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月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二月 二月中篇小说。柔石著。1929年上海春潮书局出版。大革命以后,萧涧秋来到被称为“世外桃源”的芙蓉镇,原想寻求超脱世俗的平静生活,却遇到种种矛盾。他同情寡妇孤儿,却遭到周围人的讥讽和中伤;与陶岚恋爱,又遭到嫉妒和污蔑,最后只得逃离芙蓉镇重作新的探索。作品通过对这个彷徨苦闷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提出了大革命后知识分子向何处去,以及如何打开新生活道路的现实问题。作品还描写了几种不同类型知识分子的面貌,有追求个性解放的“芙蓉镇的孔雀”陶岚,有醉心于教育救国的陶慕侃,有宣扬西方文明的纨绔子弟钱正兴,都写得栩栩如生。情节起伏有致,构思严谨,富有诗情画意,颇有艺术特色。 ☚ 神巫之爱 梅雨之夕 ☛ 二月 二月长篇小说。柔石著。1929年11月上海春潮书局初版。 ☚ 梦里的朋友 脆弱的柔丝 ☛ 二月 二月中篇小说。柔石著。写于1929年11月。同年11月1日由上海春潮书局初版。小说以一九二六年前后中国社会一个普通小城镇——芙蓉镇为舞台,运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深沉感人的独白,清新浓郁的文笔,真实地塑造了当时几种不同类型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如愤世嫉俗,富有同情心而又缺乏斗争勇气找不到出路的肖涧秋;追求个性解放而得到的却是空虚、幻灭的陶岚;致力于教育救国,但对学校中教师的丑行听之任之的陶慕侃;将三民主义当作漂亮的空壳而终日挂在嘴边以充时髦的方谋等等。作品通过对几个各有主义、各有追求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的描写,真实地从一个小的侧面展示了风云激荡时代的生活画面,揭露了黑暗冷酷的社会现实,如实地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前后知识分子的思想倾向,提出了知识分子向何处去的社会问题。对于作品的影响和意义,鲁迅曾在《三闲集·柔石作<二月>小引》中作了精辟的论述。“我从作者用了工妙的技术所写成的草稿上,看见了近代青年中这样的一种典型,周遭的人物,也都生动,……大概明敏的读者,所得必当更多于我,而且由读时所生的诧异和同感,照见自己的姿态的吧?那实在是很有意义的。” ☚ 啼笑因缘 冲出云围的月亮 ☛ 《二月》《二月》
柔石(1902~1931)著。中篇小说。1929年上海春潮书局出版。《二月》通过“芙蓉镇”上几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的描写,揭露了污秽冷酷的旧中国的一角,反映大革命失败前后知识分子的苦闷,提出知识分子何去何从的问题。作品中主人公肖涧秋的形象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他“极想有为,怀着热爱,而有所顾惜,过于矜持”(鲁迅)的思想状态,是那时知识分子为寻找出路的真实写照。《二月》用素描式的方法刻画人物,结构严谨,语言具有抒情美和含蓄美,有些篇章和片断犹如散文诗,富有艺术感染力。鲁迅称赞《二月》在技术上是“工妙”的,很为当时文坛称道。《二月》和稍后的优秀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标志着柔石创作的高峰。在革命文学还处于幼稚阶段,“虽然没有极出色的创作……柔石的《二月》及《旧时代之死》……总还是优秀之作。”(鲁迅)《二月》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茅盾以为“《二月》表现了柔石面向生活的转变,表现了他创作上的进步”。在他牺牲前所创作的《为奴隶的母亲》便是明证。 二月二月。墨水足够用来痛哭! 大放悲歌抒写二月, 一直到轰响的泥泞 燃起黑色的春天。 用六十戈比,雇辆轻便马车, 穿过恭敬、穿过车轮的呼声, 迅速赶到那暴雨的喧嚣 盖过黑水和泪水的地方。 在那儿,象梨子被烧焦一样, 成千的白嘴鸦 从树上落向水洼, 干枯的忧愁沉入眼底。 水洼下,雪融化处泛着黑色, 风被呼声翻遍, 越是偶然,就越真实, 并被痛哭着编成诗章。 (荀红军 译) 早春二月,远不如阳春三月那样迷人。它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严冬留下的萧条与荒凉,所以说:“二月。墨水足够用来痛哭!”但是,二月毕竟是走向春天的开始,二月毕竟是大地复苏的日子;“萧条”和“荒凉”正迅速逃遁,新的生命将闪烁蓬勃的光芒;枯败的枝条就要吐绿,嶙峋的山峰就要换上新衣,所以, 二月又是吸引人的。那么,“用六十戈比,雇辆轻便马车,/穿过恭敬、穿过车轮的呼声,/迅速赶到那暴雨的喧嚣/盖过黑水和泪水的地方。”从这急不可待的情绪中,我们仿佛已听到诗人的心跳。很显然,二月使诗人激动了。进入第三段,诗的节奏放慢:在那地方,他看见了“成千的白嘴鸦”、 “树”、“水洼”……看见了一幅早春的图画。 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断进展、不断运动的世界,它不停地变化着和发展着。诗中的形象充满了力量,仿佛每一样东西都在猛冲向前,都在彼此互相冲撞,互相依靠,比我们的普通见解所猜想的更为有力,甚至春天不仅仅是到来,而是“轰响的泥泞燃起黑色的春天”。这体现了二十年代前期帕斯捷尔纳克式的紧张抒情风格。这一风格使他的诗歌紧张、激动,语言节奏急促。画家冈察罗夫曾指出:帕斯捷尔纳克具有无比的描绘景色的才能,为他的诗歌作插图时,使用准确描绘各种现象的方法是不可能的。在他的诗歌中,各种现象都飘浮着,聚成一团团,眼看着停了下来,却又在运动。这种形象的流动性,给了他的诗歌以独特的魅力。 这首诗还表现出诗人高强的驾驭诗歌语言和诗歌技巧的能力,这是他的诗歌独具魅力的又一方面原因。如“轰响的泥泞燃起黑色的春天”, “黑色的春天”一经“燃起”,便化静为动,卷起平地波澜,不仅有色,而且有声,甚至有了热度与力度,这就是诗人诗笔的神奇力量。又如“干枯的忧愁沉入眼底”,用“干枯”形容“忧愁”,便使抽象之“愁”形象化了;同时,又用“忧愁”隐喻二月的景象,更使诗味浓郁。再如“风被呼声翻遍”, “呼声”属听觉, “翻”属视觉,而“风”属触觉, 听觉与视觉交叉,视觉又与触觉沟通,于是化无形为有形,化平静为神奇,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对初春的独特感受。 读这首诗,你如能象吃橄榄那样,采用慢读的方法,你会发现越咀嚼越甜。 (傅宗洪) 二月 现代中篇小说。柔石著。上海春潮书局1929年11月出版,鲁迅为之作《小引》。小说描写对都市生活感到厌倦的青年知识分子萧涧秋,应老同学陶慕侃之约,在早春二月来到芙蓉镇中学任教,想在这类乎“世外桃源”的江南小镇求得心灵的宁静和新生。然而,不久他就发现这里同样充满苦难和凡庸,连自己也被迫陷入了难解的矛盾之中。萧涧秋得知过去的一位同学在北伐军中牺牲,留下了年轻的妻子文嫂和两个儿女,出于正义感和同情心,他竭力救助孤苦无依的文嫂一家。在此同时,他的人格、学问和风度赢得了校长的妹妹陶岚的钟情,他们书信来往,传递心曲,虽以兄妹相称,但已心心相印。纨袴子弟钱正兴对美丽热情的陶岚垂涎已久,出于嫉恨,拨弄是非,于是镇上传出萧涧秋与文嫂关系暧昧的流言。诬蔑和非议袭来,文嫂被逼上绝境,儿子病亡之后,毅然自杀,把孤女留给了视为恩人的萧涧秋。一连串的打击使萧涧秋陷于痛苦和忏悔之中,陶岚的爱情也不能抚平他心灵的创伤,他不愿在生活的“浊浪”中随波逐流,于是只能离开了芙蓉镇。 作品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大革命前后浙江偏远村镇的社会面貌,使人看到了充满黑暗、庸俗、污浊的中国社会的一角,揭示了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无力改造黑暗混浊的世界,反而被黑暗和混浊所吞没的严酷现实。鲁迅说,小说中的萧涧秋“极想有为,怀着热爱,而有所顾惜,过于矜持,终于连安住几年之处,也不可得。他其实并不能成为一小齿轮,跟着大齿轮转动,他仅是外来的一粒石子,所以轧了几下,发几声响,便被挤到女佛山——上海去了。”(《柔石作〈二月〉小引》)萧涧秋的经历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苦闷彷徨,表现了柔石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思考。 小说围绕主人公萧涧秋与两个不同女性的关系,将同情和爱情两条线索互相映衬,细腻动人地描绘了人物内心感情的激荡。情节跌宕有致,叙事抒情工妙流畅,加以独白、书信、乐曲、诗章和梦境的穿插,使小说具有深沉浓郁的抒情气氛。 二月 二月周历二月,即夏历十二月。《小雅·小明》一章: “二月初吉,载离寒暑。”初吉,月之初一。郑《笺》:“乃以二月朔日始行至今,则更夏暑冬寒矣,尚未得归。”意指二月到十月,经暑历寒仍不得归。 ☚ 二三 二之日 ☛ 二月【同义】总目录 二月令月丽月如月杏月 上半年各月 上半年各月一月:陬(陬月) 正(正月;正岁;正春;春正;月正;新正;夏正) 早月 元月 初月 端月 孟月 孟春 献春 上春 首春 发春 春王 三阳 孟阳 开岁 肇岁 献岁 华岁 芳岁 无岁 首岁 太蔟 寅月 寅正 建寅月 十三月 三之日 ☚ 一个月 下半年各月 ☛ 二月长篇小说。柔石著。写于1929年。通过描述青年知识分子萧涧秋在芙蓉镇的一段任教经历,反映了大革命后一部分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彷徨,揭露了社会现实的黑暗。抒情性强。 《二月》er yueFebruary→柔石(Rou Shi) 二月Safar 二月Cheshvan 二月February (Feb.)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