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局部回环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局部回环

 是两个分句的部分回环。由于这两个分句不仅具有回环的表达特点,而且具有其他语词的表达作用,所以表情表意更加灵活、多样,宽广、深厚。
 69. 不知是我恋瘦竹,
 还是瘦竹恋我,
 湖边乍见,
 倒教我有步难挪。
 竹啊,
 人说你是无心的生命,
 这我知道,
 你的心已荡出笛孔,
 溶进了腾腾欢波。
 

(王辽生《笑·给·竹》)


 评析 例中“我恋瘦竹”、“瘦竹恋我”这组规整的回环句,写出了 “我”与“瘦竹”的深厚感情。关联词“不知……还是”将其连缀成整体,增加了设问语气。诗情委婉,语意深沉,局部回环拓展了语言的含量。
 70.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用人,不可以教人。(魏源《默觚下·治篇七》)
 评析 例句中的回环部分“长中之短”、“短中之长”只是上下分句的组成部分,所以又称为局部回环。在表意上它比严式回环与宽式回环更加灵活、方便。作者寥寥数语,讲出了“用人”、“教人”之道,见解独到而深刻,值得为官者、为师者深思。
 71.都说天上的星星像人的眼睛,
 我愿我的眼睛像天上的星星。
 大白天能认出东西南北
 有什么希罕,
 要紧的是能够看清
 黑暗中发生的事情。
 

王怀让《唱给自己的歌》)


 评析 诗的头二句是局部回环,回环部分各自充当上下句的宾语。
 72.黑夜惯将正正经经的事情当作玩笑,而将玩笑的事情当作正经。(陆蠡《黑夜》)
 评析 例中的“黑夜”具有象征意义。以黑暗作伪装,是非难分,“正经”和“玩笑”容易混淆在一起。这里的回环形式只是分句中的组成部分,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揭露了黑暗社会的丑恶和荒谬。
 73.结果不是“为官容易”,倒是“容易为官”——很自然地成为官僚主义者。(邵燕祥《“为官容易读书难”》)
 评析 “为官容易”、“容易为官”,并非是单纯的词序调换,也不是语意的简单重复。回环部分加上前后语词,组成了否定肯定句,整个句子的意思就成为:不是为官容易,而是某些人太容易做官,尖锐地批评了官僚主义者。
 74.“文革”开始时的那一批在校中学生,后来都得到了一个共同的称谓——老三届。他们和祖国一起,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动荡而严峻的十年。今天,他们已经或即将步入中年。
 历史给他们留下了什么?
 他们将给历史留下什么?
 

(胡发云《只要自己不倒下》)


 评析 “历史给他们留下了什么?他们将给历史留下什么?”两句疑问句构成了回环形式,让人不得不回顾那段不该忘却的日子,回环在这里起到了强调、深化主题和引人注意的作用。
 75.都是平常情感,
 都是平常言语,
 偶然碰着个诗人,
 变幻出多少新奇诗句!
 
 醉过才知酒浓,
 爱过才知情重:
 你不能做我的诗,
 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胡适 《梦与诗》)


 评析 “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表面上看不像是回环,其实这是局部回环; 句中的“你不能做我”、“我不能做你”构成回环形式,连同其它词语,将“诗”与“梦”的不同内涵,区别得十分清晰。
 76.女人善于用一针一线把你缝在她身上,或是把她缝在你身上。穿着它,你自然会想起她在灯下埋着头,用拇指和食指捏着针,小手指挑着线的那种女性特有的姿势。因而那一针一线就缝上了她的温馨、她的柔情、她的性灵。(张贤亮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评析 从语意上分析,句首前后两个分句,大致构成了回环往复的形式。但是严格地说,真正的回环只是其中的“你缝在她”、“她缝在你”两个词语。不过,它们只是前后两个分句的组成部分,又无法单独表意,所以我们称之为局部回环。这种局部回环形式,是严式回环的解放与发展,具有很强的表达力量。
 77.入山但见藤缠树,
 出山又见树缠藤,
 树死藤生缠到死,
 藤死树生死都缠。
 

(梅县情歌)


 评析 “藤缠树”、“树缠藤”,“缠到死”、“死都缠”,这首情歌通篇用回环,表面上似在写藤与树的缠绕的关系,实是比喻青年男女至死不渝的恋情,读来情意绵绵,感人至深。
 78.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
 绝无人迹处,空山响流泉。
 云在青山外,人在白云内;
 云飞人自还,尚有青山在!
 

(李大钊 《山中即景》)


 评析 开头两句,由于各增了一个“是”字,构成了局部回环。副词 “是”加重了对各分句强调和肯定的语气。全诗笔法轻灵,意境超脱,音调和谐,给人以无限的美的享受。
 79. 多么美的菊花啊! 细长的白色花瓣,孤单单的几片绿叶,挺立的枝茎。是风摇着它还是它播弄着秋风呢?不过狂烈的风没能把它折断,它仍傲然地立在那里,尽管秋风曾夺去它一两片花瓣,但它却还在抗御着寒冷。(海默《深山里的菊花》)
 评析 例中的回环部分,添上了必要的关联词,就组成了一个紧缩复句,“是风摇着它还是它播弄着秋风呢?”这种回环的变用方法及其表达作用,还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仔细揣摸。
 80.你是济公!你是济公!当代人都在叫你的姓名。“鞋儿破,帽儿破……”破落的形象却构成人的完整。“你笑我,他笑我……”,搞不清是世人笑你还是你笑世人。(《随笔》1989年第5期)
 评析 落在世俗的网里便要用许多心力去作些无谓的争斗,而如能超越这尘俗的氛围,便能豁达地看待一切。“世人笑你”还是“你笑世人”,虽只是位置上的小变动,其蕴含的深意又有几人能参透呢!
 81.时间固然可以考验友情,但患难和战斗中产生的友情,并不在乎时间的长短。(柯蓝 《考验》)
 评析 从语言形式上讲,此例已经失去了回环的许多特色,甚至有点面目已非。可是从语意上分析,它还保留着回环的性质。分析这种变式回环时,应主要从内容出发,兼顾形式。
 82.海水是咸的,
 泪水是咸的,
 是海水变成泪?
 是泪流成海水?
 亿万年的泪,
 会聚成海水,
 终有一天,
 海水和泪都是甜的。
 

(艾青 《绿·海水和泪》)


 评析 诗讲究含蓄。只因为都是咸的,所以海变泪,泪成海,竟然分辨不清。其实仔细体味“亿万年的泪……”和“终有一天……”这两行诗句,就不难发现诗人是在运用凝重的语言概括历史,抒发理想。深沉而丰厚的诗意及其凝练的表达方式,令人惊叹。
 83.“此地新定的条例:天朝人打死汉人,照例不抵命; 汉人打死天朝人,就要凌迟处死。天朝人打汉人是无罪的;汉人打了天朝人,就要充到什么乌鲁木齐、乌里雅苏台去当苦工。你道谁还敢动手打他呢!”(吴趼人《痛史》)
 评析 天朝人——指蒙古人(金)。例中“天朝人打死汉人”和 “汉人打死天朝人”两个分句,构成了回环往复的形式,中间插入“照例不抵命”一语,是一种间隔回环。后面的 “天朝人打汉人”、“汉人打了天朝人”是一种更自由的间隔回环。连续运用回环,强调了当时民族压迫的严重,更突出了这种制度的不合理、不公平。
 84. (程疯子语)我的水,甜又美,喝下去肚子不闹鬼。我的水,美又甜,一挑儿才卖您五十元。(老舍《龙须沟》)
 评析 翻了身的程疯子负责看守自来水,他感到自豪和快乐。这支顺口溜就很好地表达了这种心情。“甜又美”与“美又甜”中间加入了间隔词,使甜、美之意更自然,更浓郁。
 85.是在这一年的——回家后第三年的——秋天,在我们家里,同时候发生了两件似喜而又可悲,说悲却也可喜的悲喜剧。(郁达夫《迟桂花》)
 评析 例中的回环部分 “似喜而又可悲”,“说悲却也可喜”共同在一个单句中充当 “悲喜剧”的定语,打破了宽式回环必须是两个分句回环往复的格式。这种回环的变化使用,灵活又方便,只要运用得当,就可以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86.方老先生因为拒绝了本县汉奸的引诱,有家难归,而政府并没给他什么名义,觉得他爱国而国不爱他,大有青年守节的孀妇不见宠于翁姑的怨抑。(钱钟书 《围城》)
 评析 以上“他爱国而国不爱他”是一个明显的回环句式,作为整体充当句子的宾语。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国家这个抽象名词人格化,赋予它爱憎情感。写出了一代人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怨抑,语言诙谐、风趣,韵味十足。
 87.门上对对春联,
 正在热烈交谈:
 “往年春天播种,
 今年播种春天。”
 

(孔德平《播种》)


 评析 “往年”和 “今年”是上下两个分句的时间状语,回环部分不能单独成句、单独表意。此例充分体现了局部回环的特点。
 88.那女的年纪比较轻,生得很美,穿着白色的高跟鞋,肉色的尼龙袜,深蓝色的裙子,淡青色的上衣,还披着雪白镂空的丝质小坎肩,有如蓝天上的白云,白云中的蓝天! (陆文夫《门铃》)
 评析 蓝白相衬的服饰显得异常高雅、洁净。例句运用回环,反复设喻,美丽的形象跃然纸上。“有如”一语将回环句前后贯通,加强了语意的完整性。
 89.一些青年作者也向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求教,钱先生语重心长地说:“要想使自己的作品能够收列在图书馆里,得先把图书馆安放在自己的作品里。”(晓秋 《言语交际中的 “置换反应”》)
 评析 “厚积”才能“薄发”,丰厚的知识积累是著书立说的基础。这里,钱先生运用回环句式巧妙地阐明了此中道理。
 90.她用一条手帕轻轻地扇着自己,不知为什么,这手帕却是粉红色的,上边还满绣着桃红的花。也不知是这点桃红越发衬出了她的怒气,还是她的怒容加深了这桃红手帕的艳丽。(柯岩《寻找回来的世界》)
 91.现在日本想把北方五省与中央脱离,他们以为中国会把这片领土送给他们的。中国人恨死了日本人,但是日本人却爱煞了中国的领土。日本人越喜爱中国的领土,中国人越仇视日本人。
 

(林语堂《京华烟云》)


 评析 侵略者惯于将被侵占的领土视为己有,被侵占地的人民很自然地把入侵者视为强盗,于是有了上文写到的强烈的爱与恨。运用回环句,把这截然不同的两种感情表示得清楚明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15:46