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陈汤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药

中药

国药 药石 药材 本草(滇南~)粗药 草药
部分中药名:参 芎 蕗 梫 茸 砒荠(荠菜;雪荠)
香薷:香茸 香菜 香葇 香戎
人参:参(仁参;黄~;血~) 人衔 鬼盖 土精 神草 玉精 五叶 久微
枸杞:杞(苦杞) 枸 芑 天精 枸继枸棘 狗忌 地仙 地辅 却署 仙人杖 西王母杖
甘草:灵通
针灸和药物:针饵 针膏
针灸﹑药物:针药
针灸和药剂:针剂
药方上每一种药:一味
依成方制的颗状或粉状药:丹(膏~丸散)
胶制的药物:胶(龟~;鹿~;阿~)
糊状的药:膏(膏药;膏剂;浸~;梨~;鸡血~)
块状的药:锭(紫金~;万应~)
制成丸状的药物:丸药
刺激性欲的药:春药 媚药
若干味药配成的汤药:剂(两~药) 服 汤(二陈~)

☚ 药物   药方 ☛

二陈汤

化痰止咳平喘剂之一。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半夏45克、陈皮45克、白茯苓30克、甘草(炙)15克。水煎去渣, 候温灌服,或研末冲服。马、牛150~250克; 猪、羊30~60克。功能燥湿化痰, 理气和中。主治湿痰咳嗽。证见咳声重浊、痰多而色白、口津滑利、舌苔白润、脉滑者宜用。湿痰之证,多由脾不健运, 气机阻滞, 湿邪凝聚而成。方中半夏辛温而燥, 最能燥湿化痰, 又可和胃降逆, 为主药; 陈皮理气燥湿, 使气顺痰消, 为辅药; 茯苓健脾燥湿, 俾湿无所聚, 则痰无由生, 均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 为使药。诸药合用, 可使脾阳健, 痰湿去, 共起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功用。方中陈皮、半夏, 用陈久者, 则无过燥之弊, 故名“二陈”。
本方为治痰之总剂, 在临证上对于慢性气管炎的咳嗽、多痰症, 及伴有胃肠功能障碍(如食欲不振)之咳嗽等, 常可加减运用。但燥痰咳嗽不宜。本方加枳实、竹茹, 名温胆汤(《千金要方》), 治热痰咳嗽。加苏子、杏仁, 名杏苏二陈汤, 治咳嗽、痰多、气喘。加熟地、当归, 名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 治肾虚久咳。《中兽医治疗学》治马肺热咳嗽流涕的橘红散 (橘红、法半夏、陈皮、苏子、杏仁、炙兜铃、贝母、杭菊花、甘草、炙紫菀、炙桑皮、桔梗、款冬花), 亦由本方加味而成。

二陈汤

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方。半夏 (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茯苓三两,炙甘草一两半。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七片,乌梅一个,水煎,不拘时服。功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治痰多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 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舌苔白腻等症。近代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痰证者。方中以半夏为主药,其性辛温而燥,最善燥湿化痰,且能和胃降逆而止呕;辅以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而痰降,气化则痰亦化; 茯苓健脾渗湿,俾湿无所聚,则痰无由生,是兼顾其本之法,甘草和中补土,使脾健则湿化痰消,均为佐使药; 加生姜降逆化痰,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助夏、陈以行气消痰; 少用乌梅以收敛肺气,防祛痰理气药伤正,与半夏相伍,有散有收,相反相成。实验研究:本方具有抑菌、抗炎、抗变态反应、镇咳、祛痰、平喘、止呕、调整胃肠功能等作用。
❷《增补万病回春》卷三方。陈皮、半夏 (姜汁炒)、茯苓、白术、苍术 (米泔制)、砂仁、炒山药、车前子、木通、厚朴 (姜汁炒)、甘草各等分。为粗末,加生姜三片,乌梅一个,灯草一团,水煎服。治痰湿中阻,泄泻或多或少,脉象沉滑者。若泻不止加肉豆蔻、诃子,去厚朴;腹痛加木香、茴香,去山药;渴加葛根、乌梅;小便赤短,木通、车前子加量;呕哕恶心加藿香、乌梅,半夏加量;夏月加炒黄连、扁豆;冬月加煨姜。

二陈汤

二陈汤

中医方剂名。出自《和剂局方》。药物组成:姜半夏、橘皮、茯苓、甘草。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痰湿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闷呕恶、肢体困倦,或头目眩晕、心悸不宁。备注:本方已制成丸剂,名二陈丸。又,本方为治痰湿主方,临床可随证加减应用。
❶导痰汤:加枳实、南星、生姜,主治痰涎壅盛,胸膈痞塞,或咳嗽恶心、少食,以及风痰眩晕头痛、痰厥。
❷涤痰汤:加枳实、南星、人参、菖蒲、竹茹、生姜,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语。
❸温胆汤:加枳实、竹茹,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心烦失眠,惊悸不宁,癫痫。惟本方性燥,阴虚火旺而燥咳痰粘,痰中带血者忌用。

☚ 萆薢渗湿汤   苍附导痰丸 ☛

二陈汤er’chen decoction

中兽医方剂名。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组成的汤剂。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湿痰咳嗽。症见咳嗽痰多,口色淡白,舌苔白润,脉滑数。

二陈汤 《万病回春》卷三

【组方药物】 陈皮 半夏(姜汁炒) 茯苓(去皮) 白术(去芦) 苍术(米泔制) 砂仁 山药(炒) 车前 木通 厚朴(姜汁炒) 甘草各等份
【制剂用法】 上药11味为1剂。用生姜3片,乌梅1个,灯草1团,水煎,温服。
【适应病证】 痰湿中阻,泄泻或多或少,脉象沉滑者。
【加减应用】 泄泻不止,加肉蔻、诃子,去厚朴。


二陈汤 《万病回春》卷四

【组方药物】 陈皮 半夏(姜汁炒) 茯苓 枳壳(麸炒) 牛膝(去芦) 猪苓 木通 山栀 麦门冬(去心) 车前子 黄柏(酒炒)各等份 甘草减半
【制剂用法】 上药12味,为1剂。用灯心1团,水煎,空腹时服。
【适应病证】 痰气闭塞,小便不通。


二陈汤 《诚书》卷八

【组方药物】 半夏(炮,去脐) 枳实(炒) 酸枣仁(炒) 陈皮各6克 茯苓15克 炙甘草3克
【制剂用法】 上药6味,加生姜、大枣、竹茹,水煎服。
【适应病证】 顽痰所致的惊悸。

二陈汤

二陈汤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记载的古方,田半夏、桔红、白茯苓、甘草及生姜、乌梅组成,能“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等证,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效。皇家贵人,讲究享受,嗜食肥甘生冷灸煿等物,致使脾胃受损,湿以内生。且久居宫中,因深宫幽怨,以致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克制脾土,使脾胃为病,出现泄泻、胃痛、纳呆诸症,御医们则常用二陈汤加减投治。如乾隆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定贵人脉案: 御医“庞景云请得定贵人脉息滑缓。系胃有湿饮之证,以致胸满口渴,少眠头眩。此由气虚动热所致,今用加味二陈汤,晚服一贴调理” (转引自《清宫医案研究》)。次日即 “症势渐减,(同上) 可见此方已见效果。其他御医在为宫中他人治疗肝脾不和,湿浊困脾等证时,也善用二陈汤酌情变化,或加香附、木香等疏肝行气之品,或合平胃散以助健脾除湿之功,都能取得满意疗效。

☚ 四君子汤   菊花延龄膏 ☛

二陈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由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组成。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二陈汤

二陈汤

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半夏15克橘红15克白茯苓9克甘草5克组成。加生姜三片,乌梅一个水煎服。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主治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咳,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本方是治疗湿痰之主方,随证加减亦广泛应用于其他痰证。

☚ 小半夏汤   导痰汤 ☛

二陈汤èrchéntānɡ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半夏、陈皮各五两, 茯苓三两, 炙甘草一两五钱, 生姜七片, 乌梅一个(后二味现多不用)。为粗末, 每服四钱, 水煎服。功能燥湿化痰, 理气和中。治湿痰咳嗽, 症见痰多色白, 或胸膈胀满, 或恶心呕吐, 或头眩心悸, 或胃脘不舒, 舌苔白润。

二陈汤

二陈汤

本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方由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组成。上药㕮咀,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功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湿痰咳嗽,痰多色白,胸膈胀满,恶心呕吐,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本方所治皆因饮食生冷,脾胃不和,运化失健,湿聚为痰,痰阻气机,升降失常所致。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方中半夏辛温而燥,功能燥湿化痰,消痞散结,和中止呕为君药;橘红芳香味苦,性温而燥,能行气健胃,燥湿化痰为臣药,君臣相配,使气顺则痰降,胃健则痰消;痰由湿生,故佐以白茯苓渗湿健脾;使以甘草和中健脾,则痰无所生。加生姜同煎,一则取其制半夏之毒,一则取其和胃降逆而止呕,助半夏、陈皮和中消痰。用少量酸敛之乌梅与半夏、陈皮相伍,散中有收;与甘草合而化阴保津,燥中有润,使痰去而气津不伤,有相得益彰之功。若乌梅用量过大,收敛太甚则不利于祛痰。本方半夏、橘红以陈久者良,故有二陈之名,是一首祛痰的代表方剂。临床常用于湿痰阻滞气机的病证。以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润,脉滑为辨证要点。后世在本方的基础上随证加减发展为治疗多种痰证的方剂。
六安煎(《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陈皮一钱半,半夏二、三钱,茯苓二钱,甘草一钱,杏仁(去皮尖,切)一钱,白芥子(老年气弱者不用)五、七分。水一钟半,加生姜三、五片,煎七分,食远服。功能祛痰止嗽,理肺散邪。主治风寒咳嗽,及非风初感,痰滞气逆等。
栀连二陈汤(《症因脉治》卷二) 半夏、白茯苓、广皮、甘草、川连、山栀。水煎服。功能清火化痰,降逆和中。主治痰火上冲,呕吐呃逆。
香砂二陈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白檀香五分,姜半夏三钱,浙茯苓三钱,春砂仁(杵)八分,炒广皮二钱,清炙草五分。水煎服。功能燥湿化痰,理气健脾。主治咳嗽痰多色白,胸膈胀满,恶心呕吐,食少纳呆,舌苔白润,脉滑。

☚ 祛痰剂   温胆汤 ☛
0000414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0:2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