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海堤建设
广西最早修建的河堤有秦朝的兴安县秦堤和清朝乾隆23年的玉林县南北堤、京水堰;最早修建的海堤有民国10年的防城港市吒祖联围。新中国成立前,广西建成河堤50处,总长9.451万米,保护耕地5 513公顷,保护人口18.81万人;建成海堤456处,总长47.664万米,保护耕地21 873公顷,保护人口21.43万人。
新中国成立后,广西在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同时,河、海堤防工程建设也得到了发展。早于1951、1952年修建的贵县连冲堤、京屋堤、画眉堤防洪工程,总长2 528.8米,防洪标准5年一遇,保护耕地1 366公顷,保护人口1万人。随后,又于1955—1958年在浔江平南河段两岸修建河堤工程,总长为9.55万米,防洪设计标准5—10年一遇,保护耕地1.65万公顷,保护人口48.89万人。70年代开始修建的南宁市防洪堤,工程设计:江南堤全长2.457万米,江北堤全长2.132万米,郊区堤全长0.58万米,防洪设计标准20年一遇,保护城市工厂企业,并保护耕地5 333公顷,保护人口74万人;工程于1971年动工,1981年完成第一期工程;江南堤1.845万米,江北堤1.54万米,防洪标准相当10年一遇。1951年修建防城港的茅岭海堤,总长2 500米,保护耕地100公顷,保护人口2 200人。1952年修复合浦县西场沿海50多处小海堤,共建成7个海堤。1958年开始在沿海滩涂进行围垦,同年建成了钦州市大田框海堤,总长1 380米,保护耕地1 080公顷,保护人口5 800人。1965—1985年广西修建的海堤有:防城港的榕树头,钦州市的九河渡,合浦县的西城、沙岗、南域、更螺、百曲、青山头、乾江等,海堤总长27.975万米,防潮标准2—5年一遇,保护耕地2.113万公顷,保护人口25.93万人。
广西共修建河堤总长160.86万米,保护耕地12.44万公顷,保护人口208.44万人;修建海堤总长75.64万米,保护耕地4.297万公顷,保护人口47.36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