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于少保萃忠全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于少保萃忠全传》于少保萃忠全传 明代白话长篇历史传记小说。又名《于少保萃忠传》、《旌功萃忠录》、《于公太保演义传》。十卷四十回。题“后学孙高亮怀石甫纂述”。孙高亮,字明卿,又字怀石,号有恒子,明万历时浙江钱塘人。成书于明万历八年(1580)。 现存主要版本有明万历刊本,藏台湾中央图书馆;明刊本,藏浙江省图书馆;明天启刊七十回本,藏浙江省图书馆;清道光十五年(1835)孙士俊重刊本;清双璧堂刊本,藏英国伦敦博物院。1983年浙江文艺出版社排印清道光刊本,198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小说史料丛书”排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明天启刊七十回本。 明天启刊七十回本《于少保萃忠全传》目录书影 明天启刊七十回本《于少保萃忠全传》正文书影 明初洪武年间,于谦出生浙江钱塘一历代官宦门第,年少聪颖出众,被长辈视为“神童”。于公入学后更是善于应题答对,教书先生称许之“英才”,相面僧人兰古春则谓其“他日乃救时宰相”。永乐七年,张代巡奇赏其辨言多才,出资助其入泮读书;继而于公又有幸结交布政司范方伯,得其照顾。后游苏州虎丘山,结识唐段民、徐理,共论经书,切磋文章。永乐十四年,于公英气逼人,趁醉威言慑服神灵,并吓跑了星宿阁的妖魅,救了何家女儿性命。何老感恩赏才,主动为之提亲,将外孙女董氏许配于他。不久,在到山东为岳父搬丧途中,逢会石亨、石彪叔侄,结为金兰之好。接着,于公出谋指示偶遇的萧韶兄妹暗插叛军唐赛儿营中,使许知县得以与他们里应外合,除一方之害,杭人称之“初出横门第一功”。 于公为应科第到富阳山馆中读书,一日闲步到烧石灰窑之处,观见烧灰,因有感于怀,遂吟出了忧国忧民、自甘廉洁的诗篇:“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借,要留清白在人间。”永乐十九年,于公约同其好友高得旸赴考,高坚辞会试。于公只身进京,大比登科,吏部点选其为在京监察御史。不两月,奉旨差往广东犒察官军功过,并招辑瑶僮。于公体察民情,向朝廷陈奏抚民之策,使广瑶地方百姓渐得安生。接着被派往江西巡按,智雪董山冤案,惩治了恶人、奸吏,人皆称仰。永乐二十二年,按事完后,回京复命。 洪熙帝即位,于公荐举好友高得旸纂修太祖实录。高完成任务后不愿做官,仍回乡。宣德元年,汉王策动谋反,于公随驾亲征,平叛后,至单桥谏免与汉王同谋的赵王。汉庶人强辩不认罪,于公出面叱之,言词严凛,声若洪钟,遂得骤升三品。被派往山西、河南赈济灾民,发捐资劝谕,当地富豪莫不欣然捐资。百姓深感于公赈济之恩,编歌谣称颂之。一天,于公出巡过城南,察访命案,处决了淫僧,救出了受害少妇。时有老媪失银三两,无从查究,于公根据二喜鹊频频飞来其前,悟出拣银者必是名叫“喜二”者,使物还原主。于公出巡经太行山,厉言训示群盗,以一身正气感化之。一日,于公坐堂,通过遗嘱的断句取义,明断了一桩谋占家产案。随之,他还无私地荐拔小吏贾瑀。于公父母先后亡,他坚定地要求回乡守制。 明天启刊七十回本《于少保萃忠全传》插图书影 正统帝登基,喜任中贵人王振。王振掌监事,作威作福,指示心腹马顺害死进谏的忠义学士刘球。于公回京,对王振的飞扬跋扈大忿,有一次当众责其过,两人结怨日深。王振寻隙加害,于正统十一年将他差出京师。正统十四年,瓦刺太师也先率众部进犯,王振力将众官谏止奏章蒙蔽,劝英宗亲征。王师仓促迎战,在土木惨遭大败,王振死于乱军,英宗被俘,蒙尘北地。 消息传到京师,于公临危受命,星夜赶回京师,奏请太后立皇太子为太子,惩办了王振同党,抄没其家产,平息了众怒。太后见于公有才能,擢升他为兵部尚书。于公与众官深感“国不可一日无君”,便纷纷先后启奏太后要求早定大计。于是,郕王在太后降旨、众人拥戴下即位,追英宗为太上皇,改明年为景泰元年。朝纲整肃完毕,于公继续用心整顿人马。这时,敌军乘胜群拥而来,兵临京都城下。于公先用“坚壁清野”之计,焚烧粮草,使得敌人难以取得供给;接着决定采取避锋击惰战术对付来犯之兵。在这关键时刻,于公又遇上了阔别二十余年的石亨,加升他为正总兵,提督京城九门。不料,不久因迎敌意见不一,二人反目。于公亲自提兵出城,身先士卒,并激励将士与敌人展开殊死战斗。两军对垒,都不轻举妄动。这时,投降瓦刺的喜宁唆使也先以奉迎太上鸾驾还宫为名,飞骑报告朝廷。朝廷便派使臣王复、赵荣前来议和,未果。于公用计杀退也先,大获全胜。喜宁又唆使也先将上皇拥在前面,这边守关将士见状,不敢放箭,惨遭损失。京城慌乱,昼夜不宁,曾与于公同馆读书的侍讲徐珵带头往南迁家,并奏景帝要求迁都南京。于公力主固守,打消了景帝疑虑,排除了百姓的动摇。接着,于公率众再挫敌军,受到景帝嘉赏。 于公奏请对先帝蒙尘有罪的官吏诛罚,有些将官托于公从家乡来的同窗友劝免。于公让其五友告诉这些将官及其家族,可送三百金银到佛寺留些阴骘与子孙犯法者,但罪不容诛。行刑那天,场面惨烈,西和尚当即惊死教场。也先在喜宁的建议下以假送上皇回朝为名勒索金银,烽烟再起,震动京师。于公乞请亲到边关,训示各关将帅为朝廷立功。上皇这边护从总旗高磐不惜皮肉之苦,剖臂藏下建议除掉喜宁的书信送给朝廷。于公根据地形埋下铳炮,专待来敌,并保奏杨俊设计先擒宁贼。杨俊依计行事,诱捉喜宁归,也先惨败。瓦刺可汗脱脱不花在众人建议下欲结好朝廷,送回上皇,朝廷派侍郎李实、少卿罗绮出使沙漠遐荒,得知对方之真心,于是朝廷又派使臣将上皇迎复。 于公见边方和好,乃思安内抚民之策,广荐贤才分理州县。时张湫河决,朝廷派人治水无功,徐珵自请前往。于公竭力保奏,无奈因徐前年主南迁之事,未获恩准,由此徐理深恨于公。不久,徐珵改名有贞,瞒过内廷,获准治水。徐有贞根据神僧指示,除掉水怪,并筑堰修堤,大功告成,朝廷升他为礼部侍郎。 景泰三年,于公见灾异屡现,上疏乞归田里,未获准。不久,于公因两忠臣谏诤遭谴事在皇帝面前乞请宽宥,惹皇帝不高兴。为调和于公与石亨积怨,王直宴请二人。第二天,石亨回请二人,席间多年老桂妖精见于公正气凛然而现原形,石亨盛怒将其斩为两段,因而得病。石亨让杜清请术士万祺为其治病,接着又令其招童先卜卦,终得病痊。于公自知权柄太重,恐履危机,屡辞上书乞归乡井,均未获准。于公殚力劳神,为国忘身,渐渐染上了痰火之疾,朝廷特赐御医为他诊病。御医经过多次会诊,找到病源,万岁爷亲自伐竹烧沥,派人送去让他服用。 于公深虑石亨贪婪,且部下多是奸险之徒,乃奏遣其侄石彪为大同游击。石亨更切齿痛恨于公,随时准备设计陷害。景泰八年,景帝染病,于公忧虑万分,会集大臣,议请沂王监国。恰值多事之秋,边报又来,于公调度兵马各就各位,差人发牌让石亨等人提高警惕,固守京城九门。石亨见时机已到,意欲复立上皇,贪功报怨。经过一番密谋和策划,约徐有贞共同拥英宗复位,改号天顺元年。帝发旨将于公等人拿下。徐有贞得势,遂娇旨令法司严加拷掠于公等人,让他们招认迎立外藩的罪状。于公亲自书写供状,陈述自己的大功伟绩。石亨、徐有贞决意将于公等人置之死地,便罗织罪名,将他们押赴西市处决。于公大义凛然,口吟辞世诗正色就刑。 于公死后,人们纷纷主动追念,天顺帝也慢慢感到石亨行事过枉,但一时不能问责。再说,徐有贞与石亨在合谋害死于公后关系日疏,石亨谤讪有贞,使其落狱,发落谪戍云南;后遇赦归,夜梦见于公,得病而死。也先听闻于公被杀,率兵再次犯境,石亨叔侄无力迎敌,一战而败。众官弹劾石亨之罪,皇上罢了其兵权,不久又收其入狱,赐白罗令其自尽。童先闻讯逃出,投曹钦家中,策动他造反,扰乱京城。王师齐集,捉拿奸党,诛钦于市。 于公之子于冕见众权奸纷纷死去,乃上疏陈奏于公一生功业。成化帝追念于公大冤深重,擢升于冕为应天府府尹。不久,弘治皇帝又允建祠加祭于公,谥“肃愍”。庠生张杰重修于公像,浙江盐台姚公建忠节坊,立碑纪念。百年后,浙江巡抚傅梦春奏请改谥于公“忠肃”。忠肃公灵爽昭于天地,千秋万世不泯。 于少保萃忠全传小说叙于谦的一生。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人,乃文天祥转世。幼年聪颖过人,善于作诗对联,出语不凡,十岁中秀才,乡里闻名。于谦游学到姑苏,与徐珵、唐段民为同学。后来他到山东为岳丈搬丧,结识了石亨和石彪叔侄,并为萧韶出奇计,灭了唐赛儿。永乐十八年于谦二十二岁中举,次年中进士,被授为在京监察御史,差往广东招抚瑶僮。他明察秋毫体恤百姓。宣德帝即位,汉王谋逆,于谦扈驾征汉王,大胜而归。帝贬汉王为庶人,汉王不服,于谦大叱其罪,汉王心胆皆颤,理屈乃服。山西、河南两省灾荒,帝命于谦巡察,谦以都察院佥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的身份出示劝偷,使富豪良善纷纷捐资粟赈饥民,并督导黎民治理黄河,为百姓公断沉冤,兴利除害。二省民众感恩戴德为他建祠祭祀以报之。正统即位,王振专权,于谦当众斥王振之过。王振矫旨降于谦之职,仍令巡抚二省。瓦剌入寇,王振挟帝亲征,振等五十万将士死于土木,正统帝被俘,朝廷大乱。于谦镇定自若,平息廷乱,奉太后旨请郕王登极,为景泰帝,尊正统为上皇,于谦为兵部尚书。敌军乘胜入侵京都,于谦荐石亨为总兵,石闭门不敢出战,于谦身先士卒,杀退也先,受封少保。也先假送驾为名,再次入侵,掠索金帛。京师一片慌乱,徐珵力主南迁,于谦力阻南迁,稳定民心,打退也先进攻。被俘宦官喜宁,多次为也先出谋,以送帝为名抢掳金帛。高磐冒死来京送旨,命除喜宁。于谦受命后亲临边境查看地脉,部署抗敌,并与边将定计捉拿喜宁。于谦回京后,以“兄弟之情,君臣之义”上奏景泰帝,遣使迎正统帝回国,居南城宫殿。景泰立太子见济,废原太子沂王,不久,见济薨。于谦因过度辛劳致病,帝亲采竹沥为药。石亨召童先为幕宾。景泰帝病危,于谦请复沂王为太子,未定。石亨、徐有贞 (徐珵后改名)、曹钦等密谋复上皇。旨封有贞为翰林院大学士,于谦下狱,以迎立外藩罪处斩。石亨由此专权,童先为谋士。皇太后得知于谦死信而下泪。帝因而贬有贞去云南,后有贞死于京城。石亨、曹钦又谋叛被赐死。于冕上疏为父申冤,成化帝为于谦昭雪,封于冕为应天府尹。弘治帝谥于谦为“肃愍”,为其建旌功祠。万历帝改“肃愍”为“忠肃”。 小说以浓笔重墨成功地塑造了于谦这个刚正廉洁的清官形象。于谦早在少年时代即以智慧出众得到布政司范公、巡按张公以及师长、亲朋的赏识和器重。他为官能体恤黎民的疾苦,想方设法为百姓消灾弭难。在巡抚河南、山东二省期间,于谦见饥荒严重,贫民流散,十分痛心。为济万民活命,他把钦赐赈济银两、各府州县无碍钱粮及预备仓粮,悉行赈散。又带头捐献俸资二千五百两,并发动各有司捐献俸资五百金,为蓄粟麦之本。同时发榜劝喻贤良富家巨室自愿捐献或低价粜粮,为此赏旌嘉奖,树碑立传,从死亡线上救出众多灾民。于谦还深入卑田院了解鳏寡孤独的生活状况,举凡他们所需要的米粟、布匹、医药等都样样想得周到,事事落到实处,并开设社学,教育孤寒子弟。数年“全活万万,教育万万”,致使百姓额手称庆,纷纷编歌谣以颂扬他的功绩。于谦重视预防黄河水患,在任期间不遗余力地组织百姓筑堤、种树、开堑、挖井,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在巡抚江西、广东时,他尽心尽力为民伸冤,将那些邀功妄杀和贪赃枉法之辈严加惩处。对僮、瑶同胞则格外尊重、体谅,为安定边远地区、和睦兄弟民族作出可贵的贡献。 于谦不仅以清廉、爱民著称,而且还是一位保国安民、力挽狂澜的民族英雄。土木之变,英宗被俘,京都危在旦夕,徐珵等人倡议南迁,朝廷内外一片混乱。于谦挺身而出,力排众议,他义正词严,据理驳斥了南迁的主张。随即部署兵马,身先士卒,鼓舞士气,共赴国难。与此同时,他又辅佐郕王登极,安定民心。在国家民族系于千钧一发之际,他严守京城九门,再次激励将士,为国尽忠,与敌人决一死战。他 “威令必行,朝野有法”,对孙子兵法运用自如,巧设计谋,一次又一次挫败敌人的进攻,保卫了京城,稳住了局面。他日理万机,夜宿朝房,然而个人生活却十分清苦,以至积劳成疾。他不顾自己的安危,亲诣边防要塞,实地察看工事堡垒,慰劳将士,并出谋策划擒拿叛贼喜宁,为迎接正统帝回国创造了条件。小说把他与文天祥、岳飞并提,有意把他写成文天祥转世,不仅外貌酷似,而且气质和精神也与文天祥的遗风相同。 于谦的英雄气质同刚直不阿的独特个性是分不开的。作者以其深入底蕴的眼力准确地把握住人物的性格特点,透过一定事件的考验把对象潜藏的美,生动巧妙地揭示出来,特别是将人物置于复杂的矛盾状态中,通过与趋炎附势、见风使舵之辈的鲜明对比,以丑衬美,愈显得于谦正气凛然。他既不向当朝显要王振之流乃至皇帝阿谀谄媚,随声附和; 也从不接受他人的逢迎讨好和金钱贿赂。他一向秉公办事,从不考虑个人的官爵利禄,权势失得,他那浩然正气,使迷惑总兵石亨多年的桂花精都不敢正面相觑,以至在夹壁中尴尬地现出原形。这个细节描写虽然纯属虚构,但对于渲染和反衬于谦的高洁品格,却是神来之笔。悲剧,在每一个时代都是人生和艺术的最深刻的足迹。历史上的各种悲剧艺术,反映了各个社会历史阶段上的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冲突。特别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趋于激化的时候,正直、耿介之士,民族英雄,往往惨遭不测,岳飞、文天祥如此,于谦也不例外。然而正是在美的毁灭的丧钟声中,悲剧性才获得了崇高的审美意义。 作为这部小说的反面人物,象王振、喜宁、石亨、徐珵等,大都有史可查。这里只是择取与于谦有关的事件加以描写。审美对象也包括丑在内。作品的成就同样表现在作者以丑为美的反衬时,也就创造了对丑的反映的艺术美。这种艺术美突出地表现在美丑的成分、关系、形态的多样性上。作为于谦的对立面和美的反衬,这些反面人物也都各有不同的品貌。如石亨、徐珵绝非单纯从脸谱加以丑化的人物可比。作者并没有把他们写成天生的坏人。然而他们灵魂中含有的杂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有可能成为一个重大错误,一场灾难的基础和物质力量。特别是在个人权势日益膨胀的腐蚀下,他们为了攫取更大的利益,就会变得越发狠毒、奸诈。徐珵曾是于谦的同窗好友,也是一介名士。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善于治水,在治理张湫水患中立了奇功。但他有一套笼络人的办法,且又善于为个人谋划。国难当头,他贪生怕死,为了保命保乌纱帽,他不顾社稷安危,民族存亡,力主南迁,妄图把明代的一统江山变成南宋那种偏安局面。后因遭到于谦的坚决反对和当面驳斥,从而恼羞成怒,结下了深仇大恨。一旦身居要津,他就变得心狠手辣,不顾信义,不念旧情,直到置于谦于死地而后快。 石亨仪表堂堂,“生有异状,方面伟躯,美髯及膝”,且有 “诛干骑”,“破万难” 之勇威。他屡建战功,在巡边大将中的地位仅次于杨洪。当瓦刺族首领也先侵犯京都时,他受到于谦的重用,并以德胜门优兵诱击之功,一跃而为“大将军”。后值景泰帝病笃,石亨主谋迎立英宗复位,以首功爵进忠国公。但是,他却醉心于结党营私,沉缅于花天酒地。以至排斥异己,冒功受贿,诬陷忠良,无所不用其极。最后从骄横跋扈、势焰熏灼,一直发展到野心勃勃、谋篡帝位。为了扫除篡权的最大障碍,他不惜以莫须有的罪名加害于谦。小说对石亨的臧否与历史记载基本一致,作者的爱憎倾向十分鲜明,象石亨、徐珵之辈在明代官僚中并不罕见。深入这些人物的神髓,通过艺术手段对丑的本质从人物自身美丑矛盾的结构和发展轨迹上作了真实的刻画和深入的揭示: 人物品质的不纯往往导致美的削弱乃至消亡和否定。化美为丑对人物自身来讲,同样是一场悲剧。由于丑战胜和取代了美,意味着人性的堕落,因此这类悲剧更具有警策的意义。 王振、喜宁等阉宦、内奸则属于善于弄鬼的丑类。他们或恃宠专权,或投敌叛国,从来是不齿于人类的耻辱的象征。作为明朝第一代窃权误国的宦官,这些丑类从巧言佞色,博取皇帝欢心,进而内控皇权,贪赃枉法,卖官鬻爵,无恶不作。明代阉宦猖獗始于王振。据记载:“太监王振盗去禁内臣碑。太祖鉴前代宦官之失,置铁碑高三尺,上铸 ‘内臣不得干预政事’八字。宣德时尚存,至振,去也。”又说: “太监王振矫旨以徐晞为兵部尚书。时振权日重,晞以谄见擢”。于是府、部、院诸大臣及百执事,在外方面,俱攫金进见。每当朝觐日,进见者以百金为恒,千金者始得醉饱出。由是竟趋苞苴,乃被容接……”。小说真实地反映了正德年间王振弄权给社稷、民族造成的危害和不幸,最后连他自己的生命也葬送在土木之战中。书中所刻画的各色人等,以其多样性、多面性和多变性,显示了灵魂的美与丑: 丑掩盖美削弱美,又衬托美,强化美。美丑的对比和对人物的褒贬使这部小说迄今仍葆有相当的认识、启迪和审美的意义。 在现有的文学史著作中大都将《于少保萃忠全传》列入历史演义小说。其实它是一部典型的传记体长篇小说,与 《三国志演义》、《东周列国志》、《东西晋演义》等历史演义小说有明显的区别。历史演义小说总是从宏观的意义上概括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全貌,艺术地表现这个历史时期的重大矛盾和斗争。举凡这一时代的主要人物及其事迹,尽管一一作了形象的描绘,仍是以帝王或帝位的更迭为中轴,从某一历史时代的酝酿为开端,迄于该时代的终结,并以这个时代的主要矛盾为情节发展线索。《于少保萃忠全传》则不然。这部小说以主人公于谦的一生为主要线索,着重描述个人的品德、事迹、交往,旁及其它。尽管小说涉及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前后七代六帝的历史演变,但是它的整体构思毕竟是围绕于谦的命运和遭遇来展开描写的。作品从他的降生开篇,次及幼年、青年,直到功败垂成,含冤而死,当然也包括死后的昭雪和历代皇帝对他的封谥。就作品的内容、结构和叙述方式而言,将这部小说视为传记文学是更加符合实际的。 然而它又不同于我国自古有之的传记文学。我国历代的传记文学篇幅较短,往往运用质朴、洗炼的文字,记叙人物的生平、品德和事迹。传记文学重在历史实录,很少虚构、夸张和渲染,细节描写也不多。而 《于少保萃忠全传》则不然。它的主要情节均有历史的依据,但作品对于谦的为人及其业绩都作了具体、生动的描述,有些关节还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渲染,并伴以一定的虚构、想象和夸张。就篇幅而言,则远远超过了古代一般的传记文学。因此,理应将它列为长篇传记文学。 这部小说在艺术上还摄取了公案小说、神魔小说的某些写法。例如 “于公断冬青树叶案”和 “三两银子案”,均与明代流传的公案小说类似。又如 “储衍家产案”在同时代的几部公案小说中大都拥有同样的案例,所不同的只是将小说中的主人公姓名加以更改而已。这些当然无所谓历史记载,而是为了显示于公的清正廉明,有意从其它公案小说中移植过来的。此外,象徐有贞张湫治水、徐武功被勘作法、桂树精现形等故事,乌全真、老和尚等人物,在艺术描写上都带有浓厚的神奇色彩。综上所述,可以断言此书将历史演义小说、神魔小说和传记文学的特点融于一炉,从而出脱了一种新的小说形式,即传记体长篇小说。它在促进明代小说的多样化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为同时代人宣传、写同时代人的事迹肇始于 《英烈传》,《于少保萃忠全传》则紧步其后尘。《英烈传》接近传记体长篇,但实为历史演义; 《于少保萃忠全传》则是典型的传记体长篇小说,就当代人写当代人物的传记来说亦属首创。 作者的感情真挚而鲜明,对于主人公于谦的一言一行,人格、品德,充满了爱慕和敬仰。许多场面和片段都写得真切郁折,感人肺腑。象于公含冤而死的情景,肃穆壮烈,催人泪下,令人扼腕,嗣后人民悄悄进行悼念,祭祀的描写,亦复哀思绵邈,沉郁顿挫,感人至深。又如范广侍妓的忠贞、侠义,同样令人难忘。 于少保萃忠全传一名《大明忠肃于公太保演义传》,又名《旌功萃忠录》。长篇小说。明孙高亮撰。十卷四十传。高亮字怀石,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约生活于万历间。余未详。本书演叙明民族英雄于谦一生事迹,从家世出身,幼年教养叙起,至土木堡之变、受谗枉屈而死,最后昭雪,追谥立祠止。所叙与史书等资料出入不大,然时涉因果迷信之说,虽为当时小说通病,然亦为本书糟粕所在。有明万历刊本,藏台湾中央图书馆。大连图书馆,藏有清裕德堂刊本。一九八二年浙江文艺出版社据道光重刊本出标点排印本,改名《于谦全传》。 于少保萃忠全传明孙高亮撰。孙高亮字怀石,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及生平事迹已不可考。此书又名《于谦全传》,叙述明代名臣于谦的故事。作品以于谦的一生为全书线索,描写了于谦幼年、青年直至含冤而死的生活命运和遭遇。小说涉及明朝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七代六帝的历史演变,国家的命运和于谦的遭遇交织在一起,使本书成为一部长篇传记体小说。据史料记载,于谦出身儒门,永乐十九年进士,授御史职,后升任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政绩卓著。累官至兵部尚书。土木堡之战,明英宗被瓦剌所俘,于谦倡仪立太子为帝,被加封少保。英宗复位后,徐有贞、石亨等人进谗言陷害于谦,以大逆罪被处死。小说作者极为钦佩于谦的人品,以饱含真情的笔墨描述了于谦光明磊落的一生,塑造了一位睿智廉明、爱国恤民的清官形象。小说比较注重历史史实,主要情节都有所依据,但作为小说,作者在忠于史实的基础上,也对于谦的事迹做了一些虚构描写,例如,写于谦是文天祥转世,写于公断冬青树叶案,桂树精见于谦现形,都具有浓厚的神魔色彩;而于谦断三两银子案、断储衍家产案,又与明代流传的公案小说情节类似。因此,这部小说融汇了历史演义小说、公案小说、神魔小说和传记文学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写作风格,在古代小说中具有一定的意义。版本有明刻本、道光十五年孙士浚重刻本、道光二年务本堂藏版本、双壁堂刊本。今本有1981年浙江人民出版社苏道明校注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