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五停心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五停心观佛教术语。指修佛初期必修的五种禅观,其作用是使修行者厌世弃欲,心静思定。其内容是:(一)不净观,指修禅时观想自身不净(如人受精成胎时的“不净”,人有污秽的排泄物等)与他身的不净(人死后尸身的胀烂、腐朽等);以消除对人生的贪恋,坚定出世修行的意志;(二)慈悲观,指在禅定状态中观想一切众生的可悯可怜之相,使慈悲之心产生,以对治瞋恚;(参见“十恶”条) (三)因缘观,指在禅定状态中观想十二因缘之理,以去“痴”净心;(四)界分别观,指在禅定状态中观想诸行无常、诸行无我之理,以退“我见”。(参见“五见”条) (五)数息观,指坐禅时专心计数自己呼吸的次数,使浮躁分散的心神安定专注,从而进入禅定状态。(据《俱舍论》卷二十二、《四教义》卷四、《安般守意经》等)五柳先生传 晋陶渊明著。陶不肯仕宋,归隐田园,自号五柳先生,作此传以述志。其文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忻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反映了作者安贫乐道、清高旷达的人生处世态度。 五停心观 五停心观佛教禅观的重要修习方法。小乘说一切有部以其与别相念住、总相念住合称“三贤”。为修四念处之前,应首先修习的五种禅观,以清除世俗心绪和欲望,使心思安定下来。这就是: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分别观和数息观,分别对治贪欲、瞋恚、愚痴、我见、散乱之心。 ☚ 十一切处 四念处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