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黄腔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二黄腔 二黄腔戏曲声腔。又名二簧调,简称黄腔。皮黄腔之一种。清中叶即有流行。其渊源众说纷纭。有黄陂、黄冈说。清杨静亭《都门纪略》:“黄腔始于湖北黄陂县,一始于黄冈县,故曰二黄腔。”有湖广调之转音说。王芷章《腔调考源·黄腔考》:“湖广二音之反切,则为黄字(《广韵》黄、胡光切),故黄腔者,实湖广腔三字。”有徽调说。周贻白《谈汉剧》:“实则二黄起于安徽,湖北戏之二黄,源出徽调。”有二簧调说。天柱外史氏《皖优谱》谓黄与簧同音,《扬州画舫录》所说的“安庆有以二簧调来者”,即二黄腔。有江右宜黄腔说。杜颖陶据《金陵忆旧集》等材料认为,宜黄腔系二黄腔之本名,产自江右。有胡琴腔说。李调元《雨村剧话》云,胡琴腔即二簧腔,“专以胡琴为节奏”。有陕西说。齐如山《平剧之来源及改造》云:“它实产于陕西南境与安府东边一带。”此外,尚有唐代黄旛绰唱梨园法曲(黄曲)之后裔说。近来有人提出形成于湖北、安徽、江西交界地区,故分别有汉调、徽调及江右调诸说。二黄腔不知源自何地,其发展却有一个过程,即经历吹腔、老二簧、平板二黄至多种板式的正反二黄。其调旋律平稳,节奏舒缓,宜表现凄凉沉郁之感情,故有“急是西皮缓二黄”之说(清叶调元《汉皋竹枝词》)。它与西皮调结合被称为皮黄腔(或名南北路),今京剧、汉剧、湘剧、祁剧、桂剧、粤剧等均有此腔。参见“皮黄腔”。 ☚ 乌腔 二簧调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