵,在集中亦是钜制,然雅秀清圆而乏浑厚高古之诣,用笔用法又鲜变化,所以不能与杜、韩、李诸诗并立。宋人五古,薄于有唐,古格古意,浸以沦丧,又好以文为诗,品逾趋下。终宋之世,短章五古,各大家尚有可与唐贤抗衡者,而长篇则无一出色大文可配前哲矣。元人好作长篇,而才力薄弱,词旨敷衍浅率,竟难求一完璧,其品格较宋尤劣,不堪为古人役,况敢望肩随耶! 五古自枚叔、苏、李、子建、仲宣、嗣宗、太冲、景纯、渊明、康乐、延年、明远、元晖、仲言、休文、文通、子寿、襄阳、摩诘、嘉州、常尉、太祝、太白、子美、苏州、退之、子厚,以及宋之子瞻,元之雁门、道园,明之青田、君采、空同、大复,国朝之樊榭,皆独具精诣,卓绝千秋,作诗者当汰其繁芜,取其深蕴,随物赋形,悉为我有。 唐人五言古诗,复古之功,当推太白,观其《古风》第一首所云,已知其能以复古自任者。陈射洪虽有追复阮公 《咏怀》之意,一时诸公皆欲力扫齐梁,直窥汉魏,然阮公之人品已属不高,射洪即力追,亦至阮而已。至其《感遇》诸诗,尚不敌曲江,何况太白? 惟气格咸张,风规日上,自魏徵《述怀》之后而已然矣。余谓学五古者,短篇则太白之《古风》,长篇则少陵之 《北征》,当从此入门。 五古 五言,《诗》三百五篇中间有之。逮汉魏苏、李、曹、刘之作,号为“选体”。及沈休文出,以浮声切响作古,自谓灵均以来, 未睹斯, 一唱百和, 渐有唐风。 唐初如陈子昂 《戚寓》,平挹《骚》《选》,非开元、天宝以后作者所及。李大家数姑置勿论,五言如孟浩然、刘长卿、韦苏州、柳子厚,皆高简要妙; 虽郊、岛才思拘狭,或安一字而断数髭,或先得上句经岁始足下句,其用心之苦如此,未可以唐风少之。 五言之兴,源于汉,注于魏,汪洋乎两晋,混浊乎梁陈,大雅之音,几于不振。唐氏勃兴,文运丕溢。太宗皇帝,龙凤之姿,天文秀发,延览英贤,首倡斯道,其《幸庆善宫》等作,时已被之管弦,明良满庭,赓歌赞治。若夫世南属和,匡君以正; 魏徵终篇,约君以礼。辞之忠厚,岂曰文为? 及乎永徽以还,“四杰”并秀于前,“四友”齐名于后,刘氏庭芝古调,上官仪新体,虽未遏其微波,亦稍变乎流靡。……神龙以还,品格渐高,颇通远调。前论沈、宋比肩,后称燕、许手笔,又如薛少保之 《郊陕篇》、张曲江《咸遇》等作,雅正冲澹,体合风骚,骎骎乎盛唐矣。……曰正始,使学者本始知来,溯真源而游汗漫矣。 唐兴,文章承陈隋之弊。子昂始变雅正,敻然独立,超迈时髦。初为 《感遇》诗,王适见之曰:“是必为海内文宗。”噫!公之高才倜傥,乐交好施,学不为儒,务求真适,文不按古,佇兴而成。观其音响冲和,词旨幽邃,浑浑然有平大之意,若公输氏当巧而不用者也。故能掩王、卢之靡韵,抑沈、宋之新声,继往开来,中流砥柱,上遏贞观之微波,下决开元之正派。呜呼,盛哉! 诗至开元、天宝间,神秀、声律粲然大备。李翰林天才纵逸,轶荡人群,上薄曹、刘,下凌沈、鲍,其乐府古调若使储光羲、王昌龄失步,高适、岑参绝倒,况其下乎? 朱子尝谓:太白诗如无法度,乃从容于法度之中,盖圣于诗者。其《古风》两卷,皆自陈子昂 《感遇》中来,且太白去子昂未远,其高怀慕尚也如此。今揭二公为正宗,……使学者入门立志,取正于斯,庶无他歧之惑矣。 元微之曰:“予读诗至子美,而知古人之才有所总萃焉。唐兴,学官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炼精切,稳顺声势,谓为律诗。由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然而,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逮于魏晋,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秾莫备。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人之体势,而兼昔人之所独专矣。如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矣。”严沧浪曰:“少陵诗宪章汉魏,而取材六朝,至其自得之妙,则先辈所谓集大成者也。”世称子美为大家,故略二贤论,以冠其端云。 夫诗莫盛于唐,莫备于盛唐。论者惟杜、李二家为尤,其间又可名家者十数公。至如子美所赞咏者王维、孟浩然,所友善者高适、岑参。乾元以后,刘、钱接迹,韦、柳光前,人各鸣其所长。今观襄阳之清雅,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江宁之声俊,高达夫之气骨,岑嘉州之奇逸,李颀之冲秀,常建之超凡,刘随州之闲旷,钱考功之清赡,韦之静而深,柳之温而密,此皆宇宙山川英灵间气,萃于时以钟乎人矣。呜呼,盛哉! 今俱列之名家。 昔朱晦庵先生尝取汉魏五言,以尽乎郭景纯、陶渊明之作,以为古诗之根本准则; 又取自晋宋颜、谢以下诸人,择其诗之近于古者,以为羽翼舆卫。余于是编,正宗既定,名家载列,根本立矣,奈何羽翼未成。爰自采摭及观诸家选本载盛唐诗者,唯殷璠《河岳英灵集》 独多古调。……若夫太白、浩然、储、王、常、李、高、岑数公已揭于前,他如崔颢,薛据、张谓、王季友诸人,皆李、杜当时所称许,相与发明斯道,赓歌鼓舞,以呜乎盛世之音者矣。……殷氏所收之外,若崔宗之,魏万之愿交于翰林,元结、孟云卿之见称于工部,张、裴、贾、岑唱和联翩,萧、李、独孤驰名先后。又如《箧中》、《丹阳》 采葺不少,虽众君子之全集罕得详览,然其言皆足以没世而不忘也。……题曰羽翼,窃效晦庵之意欤! 呜呼! 天宝丧乱,光岳气分,风概不完,文体始变。其间刘长卿、钱起、韦应物、柳宗元后先继出,各呜一善,比肩前人……时若郎士元、皇甫冉、李端、卢纶、顾况、戎昱、窦参、武元衡之属,以及乎权德舆、刘禹锡诸人,相与接迹而兴起,翱翔乎大历、贞元之间,其篇什讽咏不减盛时。然而近体颇繁,古声渐远,不过略见一二,与时唱和而已。虽然,继述前列,提挟风骚,尚有望于斯人之徒欤!……题曰接武,以绍天宝诸贤之后,俾学者知有源委矣。 唐诗之变,渐矣。隋氏以还,一变而为初唐,贞观、垂拱之诗是也; 再变而为盛唐,开元、天宝之诗是也; 三变而为中唐,大历、贞元之诗是也; 四变而为晚唐,元和以后之诗是也。夫元和之际,柳公尚矣。若韩退之、孟东野,生平友善,动辄唱酬,然而二子殊途,文体差别。今观昌黎之博大而文,鼓吹六经,搜罗百氏。其诗骋驾气势,崭绝崛强,若掀雷决电,千夫万骑,横鹜别驱,汪洋大肆而莫能止者。又《秋怀》数首及“暮行河堤上”等篇,风骨颇逮建安,但新声不类。此正中之变也。东野之少怀耿介,龌龊困穷,晚擢巍科,竟沦一尉。其诗穷而有理,苦调凄凉,一发于胸中,而无吝色。如古乐府等篇,讽咏久之,足有余悲。此变中之正也。……幸其遗风之变犹有存者,故曰正变。 元和再盛之后,体制始散,正派不传,人趋下学,古声愈微。韩愈、孟郊已述于前,他如张籍、王建、白居易、欧阳詹、李贺、贾岛诸人,各鸣于时,犹有贞观之遗韵。开成后,马戴、陈陶、刘驾、李群玉辈,黾勉气格,尚欲贾前人之余勇。 又如司马礼、 于𣸣 、邵谒之属, 研精覃思, 不过历郊、 岛之藩翰耳。虽然,时有废兴,道有隆替,文章与时高下,与代终始,向之君子,岂可泯然其不称乎?……合而题曰余响,以见唐音之盛,沨沨不绝,虽非阳春白雪,引商泛徵,而属和者不多,殆与下里巴人,淫哇之声,则有间矣。 五言长篇,自古乐府《焦仲卿》而下,继者绝少。唐初亦不多见,逮李、杜二公始盛。至其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辞意曲折,队仗森严,人皆雕饰乎语言,我则直露其肺腑,人皆专犯乎讳忌,我则回护其褒贬,此少陵所长也。太白又次之。韩愈晚出,力追前人,先辈尝谓《南山》诗与少陵《北征》互有优劣,斯言近之善乎! 五言古诗,源于汉之苏、李,流于魏之曹、刘,乃其冠也。汪洋乎两晋,靖节最为高古。元嘉以后,虽有三谢诸人,渐为镂刻。迨唐陈子昂出,一扫陈隋之弊,所谓上遏贞观之微波,下决开元之正派。 五言古诗,汉魏而下,此响绝矣。六朝至初唐,只可谓之半格,又曰近体,作者本至晓分,品者亦能区别。 五言古诗,载于昭明 《文选》者,唯汉魏为盛,若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固为一时之冠,究其所自,则皆宗乎《国风》 与楚人之辞者也。至晋陆士衡兄弟、潘安仁、张茂先、左太冲、郭景纯辈,前后继出,然皆不出曹、刘之轨辙;独陶靖节高风逸韵,直超建安而上之。元嘉以后,三谢、颜、鲍又为之冠,其余则伤镂刻,遂乏浑厚之气。永明而下,抑又甚焉,沈休文既拘声韵,江文通又过模拟,而诗之变极矣。唐初,承陈隋之弊,惟陈伯玉专师汉魏以及渊明,复古之功,于是为大。迨开元中,有杜子美之才赡学优,兼近众体; 李太白之格调放逸,变化莫羁。继此则有韦应物、柳子厚,发秾纤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有非众之所能及也。自是而后,律诗日盛,而古学日衰矣。 五言之源,生于《南风》,衍于《五子之歌》,流于《三百五篇》,而广于《离骚》,特其体未备耳。逮汉苏、李,始以成篇。嗣是,汪洋于汉魏,汗漫于晋宋,至于陈隋,而古调绝矣。唐初,承前代之弊,幸有陈子昂起而振之,遏贞观之微波,决开元之正派,号称中兴。于是李、杜、王、孟之徒,相继有作。元和以下,遗响复息。……至论其体,则刘勰所云“五言流调,清丽居宗”者是也。 五言盛于汉,畅于魏,衰于晋宋,亡于齐梁。汉,品之神也; 魏,品之妙也; 齐梁陈隋,品之杂也。汉人诗质中有文,文中有质,浑然天成,绝无痕迹,所以冠绝古今。魏人赡而不俳,华而不弱,然文与质离矣。晋与宋文盛而质衰,齐与梁文胜而质灭,陈隋无论其质,即文无足论者。 魏之气雄于汉,然不及汉者,以其气也; 晋之词工于汉,然不及汉者,以其词也; 宋之韵超于汉,然不及汉者,以其韵也。 统论五言之变,则质漓于魏,体俳于晋,调流于宋,格丧于齐。 古诗浩繁,作者至众。虽风格体裁,人以代异,支流原委,谱系具存。炎刘之制,远绍 《国风》; 曹魏之声,近沿枚、李。陈思而下,诸体皆备,门户渐开。阮籍、左思,尚存其质; 陆机、潘岳,首播其华。灵运之词,渊源潘、陆; 明远之步,驰骋太冲。有唐一代,拾遗草创,实阮前踪; 太白纵横,亦鲍近矱。少陵才具,无施不可,而宪章祖述汉魏六朝,所谓风雅之大宗,艺林之正朔也。 曹、刘、阮、陆之为古诗也,其源远,其流长,其调高,其格正; 陶、孟、韦、柳之为古诗也,其源浅,其流狭,其调弱,其格偏。 仲默称曹、刘、阮、陆,而不取陶、谢。陶、阮之变而淡也,唐古之滥觞也;谢、陆之增而华也,唐律之先兆也。 唐初五言古,殊少佳者。王、杨、沈、宋集中,一二仅存,皆非合作,无论汉魏,远却齐梁。此时古意垂烬,而律体骤开,诸子当强弩之末,鼎革之初,故自不得超也。 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 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孟云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气骨者也。 备诸体于建安者,陈王也。集大成于开元者,工部也。青莲才之逸,并驾陈王,气之雄,齐驱工部,可谓撮胜二家。第古风既乏温淳,律体微乖整栗,故令评者不无轩轾。 杜之《北征》、《述怀》,皆长篇叙事,然高者尚有汉人遗意,平者遂为元、白滥觞。李之《送魏万》等篇,自是齐梁,但才力加雄、辞藻增富耳。 世多訾宋人律诗,然律诗犹知有杜,至古诗第沾沾靖节,苏、李、曹、刘邈不介意,若《十九首》、《三百篇》殆于高阁束之。如苏长公谓《河梁》 出自六朝,又谓陶诗愈于子建,余可类推。黄、陈、曾、吕,名师老杜,实越前规; 欧、王、梅、苏,间学唐人,靡关正始。南渡尤、杨、范、陆辈,近体愈繁,古风逾下。新安论鉴洞达,诸所制作,颇溯根源,然非诗人本色; 其所宗法,又子昂也。宋末严仪卿识最高卓,而才不足称; 谢皋羽才颇纵横,而识无足取。 元名家称赵子昂、虞伯生、杨仲弘、范德机、揭曼硕外,如元好问、马伯庸、陈刚中、李孝光、杨廉夫、萨天锡、傅若金、余廷心、张仲举辈,不下十数家,视宋人才力不如,而篇什差盛,步骤稍端。然高者不过王、孟、高、岑,最上李供奉、陈、杜二拾遗耳,六代风流,无复染指,况汉魏乎? 国初季迪勃兴衰运,乃有拟古乐府诸篇,虽格调未遒,而意象时近。 由大历而国初,五百余载中间。歌行、近体未尝绝也,独古体寥寥宇宙间。中兴之绩,信阳、北地断不可诬。 古诗杜少陵后,汉魏遗响绝矣,至献吉而始辟其源; 韦苏州后,六朝遗响绝矣,至昌榖而始振其步。故谓杜之后便有北地可也,谓韦之后便有迪功可也。 汉魏五言,源于《国风》,而本乎情,故多托物兴寄,体制玲珑,为千古五言之宗。详而论之,魏人体制渐失,晋宋齐梁日趋日亡矣。 汉魏五言,深于兴寄,故其体简而委婉; 唐人五言古,善于敷陈,故其体长而充畅。 汉魏五言,声响色泽,无迹可求; 至唐人五言古,则气象峥嵘,声色尽露矣 魏之于汉,同者十之三,异者十之七; 同者为正,而异者始变矣。汉魏同者,情兴所至,以不意得之,故其体皆委婉,而语皆悠圆,有天成之妙; 魏人异者,情兴未至,始着意为之,故其体多敷叙,而语多构结,渐见作用之迹。故汉人篇章,人不越四五,而魏人多至于成什矣。此汉人潜流而为建安,乃五言之初变也。 汉魏同者,情兴所至,以情为诗,故于古为近; 魏人异者,情兴未至,以意为诗,故于古为远。同者乃风人之遗响,异者为唐古之先驱。 建安五言,再流而为太康。然建安体虽渐入敷叙,语虽渐入构结,犹有浑成之气。至陆士衡诸公,则风气始漓,其习渐移,故其体渐俳偶,语渐雕刻,而古体遂淆矣。此五言之再变矣。 五言自汉魏至六朝,皆自一源流出,而其体渐降。惟陶靖节不宗古体,不习新语,而真率自然,则自为一源也。然已兆唐体矣。(下流至元次山、韦应物、柳子厚、白乐天五言古) 太康五言,再流而为元嘉。然太康体虽渐入俳偶,语虽渐入雕刻,其古体犹有存者。至谢灵运诸公,则风气益漓,其习渐移,故其体尽俳偶,语尽雕刻,而古体遂亡矣。此五言之三变也。 元嘉五言,再流而为永明。然元嘉体虽尽入俳偶,语虽尽入雕刻,其声韵犹古。至玄晖、休文则风气始衰,其习渐卑,故其声渐入律,语渐绮靡,而古声渐亡矣。此五言之四变也。 永明五言,再流而为梁简文及庾肩吾诸子。然永明声虽渐入于律,语虽渐入绮靡,其古声犹有存者。至梁简文及庾肩吾之属,则风气益衰,其习愈卑,故其声尽入律 (句虽入律而体犹未成),语尽绮靡,而古声尽亡矣。此五言之五变也。 五言至梁简文而古声尽亡,然五七言律、绝之体于此而备。此古律兴衰之几也。 徐、庾五言,语虽绮靡,然亦间有雅正者。徐如《出自蓟北门行》及《关山月》,庾如《别周尚书》,皆有似初唐。 王褒五言,声尽入律,而绮靡者少。至如 《饮马》、《从军》、《关山》、《游侠》、《渡河》诸作,皆有似初唐。……乐府七言亦近初唐。 卢思道、李德林、薛道衡五言,声尽入律,而卢则绮靡者尚多。薛转韵诸篇本于刘孝绰,至《出塞》二篇,则已近初唐矣。 武德、贞观间,太宗及虞世南、魏徵诸公五言,声尽入律,语多绮靡,即梁陈旧也。……至如(虞)《出塞》、《从军》、《饮马》、《结客》及魏徵《出关》等篇,声气稍雄,与王褒、薛道衡诸作相上下,此唐音之始也。 五言自汉魏流至陈隋,日益趋下,至武德、贞观,尚沿其流。永徽以后,王、杨、卢、骆则承其流而渐进矣。四子才力既大,风气复还,故虽律体未成,绮靡未革,而中多雄伟之语,唐人之气象风格始见。此五言之六变也。 绮靡者,六朝本相; 雄伟者,初唐本相也。故徐、庾以下诸子语有雄伟者,为类初唐,王、卢、骆语有绮靡者,为类六朝。 五言自汉魏流自元嘉,而古体亡; 自齐梁流自初唐,而古律混淆,词语绮靡。陈子昂始复古体,效阮公《咏怀》为《感遇》三十八首,王适见之,曰:“是必为海内文宗”。然李于鳞云:“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陈子昂以其古诗为古诗,弗取也”。何耶?盖子昂 《感遇》虽仅复古,然终是唐人古诗,非汉魏古诗也。且其诗尚杂用律句,平韵者犹忌上尾,至如《鸳鸯篇》、《修竹篇》等,亦皆古律混淆,自是六朝余弊,正犹叔孙通之兴礼乐耳。故刘须溪谓子昂于音节犹不甚近,独刊落凡语,存之隐约,在建安后自成一家,虽未畅达,如金如玉,概有其质矣。 初唐五言,虽自陈子昂始复古体,然辅之者尚少。沈佺期、宋之问,古诗尚多杂用律体,平韵者尤忌上尾,即唐古而未纯。 唐人五言古,自有唐体。初唐古、律混淆,古诗每多杂用律体。惟薛稷《秋日还京陕西作》,声既尽纯,调复雄浑,可为唐古之宗。 初唐五言古自陈、张《感遇》、薛稷《陕郏》而外,尚多古律混淆,既不可谓古,亦不可谓律也。杨伯谦编《唐音》,以初唐四子为始音,而不名古律,良是。或以初唐五言声律稍不谐者列为古诗,非也。高廷礼选唐诗,以陈子昂诸公杂体而列于古诗,杨用修譬之盲妁以新寡诳孱婿,可谓善喻,然其中亦间有声调尽纯者,抑亦可为唐古之正宗也。 初唐沈、宋二公古、律之诗,再进而为开元、天宝间高、岑、王、孟诸公。高、岑才力既大,而造诣实高,兴趣实远,故其五七言古,调多就纯,语皆就畅,而气象风格始备,为唐人古诗正宗。唐人五七言古至此始为正宗。 汉魏五言,体多委婉,语多悠圆。唐人五言古变于六朝,则以调纯气畅为主。若高、岑豪荡感激,则又以气象胜。或欲以含蓄酝藉而少之,非所以论唐古也,歌行不必言矣。 元结五言古,声体尽纯、在李、杜、岑参外另成一家。……其诗不为浮泛,关系实多; 但其品高性洁,激扬太过,故往往伤于讦直。中如《贱士吟》、《贫妇词》、《下客谣》等,质实无华,最为淳古。其他意在匠心,故多游戏自得,而有奇趣。盖上源渊明,下开白、苏之门户矣。惜调多一律耳。 五言古至于唐,古体尽亡,而唐体始兴矣。然盛唐五言古,李、杜而下,惟岑参、元结于唐体为纯,尚可学也。若高适、孟浩然、李颀、储光羲诸公,多杂用律体,即唐体而未纯,此必不可学者。 唐人沿袭六朝,自幼便为俳偶声韵所拘,故盛唐五言古自李、杜、岑参、元结而外,多杂用律体,与初唐相类。其仄韵犹可观者,盖仄韵多忌“鹤膝”,声调四句一转,故古声虽没,而音节犹可歌咏耳。平韵者,虽杜子美“纨绔不饿死”、“往者十四五”,亦未免稍杂律体。太白仄韵诸篇,又多忌“鹤膝”,他人不足言矣。 开元、天宝间,高、岑二公五七言古,再进而为李、杜二公。李、杜才力甚大,而造诣极高,意兴极远 (李主兴,杜主意)。故其五七言古,体多变化,语多奇伟,而气象、风格大备,多入于神矣。……然详而论之,二公五言古,实所向如意,而优于圣; 七言古,则变化不测,而入于神矣。此格有所限,非五言有未至也。 胡元瑞云:“古诗窘于格调,近体束于声律,唯歌行大小短长,错综合辟,素无定体,故极能发人才思。李、杜之才不尽于古诗,而尽于歌行。孟襄阳辈才短,故歌行无复佳者。”故予谓其古诗为圣,歌行为神也。 五言古、七言歌行,其源流不同,境界亦异。五言古源于《国风》,其体贵正; 七言歌行本乎《离骚》,其体尚奇。李、杜五言古虽不能如汉魏之深婉,然亦不失为唐体之正,过此则变幻百出,流为元和、宋人,不得为正体矣。 五言古,自汉魏递变以至六朝,古、律混淆; 至李、杜、岑参,始别为唐古; 而李、杜所向如意,又为唐古之壶奥。故或以李、杜不及汉魏者,既失之过; 又或以李、杜不及六朝者,则愈谬也。 五言古、七言歌行,太白以兴为主,子美以意为主。然子美能以兴御意,故见兴不见意。元和诸公则以巧饰意,故意愈切而理愈周。此正变之所由分也。 或问予: 子尝言元和诸公之诗快心露骨,故为大变。今观李、杜五言古、七言歌行,实多快心,与元和诸公宁有异乎?曰: 太白快心,本乎豪放; 子美快心,本乎沉着,自是诗歌极致,若元和诸公,则凿空构撰,议论周悉,其快心处往往以文为诗,方之李、杜,其正与变不待较而明矣。 开元、天宝间高、岑、王、孟古律之诗,始流而为大历钱、刘诸子。钱、刘才力既薄,风气复散,故其五七言古气象风格顿衰,然自是正变 (五七言古正变止此,权德舆、李益正而非变,元和、开成诸子变而非正)。 大历以后,五七言古、律之诗流于委靡。元和间,韩愈、孟郊、贾岛、李贺、卢仝、刘叉、张籍、王建、白居易、元稹诸公,群起而力振之,恶同喜异,其派各出,而唐人古、律之诗至此为大变矣,亦犹异端曲学,必起于衰世也。 元和诸公之诗,其美处即其病处,乐天谓所长在此,所病亦在此,是也。 元和诸公五七言古,其资性庸下者既不能读,资性高明者又未可遽读。元和诸公如异端曲学,多纵恣变幻,资性高明者未识正变而遽读之,不免为惑耳。 元和、晚唐诸公,各立门户,实以才力相胜。其才力有大小,故其门户亦有大小耳。以韩、白二公与余子相比,则知之矣。宋人才大者学韩、白,若欧、苏二公是也; 才小者学李贺、李商隐、温庭筠,若杨大年诸人是也。 或问予: 子尝言“元和诸公以议论为诗,故为大变,若靖节‘大钧无私力’、‘颜生称为仁’等篇,亦颇涉议论,与元和诸公宁有异耶?”曰: 靖节诗乃是见理之言,盖出于自然,而非以智力得之,非若元和诸公骋聪明,构奇巧,而皆以文为诗也。 韩、白五言长篇虽成大变,而纵恣自如,各极其至; 张、王乐府七言虽在正变之间,而实未尽佳。选者于韩、白五言长篇不录,而多采张、王乐府,盖元和主变,而选者贵正也。 元和间五七言古,退之奇险,东野琢削,长吉诡幻,卢仝、刘叉变怪。唯乐天用语流便,似若矫时弊,然快心露骨,终成变体。 杜牧、李商隐,其才实胜于 (许) 浑,故其古诗又多大变也。……(杜) 奇僻处多出于元和。五七言古恣意奇僻,且多失体裁,不能如韩 (愈) 之工美; 援引议论处,益多以文为诗矣。……(李) 用事诡僻,多出于元和。五言古多用古韵,《井泥》一篇,援引议论又似杜牧,但更冗漫耳。七言古唯《韩碑》、《安平公》二诗颇类退之,而《韩碑》为工,其他多是长吉声调,诡僻尤甚,读之十不得三四也。 晚唐五言古,温、李而后,作者绝响。大中、咸通间,诸子多习为之,而实无足取。李群玉学太白,尽力摹拟,亦稍有可观,惜才力太弱。司马札间有远韵,亦能成篇。邵谒学孟郊, 而浅鄙者实多。 曹邺间学六朝, 亦无足采。 于𣸣、 苏拯,鄙陋益甚。 唐人五言古自有唐体,故盛唐自李、杜、岑参而外,五言古多不可选。王昌龄体虽近古,而未尽善; 储光羲格虽出奇,而不合古。其它体制未纯,声韵多杂,未若李、杜、岑参滔滔自运,体既尽纯,声皆合古耳。 五言之制,衰于齐,几绝于梁,而大裂于唐,历下之云非过激也。顾衰之自生恒乘乎极盛,以知晋宋之五言,犹东周之四言,足亘千古,非韩退之一流敢以爝火争光矣。 五言风味,凋于盛唐,至大历尽矣。 夫古诗,难言也。《诗三百篇》 中“何不日鼓瑟”、“谁谓雀无角”、“老马反为驹”之类,始为五言权舆。至苏、李、《十九首》,体制大备。自后作者日众,唯曹子建、阮嗣宗、左太冲、郭景纯数公,最为挺出。江左以降,渊明独为近古,康乐以下其变也。唐则陈拾遗、李翰林、韦左司、柳柳州独称复古,少陵以下又其变也。综而论之,则刘勰所谓“结体散文,直而不野”,汉人之作,夐不可追;“慷慨磊落,清峻遥深”,魏晋作者,抑其次也;“极貌写物,穷力追新”,宋初以还,文胜而质衰矣。 《十九首》之妙,如无缝天衣,后之作者,顾求之缄缕襞绩之间,非愚则妄。此后作者代兴,钟记室之评,韪矣。愚尝论之: 当涂之世,思王为宗,应、刘以下,群附和之,唯阮公别为一派。司马氏之初,茂先、休奕、二陆、三张之属,概乏风骨。太冲挺拔,崛起临菑。越石清刚,景纯豪隽,不减于左。三公鼎足,此典午之盛也。过江而后,笃生渊明、卓绝后先,不可以时代拘墟矣。 宋代词人,康乐为冠,诸谢奕奕,选相映蔚。明远篇体惊奇,在延年之上,谢之与鲍,可谓分路扬镳; 仲伟之品,于明远多微词,愚所未解。 齐有元晖,独步一代,元长辅之。自兹之外,未见其人。 梁代右文,作者尤众。绳以风雅,略其名位,则江淹、何逊,足为两雄。沈约、范云、吴均、柳恽,差堪羽翼。…… 陈朝寥寥,孝穆称首。总持流品,视徐未宜并论,然华实兼美,殆欲过之。子坚芜累,愧其名矣。 北朝魏齐之间,颜介最为高唱。高敖曹短章,不减斛律金,二君可敌南朝沈庆之、曹景宗。至于邢、魏之流,未强人意。刘昶、萧慤,踰淮不化,亦未易才。 北周寥寥,仅得子渊、子山。二人之才,一时瑜亮,而钟仪之悲,开府为至矣。 隋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长城》、《白马》二篇,殊不类陈隋间人。杨处道沉雄华赡,风骨甚遒,已辟唐人陈、杜、沈、宋之轨,余子莫及。 唐五言古诗凡数变。约而举之,夺魏晋之骨·变陈梁之俳优,陈伯玉之功最大,曲江公继之,太白又继之,《感寓》、《古风》诸篇,可追嗣宗《咏怀》、景阳《杂诗》。贞元、元和间,韦苏州古澹,柳柳州峻洁,二公于唐音之中,超然复古,非可以风会论者。今辄取五家之作,附于汉魏六代作者之后,……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 新城阮亭王先生五言诗之选,盖其有见于此深矣。于汉取全。于魏晋以下递严而递有所录,而犹不废夫齐梁陈隋之作者。于唐仅得五人,曰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盖以齐梁陈隋之诗,虽远于古,尚不失为古诗之余派; 唐贤风气,自为畛域,成其为唐人之诗而已。而五人者,其力足以存古诗于唐诗之中,则以其类合之,明其变而不失于古云尔。 昔渔洋……五言古诗之选止于六朝,于唐之陈、张、韦、柳别为附录,非谓六朝胜于唐人,盖古诗之音节兴象,则至唐而一变矣。 五言诗始于汉元封,盛于魏建安,陈思王其弁冕也。张、陆学子建者也,颜、谢学张、陆者也; 徐、庾学颜、谢者也。其先本无排偶; 晋,排偶之始也; 齐梁,排偶之盛也; 陈隋,排偶之极也。齐永明中,沈约、谢朓、王融创为声病,一时文体骤变。谢玄晖、王元长皆没于当代,沈休文与是时作手何仲言、吴叔庠、刘孝绰等并入梁朝,故通谓之齐梁体。自永明以迄唐之神龙、景云,有齐梁体,无古诗也。虽其气格近古者,其文皆有声病。陈子昂崛起,始创辟为古诗,至李、杜益张而大之,于是永明之格渐微。今人弗考,遂概以为古诗,误也。 汉魏古诗,浑朴古雅,以理胜,不屑于字句计工拙,或于拙处反见其工。虽汉魏微有不同,总皆境与神会,自然浑成,不可寻章摘句。迨建安,陈思杰出,牢笼群彦,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即唐三杰如太白、少陵、退之,俱学建安而泯其迹。六朝藻丽秾纤,澹远韶秀,始有佳句可摘,然元气渐漓,日趋于薄,亦由运会使然。至如谢灵运诗之警策,谢朓诗之高华,各辟境界,不欲依傍前哲,已开唐诗之端。观其大概,由渐而来,诗至此不得不变而为唐矣。 五古……唐初犹带陈隋余习,比调谐声,渐趋于律。王、杨、卢、骆,似律犹古。自景龙以下,实始劈分。求其近古者,陈伯玉变调于前,李、杜诸公力振于后,然后气体格力远轶六朝,斯亦物极则变之一候也。 五言古体,发源于西京,流衍于魏晋,颓靡于梁陈,至唐显庆、龙朔间,不振极矣。陈伯玉力扫俳优,直追曩哲,读《感遇》等章,何啻在黄初间也。张曲江、李供奉继起,风裁各异,原本阮公。唐体中能复古者,以三家为最。 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格未遒,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而诗品乃醇。 贞元、元和以降,诗家尊尚近体,于古风渐薄,五言古尤入浅率。沿及宋元,尠遵正轨,复古转在明代也。 五言盛于汉魏,大衍于晋,衰于齐梁,杂于唐,亡于宋。至有明中叶,李、何之徒,稍稍复古,而真伪杂出其间,艺苑以为口实,此风雅所以终不振也。 唐初五言古,犹沿六朝绮靡之习,唯陈子昂、张九龄直接汉魏,骨峻神竦,思深力遒,复古之功大矣。 太白五言古犹是魏晋遗则,唯天才超妙,逸气横生,遂有尺寸未合处。岑嘉州五言古源出鲍照,而魄力已大,至《慈恩寺塔》诗:“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雄劲之概,直与少陵匹敌矣。高达夫气骨自遒,微失之窘。 少陵五言古千变万化,尽有汉魏以来之长而改其面目。叙述身世,眷念友朋,议论古今,刻划山水,深心寄托,真气坌涌。《颂》之典则,《雅》之正大,《小雅》之哀伤,《国风》之情深文明长于讽喻,息息相通,未尝不简质浑厚,而此例不足以尽之。故于唐以前为变体,于唐以后为大宗,于《三百篇》为嫡支正派。 摩诘五言古,雅淡之中,别饶华气,故其人清贵。盖山泽间仪态,非山泽间性情也。若孟公,则真山泽之癯矣。 大历刘、钱古诗亦近摩诘,然清气中时露工秀,澹字、远字、微字皆不能到,此所以日趋于薄也。 唐之五言,始缘陈隋。陈、张奋兴,始追魏晋,大要以议论为宗旨,所谓出于《百一》者矣。李犹有词藻,杜乃纯露筋骨,故非正格。香山因之作 《秦中吟》,而面貌亦变。质言之,则五字俚歌,无复章法。元结、孟郊,各露其才。元犹博大,郊乃枯瘦,要之自成一派,陶元亮之枝流,亦诗家一派也。昌谷、义山,稍加粉泽,骎骎欲复齐梁,而气体特小,尚不及王维、岑参。故论唐五言,自杜、孟成家外,只可篇选,并无家法,语句之似,不得指为某家也。 五言古诗,当探源 《三百篇》,而取法汉魏。《古诗十九首》钟记室称其“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殆非后人所能企及。建安而后,雄浑沉郁,曹、阮为宗; 冲澹高旷,渊明为隽。宋齐以来,渐趋绮丽,而精深华妙,大谢称工,沉奥惊创,明远独擅。太白低首于玄晖,少陵托怀于庾信,各有其独到者在也。唐初犹沿梁陈余习,未能自振。陈伯玉起而矫之,《感遇》之作,复见建安、正始之风。张子寿继之,涂轨益辟。至李、杜出而篇幅恢张,变化莫测,诗体又为之一变。韩退之排风硬语,雄奇傲兀,得杜公之神而变其貌。……而王、孟、韦、柳风神远出,超以象外,又别为一派。 汉魏以还,四言章法、韵调并宗《风》《骚》,唯五言如《古诗十九首》及苏、李诸作无迹可求,颇疑伪托,故曾文正辑《三十家诗钞》删之不录,而断自建安、黄初为始,良有以也。然古诗五言,一篇之中,大抵意转调变,不拘一格。至唐人,始各以心得,采为诸体。建安、黄初,一体也; 齐梁,一体也; 以齐梁之声调,行建安、黄初之句法,又一体也。 古诗自两汉至魏晋间不拘句法,故五仄五平相连成句,数见不鲜。至宋中叶渐涉声调,四平者必间以仄,四仄者必间以平。五平五仄之句,唯拟古之作,尚仍其旧耳。 盖五言不粘者,汉魏古诗也; 有粘有不粘者,梁齐也; 上下全粘者,初唐也。初唐者,虽意转而体仍不变也; 齐梁则或四或六,随意而变者也。作者但能避去律句,上下平仄相对可矣。而齐梁一体,则转宜律句多,杂古句便非齐梁,盖唐人于齐梁无一用古句者。然律而又异于律,与初唐古诗不同。初唐古诗虽上下相粘而平匀,上句第五字皆落仄,无用乎韵者,且古句律句互参者也。 五古;五谷◉ 五古wǔɡǔ 名 五言古诗的简称,每句五字,句数没有限制,平仄和用韵比较自由。〈例〉李白的《月下独酌》是一首~,全诗十四句,每句五字。 五古“五言古体诗”的简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