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教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二教论一卷。北周释道安(生卒年不详)撰。道安,俗姓姚,冯翊胡城(今安徽省阜阳县)人。学佛研法,格外尽心;崇师受业,旁观子史。面对北周武帝时期的儒、释、道矛盾激化之际,在周武帝集庭臣僧道辨论谁先谁后,孰是孰非,决定存留废立的社会舆论汹涌之时,道安以护教身份上皇帝《二教论》,以劝上示下,平息争端。然而,这决不仅仅是宗教之争,而具有深刻的社会矛盾背景,故决非一言一论所能平息。至建德三年(574),周武帝正式下诏毁佛、道二教。道安迫于形势,不得不避居林薮。《二教论》的内容,主要针对佛、道教而发,尤其偏重于佛教,全论共有十二篇。即:第一,归宗显本;第二,儒道升降;第三,君为教主;第四,诘验形神;第五,仙异涅槃;第六,道仙优劣;第七,孔老非佛;第八,择异道流;第九,服法非老;第十,朋典真伪;第十一,教指通局;第十二,依法除疑。认为二教是指内教与外教,内教谓练心之术,外教谓救形之术。把“儒教”放在别流之列,称为别教。所引典籍,儒家以六经为宗,道家用张鲁蜀记为证,史册依史记两汉正史为据。其书的优点是:一,关于三教(儒、释、道)异同优劣,辨解详叙可谓精密。二,所引孝经解说晋书礼乐志,文字虽不多,但皆属佚典,具有保存史料价值。三,崇君平教,判示异同,反映了作者主张三教融合的思想。此《二教论》,对于了解北周武帝毁佛事件的教俗之争,以及当时社会背景均有一定参考作用。现常见收载于 《广弘明集》,金陵刻经处有刻本。 二教论 二教论清代壮族学者郑献甫批判道教、佛教的论文。收入《补学轩文集·散体文》。文章断言,“近世无仙家,近世亦无佛家,惟共趋于巫家而已。”认为先秦道家和原始佛教都是思想学术的一个流派,后来由学术而成宗教,由宗教而迷信,每况愈下,离本源越远,越背离原来的宗旨。到了近代,则与流为利禄的儒家之徒同其堕落,再也没有什么是非同异可以分辨区别的了。佛教主张清静寂灭,内心不可有思虑意见,也不可探求事物之理,以为凡是向外寻求的都是不正确、不妥当的。郑献甫反驳说:饮食系由外而入,衣服系由外而加,不吃饭就会饥饿,不穿衣就会受冻。要前往北方的燕、南方的越,没有舟车就达不到。不经过数学的测量计算,就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人要生存于天地之间,就必须使用身体各个器官,凭借各种工具,依赖各种生活资料,接触外界事物,进行生产活动。屏去一切活动,空谈心性义理,高唱“清静寂灭”,人类便要灭亡。道教徒、佛教徒心里也明知不吃饭、不穿衣、不服药,人就要饿死、冻死、病死,所以他们才宣扬“因果报应”、“解脱布施”之类的理论,大搞章表斋醮、香花超度等等迷信活动,以谋取生活资料。这篇文章对道教、佛教产生根源的解释,虽然还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但作者试图从社会物质生活方面来揭示宗教迷信流行的原因,仍然给人以启示。 ☚ 续葬论 人性物性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