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五、平和县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五、平和县

五、平和县

平和县位于东经116°51′—117°31′,北纬24°02′—24°35′,地处福建南部,闽粤交界处,是九龙江干流西溪支流和韩江的发源地之一。东与龙海市、漳浦县相连,西与广东省的饶平、大埔两县交界,南与云霄、诏安县毗邻,北与南靖、永定县接壤,土地总面积2 312平方公里。县城距漳州市60公里,距厦门特区120公里。
平和历史悠久。古为扬州之域时,先人就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渔猎耕织。公元1322年属南胜县所辖,1336年归南靖县所辖。明正德十二年(即公元1517年)正式设县,定名平和县。县治设在河头大洋坡(今九峰镇)。新中国成立后,县治迁移小溪镇。现全县辖15个乡(镇),总人口52.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7.99万人,占总人口的91.7%。境内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畲族、高山族等。
平和属南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21.2℃,年平均日照时数1 952小时,全年无霜期318天,年平均降雨量1 663毫米,降雨集中在4—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9%。优越的气候条件适于水稻、多种经济作物、南亚热带水果、林木的生长。
平和农业资源丰富。现有耕地2.36万公顷,山地17.33万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10.1%和74.4%。主要河流6条,分别流入九龙江、韩江、漳江和东溪水系。其中较长的是花山溪,河长64.2公里,流域面积857.3平方公里。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10.6万千瓦,可开发4.95万千瓦。地热资源流量较大的有7处,日出水量1 669立方米。矿产资源有铜、钼、明矾、硫铁砂、高岭土、花岗石等,已开采利用的有铜、高岭土、花岗石和石英石等。野生植物资源866种,其中珍稀树种有三尖杉等,人工栽培树种有杉、松、毛竹、麻竹、绿竹、栲树、木荷等150多种。野生药材有三尖杉、金银花,人工栽培有肉桂、喜树和银杏等。木本油料有油茶、油桐,可做化工原料的有山苍子、柠檬桉、黑荆、紫胶寄主树等。水果有30多种,其中官溪蜜柚是源于本地的名、优、特水果,野生动物有山羊、野兔、斑鸠、鹧鸪等千余种。水生生物有44种,其中以棘胸蛙、皱纹蛙等较为珍贵。还有种类繁多的野生和人工栽培的微生物资源,如蘑菇、香菇、草菇、木耳等。
平和山青水秀,名胜古迹独特。有东南亚及省内外佛门弟子、香客崇仰备至的古刹“三平寺”,为福建古刹之冠,每年有逾百万香客进香朝圣,享誉“小五岳”;有风光旖旎,怪石嶙峋的“闽南第一山”灵通岩,具有七峰十寺(岩)十八景,山川奇景融为一体,十分壮观,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还有“阿里山忠王”吴凤陈列馆,平和暴动纪念馆,红三团纪念馆等。这些旅游胜景为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和进行各种交流活动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由于历史的多种原因,1986年以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业经营仍然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经济基础薄弱,198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4249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46元,1986年被省定为贫困县。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平和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广大干群不断探索脱贫致富的发展路子,形成了“强化农业、工业兴县、科技先行、搞活流通、改善环境”的工作思路。在实践中, 首先立足于“八山一水一分田”,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胆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把开发山地资源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突破口, 提出“乡办千亩果场、村办百亩果场、户种百株果、十丛竹”的奋斗目标,1986年开始对西北部、西南部贫困乡镇实施“百里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掀起群众性的开山种果热潮。经几年努力,在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又提出“兴工活商、两头并进”的指导思想,鼓励群众参加每个乡镇“一条商品街一个农贸市场”的建设。采取加强领导,强化扶持的措施,引导农民加快农业综合开发。县五套班子领导挂点乡镇,县直机关挂钩贫困村,乡村两级干部建立扶贫工作目标责任制,大胆启用各类经济能人进入村级领导班子, 提高领导班子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结合县情,制订扶持综合开发的政策:对新开发的村级百亩果园4年内每年提供贴息贷款1万元;农民新开发的果园给予“贷苗还果”的优惠;县每年拿出80%以上的扶贫资金投入山地开发;将贫困乡农业税减免部分的50%用于重点扶持造林种果;县各职能部门的开发资金主要用于山地开发; 鼓励机关单位创办集体林果园, 允许机关干部承包或合股开山种果。平和县实现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
(1)利用农业区划的成果,实行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组织15支规划队伍,120名科技人员参加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按区域布局,建设6大农业商品基地,7大果、茶、竹基地和4大养殖基地。全县分为三个片区,东北部五个乡、镇,按照资源转化,规模发展的原则,发展一粒柚、一串蕉、一株菜为起点,带动第二、三产业协调、快速发展,率先实现小康;西北部6个乡镇是贫困面最大的地区,山地开发起步晚,规模小,近期主要实施“百里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开发果茶竹0.47万公顷;西南部5个乡、镇、场,实施“8个万工程”,即万公顷香蕉、万公顷龙眼、万公顷荔枝、万公顷蜜柚、万公顷竹林、万头母猪、万头牛和100万平方米的食用菌, 构筑区域经济, 形成规模经营。
(2)依靠科技,提高效益。县、乡、村成立农科教结合协调机构,建立官溪蜜柚提纯复壮、丰产稳产、提高品质和香蕉综合利用新技术的农科教示范小区; 健全 三级科技网络,成立各类协会76个,成员1860人,常年开展科研活动;推广应用科技新技术,建立蜜柚、芦柑、香蕉、荔枝、反季节蔬菜示范片,设立高产、优质栽培示范小区、示范点96个;开展科技攻关,对生产中遇到的难题,聘请专家攻关研究;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几年来,举办各种培训班560期、2万多人次,每年还组织1600多人参加“农函大”、“农广校”学习。通过推广应用科技成果, 提高了综合开发效益。
(3)多方集资,增加投入。平和经济基础差,开发任务大,投资多, 采用“向上级部门争一点, 县、乡、村财政挤一点,外引内联投一点;发动群众集一点”的多渠道集资办法。五年来, 部门争取资金投入1.2亿元,世行、亚行贷款3700万元,引进外资6275万元,县、乡、村财政每年投入400多万元;大量投入依靠农民多方集资,以劳代资,5年农民投入共达3亿多元。
(4)进行山地综合开发, 促进了林果业的迅速发展。1992年消灭宜林荒山,基本实现荒山绿化。全县有林地面积12.05万公顷, 林木蓄积量243.8万立方米, 森林覆盖率达52.4%。竹类面积1万公顷,年产鲜笋7500吨,竹材700万支,产值3500万元。1995年水果面积达1.97万公顷,比1985年增长8倍,总产鲜果17.24万吨, 比1985年增43倍, 水果产值4亿元,比1985年增61倍。建立官溪蜜柚、龙眼、荔枝、芦柑、香蕉、杂果六个水果生产基地。
官溪蜜柚是著名的地方传统佳果, 已有500多年栽培历史,乾隆年间被朝廷列为贡品。1982年在广西召开的全国名果鉴赏会上定为地方珍稀水果;1989年参加全国优质水果评选,名列19个参评样品之首,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优质农产品;1991年获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金奖; 1994年获全国柚类“金杯奖”第一名;1995年平和县被命名为“中国官溪蜜柚之乡”,创面积、总产、品质三个全国第一。至1995年,全县已种植0.74万公顷,年产鲜果3.3万吨。坂仔香蕉以其果指长大,色美金黄,甘甜适度,无涩无籽,芬芳清溢而受顾客赞誉。1990年以来,坂仔镇实施高产、优质、无污染的香蕉栽培新技术,获得“绿色食品”标志,成为全国首家工商注册的香蕉产品, 坂仔香蕉市场已成为全省第二大市场。目前坂仔镇正在加紧规划实施“绿色农民城”。全县种植香蕉0.31万公顷, 总产鲜果9.86万吨。茶叶也是平和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 全县茶叶种植面积0.23万公顷,产干毛茶991吨,其中白芽奇兰茶是平和县崎岭乡彭溪村从奇兰茶中精选培育的稀优品种, 1986年被列为全国62个发展特种名茶之一,1991、1992年连续被省评为优质茶, 1993年被农业部评为青茶中的优质产品和第 二届中国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金奖。全县白芽奇兰茶种植面积333公顷,产干毛茶300吨。
全县已初步形成山上林、果、茶、竹大发展;大田粮、蔗、菜、烟、蕉、菇、鱼综合经营的生产格局。全县连片66.67公顷以上果园有120多片, 33.33公顷以上200多片;以坂仔为中心,向南北乡镇延伸,建成4000公顷连片的百里香蕉带。为拓开商品流通,全县已建立县城官溪蜜柚、山格果蔬、坂仔香蕉、南胜食品、九峰茶叶边贸、文峰旅游业等专业市场,以及相配合的一乡一商品街,构成了全县的产品贸易网络。平和农业综合开发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通过建基地、扶龙头、抓服务、立支柱,初步形成规模特色的区域经济,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5)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已初步形成食品罐头、建材、机械、饮食、粮油加工、制糖、建筑、养殖、服装、轻工、小化肥、小水电等行业。1995年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18.67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比1985年增加30倍。企业总数14 338个,其中较大型的骨干企业有年产8 000辆的农用车厂,年产3 000吨的罐头厂,年产50万双的布胶鞋厂,年产1.5万吨的合成氨厂,年产1万吨磷肥厂,年产1 000吨的铁合金厂,还有三家机制糖厂。
十年扶贫成效显著,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90年全省山地开发现场会在平和召开,进一步推动了全县扶贫开发步伐。1992年,平和县被评为全省经济发展十佳县(市)之一。1993年与漳州市同步实现国民生产总产值比1980年翻2番。1995年工农业总产值23.16亿元,比1985年增长3.7倍,农业总产值10.05亿元,比1978年增长2.3倍,平均年递增7.3%,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 447元,比1978年增长21.6倍,比1985年增长4.9倍。基础设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铺筑柏油公路164公里,新建村路98条,大小桥梁145座,实现乡乡通柏油路,99%的村通公路,实现乡乡通讯程控化;新建小水电78座,装机4 400千瓦,新建110千伏变电站一座;兴建扩建商品街34条,农贸市场30个。全县电力、交通、通讯、市场等基础设施有较大改观。山地开发形成规模效益,造林工程与省市同步达标,提前一年实现基本消灭荒山,水果生产名列全国百强县之一。全县种果年收入10万元以上有200户,5万元以上1 000多户,万元以上5 000多户,有4 500多个贫困户靠种果脱贫致富。农村的贫困面大为减少,由原来67个贫困村、30 307户、15.66万人,减少到24个贫困村、9 033户、4.2万人,脱贫率达80%。农业综合开发加快了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全县农村小康16项指标综合得分71.4分,8项指标基本达标,4项指标实现程度达80%以上。
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全县人民为创造高产稳产的农业生产条件,大办水利工程,已建成蓄水工程1 143座,总库容量8 909万立方米,引水工程8 235处,工程实际供水量3.73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04万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4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42.4%,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
交通、通讯有很大发展。省道郊柏线和牛旧线穿境而过,与县骨干道以及乡村道构成一个以县城为中心、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 460公里,公路密度0.63公里/平方公里。通讯方便,新增1万门程控电话,可直通全国及国外长途。
粮食生产是平和县的基础产业,也是农业的主导产业。1990年后由于调整种植结构,推广良种和先进栽培技术,虽然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但单产逐年提高,总产保持平稳略增的势头。199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8.67万吨。农业人口平均每人年产粮386公斤。经济作物历来以甘蔗为主,年总产20万吨左右。近年来,蔬菜种植面积一跃而上,1995年达0.8万公顷,总产18万吨。种植蘑菇140万平方米,总产1.06万吨,产值3 000万元。
1995年县委、县政府提出“旅游带动,广招八路财源,三线拓展,构筑区域经济;边界开放,接辐射兴各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农村、农业工作贯彻“增粮增收保供给,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指导方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发展短、平、快项目,解决近期农民脱贫;大力发展长年生“摇钱树”,解决稳固脱贫;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走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道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继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巩固和发展龙头项目的支柱产业;依托科研院校,广泛吸引国内外智力、资金和技术,加快重点项目的开发,促进具有平和特色经济新格局的形成,以高新技术带动传统产业的调整,以区域繁荣带动全县经济的发展。至200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25亿元,比1995年增长近2.1倍,年均递增25%;乡镇企业总产值60亿元,比1995年增2.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3 600元,比1995年增长1.5倍,年均递增10%。农业综合开发着力基地化建设,产业化经营,项目化管理,规模化效益。水果面积达3.67万公顷,总产65万吨;茶叶0.67万公顷,总产5 000吨;竹类达1.33万公顷。全县果茶竹达5.67万公顷,总产值18亿元,蔬菜总产24万吨,食用菌6万吨,肉类总产3.5万吨。

☚ 四、龙海市   六、晋江市 ☛
0000913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1:3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