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云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云量

按云量划分为1—10量级,云又分为总云量含有高、中、低三种云的混合量、低云量两种。总云量的分布特征:新疆是干旱地区,若将富蕴与且末联一直线,线的西部总云量大于五成,东部略小于五成,总云量春季为全年最多时期,各地六七成,夏季山区达七成,平原为六成;冬季比秋季多,北疆五六成,南疆四五成。年平均低云量北疆西部、沿天山南北麓山地和南疆西部地区一二成,其余地区不足一成。

云量

把天空分成10等份,云占几份则云量为几。云量0为碧空;云量小于等于1为晴;云量2~3为少云;云量4~7为多云;云量占8份以上而天顶不可见,为阴。

云量

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观测时,将天空分成10份。云所遮蔽的份数,即此刻的云量。云量观测包括总云量和低云量,天空被所有的云遮蔽的总份数,称“总云量”;天空被低云遮蔽的份数,称“低云量”。全天空无云,总云量为0;天空完全被遮蔽时,云量为10。

云量

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通常将地平以上整个天空分为10等份,碧空,云量为0;天空完全被遮蔽,云量为10。测定时用目力估算,其中被云遮蔽了几份,云量即为几。云量观测包括总云量和低云量。总云量是指观测时天空被所有的云遮蔽的总成数,低云量是指被低云所遮蔽的成数。

云量

云量

自然环境要素。天水市境内的总云量平均每天有七成(整个天空的成数按十成算),1月和12月略少。低云量平均每天有三至四成,1月和12月略少。各县区年平均晴天(日平均云量小于等于2成)日数43.4~68.1天,阴天(日平均云量大于等于8成)日数142.9~158.8天。

☚ 日照   湿度 ☛
云量

云量

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的份数。一般用目测法估计确定。我国规定: 气象部门观测时,将天空划分为10份,碧空无云,云量为0; 云蔽天空1/10,云量为1; 云蔽天空2/10,云量为2; 依次类推。高云、中云和低云共同遮蔽天空的份数,称总云量; 低云或直展云或两者共蔽天空的份数,称低云量。
(1) 我国年平均总云量分布
贵州和四川盆地等地区是我国云量最多的地方,年平均总云量高达8成以上;汉水、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云南高原东坡以东地区,年平均总云量在7成以上,是我国大面积的多云区。大约北纬35°左右以北,年平均总云量降到6成以下; 北纬36—37°以北降到5成以下。西北地区总云量并不像人们想像得那样少,它的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总云量在4—5成之间,仅少数地区年平均总云量略小于4。
我国西南地区的年平均总云量的分布从东向西呈两多两少的形势。川黔地区是我国最多云的地区,年平均总云量大于8成; 向西是一个少云区,云南高原上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总云量一般在6成以下; 再向西到滇西北、藏东南地区则又是一个多云区,年平均总云量在7.5—8成之间;西藏西部是我国最少云的地区之一,最西部年平均总云量甚至在4成以下。所以,青藏高原上云量分布东西差异很大,东部地区年平均总云量可达6—8成左右,中部地区为5—7成,而西部地区仅4—5成左右。
(2) 地理因子对云量的影响
海陆位置、山脉坡向和海拔高度等地理因子对云量分布的影响都很显著。
海洋对云量的影响因季节不同而不同。夏季海洋上空的云量一般比陆地上空少。冬季则相反,海洋上云量比大陆上空多。
地形坡向对云量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气流在迎风坡上被迫抬升,水汽发生凝结成云,因而迎风坡云量比背风坡云量多。
同样,由于气流在迎风坡上被迫抬升而使水汽凝结的结果,云量一般也随海拔的增高而增多。但在冬季在一定的高度以上云量反而随海拔增高而相对减少。
(3) 我国云量的季节变化
我国东北地区云量季节变化的规律是冬季云少、夏季云多,云量年变化曲线是一峰一谷的单波形曲线。华北地区虽然也是夏季7月云量最多、冬季1月云量最少,但是春季4月由于气旋活动带来不少云量,因此4月前后也是一个多云时段。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以2—7月总云量最多,以3—5月低云量最多; 华南地区云量季节变化的特点是2—6月多云,7月以后少云,但其低云量比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得多。西北干旱地区全年各月的总云量均在3.5—5.5成之间,4—5月的总云量甚至都在5.5成左右。
(4) 云量的日变化
在陆地上,一天中一般以对流最强盛的午后云量最多。海洋上云量日变化规律在理论上是和大陆上相反的,但因为海岛和海滨地区多少总会受到陆地影响,因而云量日变化常不典型。除了海陆影响外,地形也会影响云量的日变化。山顶地形下云量日变化一般也是午后云量最多,夜间或清晨云量最少。

☚ 相对湿度   日照 ☛

云量

cloudiness


云量

cloud cover;cloudage;cloudines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1: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